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段祺瑞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段祺瑞历史评价_段祺瑞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7日 阅读:135 评论:0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生于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他是北洋军阀皖系的首领。

段祺瑞的祖父段佩,以办团练镇压捻军起家,官至淮军统领;父早丧,自幼随祖父读书。1885年他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1889年毕业,由李鸿章派赴德国学军事,在克虏伯炮厂实习。1890年回国,先后任北洋军械局委员、威海随营武备学堂教习。1896年初,被袁世凯调到天津小站新建陆军,担任炮队统带兼随营学堂监督。1899年,随袁军赴山东,镇压义和团。1901年,由袁保奏“以知府仍留原省补用,并加三品衔”,“兼充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1]

1901年底,袁由山东巡抚升任直隶总督,他又随袁到保定。次年6月担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负责编练北洋常备军,不久升为补用道员。他带兵到广宗县,镇压景廷宾起义。因镇压起义农民“有功”,被赏戴花翎,加“勇”号。1903年12月,清廷成立练兵处,袁为会办大臣。由于袁的保荐,他当上了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并加副都统衔,成为袁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后来,人们把他与冯国璋、王士珍合称北洋三杰,又被人称为袁的龙、虎、狗。1904年,他兼署常备军第三镇翼长,次年2月调任第四镇统制,又担任河间秋操北军总统。1906年初,调署第三镇统制,兼督理北洋武备各学堂。3月,补授福建汀州镇总兵,仍留北洋,充保定军官学堂总办。此后他又任陆军各学堂督理、会考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试大臣等官差。因此,北洋军官多半成了他的门生、故吏。袁世凯被罢官后,他于1909年12月被调充第六镇统制,次年12月调任江北提督,加侍郎衔,驻江苏清江浦。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廷起用袁世凯,同时召段入京,任以第二军军统,令往湖北镇压革命。段先到彰德见袁,请示机宜,然后入京请训,转赴湖北前线。袁于11月到北京组阁后,派他署湖广总督,并任第一军军统兼领湖北前线各军,驻孝感。12月,南北议和会议在上海召开,他以军事实力支持袁窃夺民国总统,对革命党人不断施加压力。和会上南方代表坚持以清帝退位作为让袁做总统的交换条件,这正是袁世凯所梦寐以求的;但当时清室皇族对“让位”问题迟疑不决,少壮亲贵尤坚决反对。于是段受袁指使,于1912年初率北洋将领四十六人两次致电清廷,“请立定共和政体”,否则即“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请利害”[2]。迫使清帝于2月12日宣布退位。3月10日袁窃据民国总统,任命段为陆军总长。

1913年,他一度代理国务总理,调兵遣将,镇压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此后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领河南都督,调集河南、湖北、安徽等省的军队数万人,血腥镇压白朗军,竭力为袁的独裁统一效劳。但是,由于他总揽军权,为袁所忌。1914年5月,袁创设海陆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把陆军部的权力收归自己直接掌握。因此段大为不满,遂把部务交给其心腹徐树铮(陆军次长),不再到部办事,而袁在当时,也有心把他打入“冷宫”。次年5月,他又称病辞职,实际是在袁的帝制活动中,他有自己的想法,从而采取消极态度。1916年3月22日,袁在全国人民反对复辟和护国军兴起的形势下,被迫取消了“洪宪”帝制,才又不得不把段请出来,帮助他收拾这一破碎局面。段接受袁的请求,于23日出任参谋总长,4月又代徐世昌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他一面与护国军打交道;一面迫使袁交出实权,恢复国务院,组织责任内阁。

袁世凯于6月6日病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以国务总理掌握着北京政府大权。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当时,日本寺内政府成立,提出所谓经济“援华”政策,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它看准了段政府正是一个可以“援助”的对象[3],而段也决心依靠日本的“援助”,树党营私。12月24日,他亲自与寺内派来的代表西原龟三密谈,商讨所谓“中日亲善”问题[4]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逐渐分化为直、皖两系。段是皖系的首领。这时,他大权在手,又俨然以北洋派正统首领自居,对非北洋派出身的总统黎元洪根本不放在眼里。所以黎、段上台不久,他们之间就各以不同的国际势力为背景,争夺权力,演成了“(总统)府、(国务)院之争”。后经徐世昌调解,他们的矛盾一度和缓,但到1917年春,“参战”问题又成了双方的主要争执。段希望通过“参战”取得日本更多的实力支持,坚决主张对德宣战[5];而依靠国会支持的黎元洪以美国为奥援,表示反对。4月,段召集附己督军来北京,组成“督军团”,向黎和国会施加压力。当国会讨论“参战”案时,他唆使军警和雇用流氓,打着“公民团”旗号包围国会,殴辱议员,希图强迫国会通过“参战”案。结果遭到国会和大部分阁员的抵制,造成僵局。

段祺瑞不甘罢休,暗中指使徐树铮策动“督军团”到徐州,去鼓动复辟派张勋,用武力驱逐黎元洪并解散国会。5月23日,黎下令免去段的总理职务,他愤然离京至天津,发表通电,不承认黎元洪的免职令,煽动“督军团”倒黎。安徽省长倪嗣冲首先“独立”,奉、鲁、闽、豫、浙、直隶各省军阀相继响应,以武力威胁黎元洪。张勋遂以调解黎、段冲突为名,带兵进京,乘机演了一出清帝复辟丑剧。段祺瑞见自己倒黎的目的已达到,即借助全国人民反对复辟的声威,在日本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自任总司令,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马厂誓师,宣布讨伐张勋。打垮了张勋后,他于14日入京,重掌政权。黎元洪被迫去职,段迎直系首领冯国璋(原为副总统)为总统,自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并于8月14日对德宣战。

段祺瑞竭力主张“参战”的目的,是为了向日本借债。从1916年底起,他派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亲日官僚,放手出卖中国主权,向日本大量借款,其中仅西原龟三经办的八笔借款就有一亿四千五百万日元[6]。这些卖国借款表面上是用作“经济开发”或“参加欧战”;实则几乎都用于打内战、组织“安福俱乐部”和编练所谓“参战军”,扩充皖系实力。

段祺瑞打败张勋以后,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命,蛮横地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而采纳研究系梁启超的“改造国会”建议,召集临时参议院,企图另组新国会,以排斥旧国会中反对他的国民党议员。孙中山即以维护《临时约法》为号召,于1917年7月间率海军军舰两艘南下。联合滇、桂等省实力派于9月10日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对抗。段抄袭袁世凯的老谱,立即决定对南方用兵,1917年8月初,派其党羽傅良佐为湖南督军,代替了与护法政府有联系的湘督谭延闿。谭指使零陵镇守使刘建藩于9月18日护法“独立”,以示反抗。段即任命王汝贤、范国璋为北军湘南军正副司令,率军南下作战,10月6日开始,相继攻占衡山、宝庆。段兴高采烈,指望由湖南进攻两广,由四川进攻云贵,想在三五个月内平定西南,大做其“武力统一”的美梦。

皖系军阀的行动,引起直系的不满。在英美的怂恿下,冯国璋对向南方用兵的决策,采取了表面敷衍,实际掣肘的办法。王、范受冯使指,突然于10月14日从前方来电请求停战议和,并自动退守岳阳。傅良佐得讯于惊惶中弃长沙而逃。同时,入川的皖系北洋军吴光新部也溃败。段对于这些情况的发生十分气愤,但又无可奈何,被迫于11月16日辞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职务。这时日本政府见段内阁倒台,即派人见冯,表示对中国内阁变动的“关怀”,同时仍认段“为政局中心,遇事力尽友谊援助”[7]。段于辞职后,鼓动“督军团”主战,向冯施加压力。冯在内外逼迫下,只得于12月18日又任命段为“参战督办”。1918年2月,徐树铮又到奉天,引张作霖带兵入关助段。在“督军团”的要挟下,冯除被迫下令对南方继续作战外,又于3月23日请段复任国务总理。4月,段亲往武汉等地,催促北洋军对南方发动攻势,并暗中拉拢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进行分化。但不料善于辨认风向的前方主将吴佩孚于占领衡阳后,和参加“护法”的南方军阀秘密妥协,从8月初接连发出“罢战主和”的通电,反而痛斥段政府的亲日卖国政策,使段的“武力统一”计划全成泡影。

吴佩孚以一个师长的地位,敢于出头反对段祺瑞,是由于这时国内外出现了不利于段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正是段祺瑞一系列倒行逆施所促成的。与对南方用兵的同时,段与日本加紧了勾结。他依靠日本的顾问和装备,编练自己的嫡系队伍“参战军”三个师四个混成旅,作为镇压人民、消灭异己的基本武力。他又派靳云鹏和徐树铮,于同年5月间同日本秘密签订“中日军事协定”[8]。根据这项协定,日本可以在中国境内驻兵,并可指挥中国军队。另外段又唆使徐树铮、王揖唐等,利用卖国借款,收买政客,组织“安福俱乐部”,操纵选举,制造皖系把持的新国会(“安福国会”)。8月20日“安福国会”正式开张,9月4日,把老官僚徐世昌推为总统,供其利用。段的亲日卖国政策,在国际上引起英美的嫉视;在国内遭到全国人民的唾骂和反对。“中日军事协定”消息一经传出,留日学生与国内学生纷纷成立救亡团体,采取行动;各界人士以及西南各省当权人物,也都纷纷通电责问。全国上下的反段气氛,把本已存在的直皖矛盾,进一步推向尖锐化。这时,冯国璋虽已任满下台,但直系势力仍在。曹锟、吴佩孚继冯而成为直系领袖。段为缓和直、皖矛盾,于10月辞去国务总理,专任参战督办。但是,他只是退居幕后,实际上仍然操纵着北京政府。

1919年,我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引起了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段控制的亲日卖国政府,成了众矢之的。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受到北京学生的惩罚。段公然袒护曹、章、陆,主张镇压学生运动,并主张在巴黎和约上签字[9],充分暴露出他的反动本质。这时欧战已经结束,他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把“参战军”改称边防军,用徐树铮为边防军总司令;把“参战督办”改称边防督办,在“国防”的幌子下,继续使用卖国借款,扩充皖系实力,仍然准备内战。

欧战结束后,英美帝国主义有了更多的力量干涉中国的政局。在英美的支持下,曹锟、吴佩孚利用全国人民反对卖国政府的情绪,积极部署反段。1920年5月,吴佩孚由湖南前线带兵北撤,并联合奉系张作霖,提出解散“安福俱乐部”,罢免徐树铮等条件,向皖系挑战。徐世昌于7月2日被曹、吴所迫,下令免徐树铮边防军总司令职。段对此大发雷霆,立刻以边防军为主组成“定国军”,自为总司令,派徐树铮为参谋总长,段芝贵为第一路总司令,曲同丰为第二路总司令,胁迫徐世昌于7月9日又下令免曹、吴职。于是,直皖战争于14日打响,两军激战于涿州、高碑店和杨村。奉军从东线助直攻皖,不过四天,战局即急转直下,皖军一败涂地。曲同丰被俘,徐树铮、段芝贵都丧师逃走。段只得通电辞边防督办。“安福俱乐部”也被解散。除浙江督军卢永祥外,皖系军阀全部垮台。从此,直、奉两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

段失败后,于第二年移居天津日租界,窥测动向,等待时机。随着直、奉矛盾的发生,他暗中勾结张作霖,并联络坚持反对直系军阀的孙中山,图谋再起。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的国民军回师北京,推翻了直系统治。冯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讨组织政府,段和张作霖也虚伪地附和。这时,孙中山已改组了国民党,结成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统一战线。孙北上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段祺瑞反对孙中山的主张。他一面和张、冯在天津会晤,密谋成立政府;一面与盘踞在江苏、湖北等省的直系残存势力拉关系,以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他还企图依靠日本的支持,重新集结皖系势力。末后,在冯、张妥协和直系残存势力的拥戴下,他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1月24日在京就职,组成了临时政府。“临时执政”名义上“总揽军民政务,统率海陆军”[10],实际上,是奉系军阀和国民军两大势力暂时妥协的产物,因此,段只能周旋于两大势力之间以维持自己的地位。

段祺瑞一上台就宣布“外崇国信”[11],表示尊重帝国主义在华的既得利益,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孙中山提出的废除不平等条约截然相反。他又独断地公布了《善后会议条例》[12],和孙中山主张的“国民会议”性质完全不同。次年2月,他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召开了以军阀、官僚为主要成分的“善后会议”,遭到全国人民的抨击与抵制。孙中山怀着对段此举的极大愤慨病逝于北京。

段祺瑞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极为仇视,诬为“赤化之祸”,鼓吹用孔孟的“道德仁义”,来对抗共产主义思想[13]

1925年冬,国民军已靠拢到革命方面来,并趁郭松龄举兵反对张作霖的时机,占领了天津。奉系和直鲁联军张宗昌、李景林以及于武汉再起的吴佩孚,在日、英帝国主义的撮合下,连成一气,于1926年初向国民军展开进攻。日本等八国为阻止国民军在天津布防,帮助奉鲁军阀,炮轰大沽口,又发出蛮横通牒。北京各界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暴行,于3月18日在天安门集会抗议,会后结队赴执政府请愿,段祺瑞竟唆使卫队开枪射击,死伤至百多人,造成“三一八”惨案,成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14]。事后他反诬爱国群众是“暴徒”,通缉群众领袖,激起人民的极大义愤。

1926年4月,国民军放弃天津,退守北京。段及其党羽又图谋作奉军内应。但他的阴谋被国民军鹿钟麟所觉察,鹿遂派兵包围执政府。段仓皇逃入东交民巷。到国民军退出北京后,他又回执政府,通电复职,并向逼近北京的张作霖、吴佩孚乞怜告哀。但吴佩孚宿怨未消,随即命令京畿驻军监视他,并逮捕其党羽。他又企图联奉拒吴,奉张也没理他。于是,他自知已到穷途末路,难于再有所施展,延至20日,狼狈下台,逃往天津,从此做租界寓公,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势力深入华北。1933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迎段南下”,他即移居上海。1935年被任为“国民政府委员”,未就职。1936年11月2日因胃溃疡症转剧,在沪病故。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200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