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范光启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范光启历史评价_范光启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7日 阅读:134 评论:0

范光启,字鸿仙,笔名孤鸿,1882年6月20日(清光绪八年五月初五)出生于安徽合肥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范彦达,早年参加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失败后回乡务农。范光启小时候常常听他父亲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反抗的种子。入学读书后,即立志长大为贫苦人办事,每天早起晚睡,刻苦攻读,深受邻里称道。稍长,为生活所迫,辍学随父务农,然仍手不释书,笃学不倦。

20世纪初年,为反抗帝国主义日益加紧的侵略和清廷的腐败统治,各地革命潮流风起云涌,范光启于1909年春毅然离家去上海,与章太炎、宋教仁、陈其美、于右任等人密切往还,加入了同盟会。5月,于右任创办《民呼日报》,他应邀参加,初时从事校对,不久即为主编及撰稿人。从此,范便以“孤鸿”为笔名,不断在报刊发表文章鼓吹革命,激昂慷慨,“读之者无不激扬”[1]。由于《民呼日报》不断在报端揭露清朝官僚的腐败黑暗,被护理陕甘总督毛庆蕃等人指控。8月14日,上海公共租界将于右任拘捕,查封了报纸。范光启四处奔走,设法营救,并挺身入会审公廨对簿,自承文责,使于右任获赎释放。

10月3日,于右任、范光启等又在《民呼日报》的基础上创办《民吁日报》。这时于右任不能公开出面,由范光启任《民吁日报》社社长,景耀月为总编辑。

《民吁日报》创办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与沙皇俄国勾结,阴谋共同攫取我国的景齐铁路。10月下旬,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在访问俄国途中,窜到我国东北进行阴谋活动,26日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范光启等立即以此为题材,在《民吁日报》上掀起了一个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宣传高潮,对伊藤博文的来华和被刺,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他在报上著文说:“汉族不幸,清政失纲,东夷乘衅,陵铄诸夏,惧将倾覆国家,沦丧区宇,斯诚志士致命致节之日矣!”[2]号召人们奋起革命。

《民吁日报》的揭发批判,招致日本帝国主义的恼怒,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松冈以《民吁日报》“任意臆测,煽惑破坏,幸灾乐祸,有碍中日邦交”[3]为词,向清政府上海当局提出“强烈抗议”。上海当局于11月19日查封了《民吁日报》,拘捕了范光启,经过几次审讯,判定该报永远停止出版,所有主笔人等均免于深究结案。

范光启等获释后,又与于右任积极筹办新的报刊。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于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办了《民立报》;于任社长,范为总理。范继续著文,为革命奔走呐喊。

1911年4月27日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宋教仁、谭人凤、陈其美等总结了华南沿海沿边地区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长江流域筹谋起义,于7月31日在上海成立了同盟会中部总部,主持长江各省的革命运动。范光启参与了同盟会中部总部的创建工作,被举为总部候补文事部长和安徽分部的主持人。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来,范光启立即在《民立报》发表短评,热情歌颂,把辛亥这一年称之为“诞生革命之岁”,“诚有史以来所未有”,敦促清朝政府缴械投降。同时,他积极策划长江下游各省起义响应,先后参与安徽、上海、江苏的独立光复运动。上海、苏州光复以后,张勋率领清军江防营顽敌盘踞南京,严重威胁着苏州、上海的安全。为了巩固苏、沪,光复南京,范光启积极策动驻扎在南京城郊秣陵关的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阵前起义。他对徐绍桢分析当时形势说:“满清无道,百姓分崩,今义师奋起,海内响应,此天亡之时。将军明德英才,总兹戎重,苟动枪鼓,扶义正伐,孰敢不从? 以此诛胡虏,匡济华夏,诚千载一时之机会也。”[4]并进而指出:今“张勋兵临阵前,倘不奋起杀敌,必然被他宰制。当今之时,只有召将士,众擎协力,击败江防军,才能顺人心,振士气,而为天下之倡”[5]。徐绍桢闻言大受鼓舞,立即动员士兵进攻雨花台江防营营地,终因缺乏弹械,败退镇江。

新军第九镇秣陵关起义失败以后,范光启继续奔走于上海、镇江之间,组织江浙联军,力谋光复南京;并以大义说服联军各将领,推举徐绍桢为联军总司令,使军事复振。徐绍桢在新败之余,得范光启和众人如此推重,十分感激,率领联军全体将士奋勇杀敌,终于击败张勋江防营顽敌,光复南京。

张勋刚退出南京,联军内部就出现一场权力之争。镇军司令林述庆首先入城,自恃功高,占驻两江总督衙门,遍贴布告,自称苏军都督。各友军对林颇为不满,公推徐绍桢为苏军都督,与之对抗,大有水火不容之势。范光启闻讯,即与宋教仁等奔赴南京,向联军各将领会商调解。后经多方协商,一致公推程德全为江苏都督,徐绍桢为南京卫戍司令,林述庆为北伐军总司令,使联军内部避免了一场内讧。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党各领袖也都拥居高位,屈服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继续进行中断了的南北谈判。范光启认为,清廷仍在,大局未定,不可轻敌,乃呈请孙中山允准,亲赴皖北招募民军。他计划招募四个整师,然后出师北伐,扫荡中原,以武力推翻清朝统治。江淮少年热情报名,纷纷应征,不多时即募集五千余人,编为两个支队,号称铁血军,范被任为铁血军总司令。队伍随即开往南京,进行整训。就在这时,南北和议告成,清帝宣布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由袁世凯继任。范竭力反对,指出:“伪孽虽去,袁贼未枭,北庭诸将,各仗强兵,跨州连郡,人自为守,而无降心。今度一时之势,以安易危,共和之政,不三稔矣。”[6]然而势无可挽,范流涕叹息,慨然辞去铁血军总司令职,将五千余人改编为民军第三十五步兵旅,由龚振鹏任旅长。他返回上海,复主《民立报》笔政兼总理之职。袁世凯曾多次征聘范光启北上任职,范均拒绝。

袁世凯攫取临时大总统职以后,为了建立专制独裁统治,不断杀害革命党人,遣散民军队伍,并于1913年3月20日指使凶手在上海火车站刺杀了宋教仁。在孙中山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范光启积极参加了这场反袁斗争。7月上旬,范光启回安徽策动反袁,邀约管鹏、郑芳荪、张汇韬、凌毅、袁家声等在正阳关举行军事会议,商讨组织讨袁军,因彼此意见不合未成。范回家,生了一场重病。病未愈,他就约同管鹏赴芜湖发动讨袁运动,以驻芜湖旅长龚振鹏名义宣布讨袁。各界公推范为安徽都督,管为民政长[7],两人均辞而不就。范认为,皖督一职仍应由柏文蔚继任,以资号召。他一面命令龚振鹏潜师袭取颍州,北定淮上诸郡,一面发兵进攻大通,控制要隘。范发出通电,邀请被袁世凯免职而在南京赋闲的原安徽都督柏文蔚返任皖督主政,敦促被新任命为皖督的孙多森和被袁收买了的师长胡万泰认清形势,顺从大义,服从柏文蔚领导,共同讨袁。

7月下旬,柏文蔚回皖就职,范光启从芜湖赶赴安庆,协同柏文蔚并力进据淮上诸郡。这时,南京方面由于北洋军阀冯国璋部和张勋部大军压境,连战失利,黄兴出走。安徽亦受到倪嗣冲部的进攻,讨袁形势急剧变化。胡万泰叛投袁世凯,围攻安庆,逼迫柏文蔚交出范光启等人。范挺身而出,从容陈词道:“吾党知杀身以成仁,不求生以害义,使吾得遂横草之烈,幸也。”[8]毅然驰马赴义,幸被人拦阻。

范光启潜至上海,时“二次革命”已经失败。袁世凯四出通缉革命党人,悬赏十万元缉捕范光启。范在上海不能立足,便东渡日本,追随孙中山继续从事革命斗争。孙中山在日本筹备组织中华革命党,范光启被列名为流亡日本的各省重要党人之一。

1914年2月,范光启接受孙中山指令,回上海联络革命力量发动反袁斗争。这时,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派遣爪牙四出活动,捕杀革命党人。范在嵩山路设立机关部,组织革命志士,积极准备进攻设在上海制造局的镇守使署,同时运动北洋军内一些同情革命的将士做内应。为筹集经费,他把自己珍藏的数千卷珍本图书悉数变卖,又典当衣服、被褥、首饰。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奔走,终于准备就绪。不幸,范光启运动北洋军将士一举,已为郑汝成侦悉,郑收买四名凶手对范跟踪行刺。1914年3月20日凌晨4时许,正当范光启在嵩山路机关部寓所起草军书时,四名凶手闯入寓所将其刺死。孙中山在日本闻讯,极为痛悼,派员至上海致祭抚恤。1933年范被追赠为陆军上将,1936年移葬于中山陵东侧马群,为中山陵“附葬”。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01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