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孙宝琦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孙宝琦历史评价_孙宝琦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7日 阅读:150 评论:0

孙宝琦,字慕韩,晚署孟晋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世居湖墅。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三月,曾祖讳嘉谨,妣闻氏;祖讳人凤,妣邵氏;父讳诒经,子子绶,谥号文靖,妣朱氏。孙诒经是清咸丰十年(1860)进士,于同治三年(1864)入值南书房,十年(1871)迁侍讲,光绪四年(1878)升内阁学士,曾授皇帝读,兼礼部侍郎衔,后迁工部、刑部左侍郎,调户部右侍郎、左侍郎等职。

孙宝琦早年“好经世之学”,“性不喜帖括,故两应科试即弃去”。光绪元年(1874)逢恩诏,孙承父荫得到从四品荫生的身份,未经考试,又于光绪十五年(1889)遵例改承正二品荫生。光绪十九年(1893)五月,即以二品荫生资格经钦派大臣在上谕馆考试取列一等,由吏部带领引见,分在刑部贵州司学习行走。光绪二十年(1895)十二月遵例报捐候选道;光绪二十一年(1895)八月经升任直隶总督王文韶奏,奉调发往北洋差遣委用。九月委办淮军行营银钱所,二十二年(1896)正月派稽查津榆铁路,十月销差,二十三年(1897)九月委兼办育才馆及开平武毅军武备学堂,二十四年(1898)五月赴京陛见后,仍回天津办理洋务局;十月经大学士李鸿章奏调往山东查勘黄河工程;二十五年(1899)三月经李奏保二品顶戴,六月办理海河工程;七月经前直隶总督裕禄奏保,留于直隶补用,领咨赴部。二十六年(1900)闰八月经宗人府府丞盛宣怀委办西安电报局,九月驰抵西安,于西安行在办理军机处官电,二十七年(1901)三月经政务处大臣札派检校折件,任政务处提调,办理新政。

孙宝琦日后发迹的起点,即始于庚子事变随扈西安。他因通晓英、法文,又谙熟电码,被委任办理军机处电报房事务。当时,李鸿章回京与联军首领瓦德西谈判,两地通电频密,孙宝琦日译数千言,不假手电码簿而能准确无误,赢得了慈禧和庆亲王奕劻的垂青。于是等到和谈完毕,局势暂定后,孙宝琦便以候补五品京堂擢授三品卿衔,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奉命出使法国,年底抵任。他的换帖兄弟袁世凯在保荐折中,盛赞他是奋发有为、办事精当、熟悉洋务的“济世之才”,“才器开朗,奋发有为,向在北洋供差,历办银钱所、育才馆、武备学堂等事,皆区处精当,条理井然,而于各国政治条约均能悉心讲求”。1902年12月17日至1905年11月12日,孙任驻法大臣。翌年11月,因驻美大臣兼辖的西班牙(时称日斯巴尼亚)使事移交驻法大臣兼摄,他又兼任驻西大臣,实际事务由法馆二等参赞吴宗濂主持。

在驻法、西任内,孙宝琦考察欧洲政情,参观兵工厂及各种机器厂,深明变法之必行,外交之迫切,专才之紧要。清朝官费留学生向由在地使臣督导、稽考,孙宝琦特别强调政法、外交、经济等的专科培养,为国家储备使才。孙保荐了使才如李经方,陆徵祥、刘式训等。民国时期的外交家如顾维钧、唐在复、陈箓、王继曾等非其僚属即其门下。孙在公使任上,屡上封奏,请朝廷定宪法、行新政,并指出,清廷在中外交涉中只抄录汉文约本,遇到交涉事件,援约论辩必因转译的语义损失而贻彼口实,因此建议清廷汇印各国通商条约、往来国书的汉洋文本,咨送各使臣及督抚,令译员日常研习,以随机应变。

辛丑之后,清廷再度上谕变法,并设立督办政务处。但往往是上有诏令而下无施行,舆论以为言路壅塞,变法徒有其表。1904年,日、俄两国在中国领土上开战,孙宝琦深知此战关系中国存亡,遂会同俄、英、比使臣胡惟德、张德彝、杨兆鋆电请清廷一面恪守中立,一面痛自更新。他稍候又上专折于政务处,倡议仿照英、德、日之制,确立宪政国体。先以政务处为上议院,都察院为下议院,议员由军机、钦差大臣从王公大臣、翰詹科道中选拔。此折虽未被采纳,但孙以清季大臣中首个明言立宪者而声誉鹊起,不仅原折全文见诸报端,更被舆论誉为中国“易亡为存之一大纪念”。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不仅使孙宝琦暴得大名,也使“伦敦蒙难”后的孙中山找到了“联法革命”的新契机。1900年,孙中山在日本活动期间就曾与法人联络,计划在革命成功后建立一个以两广、闽贵为中心的独立民主政府,这正与法国扩张主义者欲巩固和拓展在印度支那既得利益相符。但由于法国对华政策以稳健的“保全论”为主导,故未答应其请求。日俄战争使西方列强对日有所忌惮,故孙中山于1905年1月抵达巴黎,一面在留欧学生中招募兴中会会员,一面与法国政经界人士接触。他提出,以法代日作为革命的后盾,要求法国提供军事援助,并允许革命党人在安南活动;而作为交换,将发动相熟的秘密会社领袖助法深入中国西南地区。双方相谈甚欢,法殖民部长莱芒泰尔(Etienne Clémentel)并交付授意安南总督襄助广西起义的密函一封。不料这封信被四个入兴中会后反悔的留学生窃取,向孙宝琦告发。孙宝琦深谋远虑,一面斥令告密者归还文件,遣人劝孙速逃;一面又将密函内容电告清廷外务部,外务部即饬令广西巡抚林绍年严加防范,并向法驻华公使提出抗议。

1905年底,孙宝琦卸任归国,次年署顺天府尹。1907年4月,因原驻德大臣荫昌丁忧回国,孙又奉使德国。当时德国正欲与中、美结成三国同盟以对抗英、日,孙宝琦奏请收回青岛主权,为廷议所格,于1908年9月卸任。归国后,因亲家奕劻奏以山东为对德外交要冲,孙曾使德,便于应付,乃于1909年10月任山东巡抚。1911年辛亥革命风起云涌,11月13日,孙氏“顺应潮流”,宣告山东独立,旋又向朝廷解释自己是“奏请独立”,以绥靖地方、伺机恢复,并劝谏清廷“速定共和政体”、“承认各省都督”、“公举全国总统”。袁世凯急派亲信前往控制山东实权,又以财政支援为交换条件,使孙在11日内又取消独立。不足一月,孙即以病免职。经此一大变故而须发皆白。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孙宝琦受聘为外交部顾问。1913年7月,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后,复派遣其与李盛铎以考察日本经济专使名义赴日,实际是袁政府希望获得日本的正式承认,并取缔在日革命党人的反袁活动。日本趁机要求满蒙五路借款优先权。10月5日,中日互换照会,同意《铁路借款修筑预约大纲》。次日,北京政府终获得日本政府正式承认。

另一方面,俄人亦伺中国内乱,于1912年11月签订《俄蒙协约》及其他囊括在蒙权利的专约,罔顾中国主权,视外蒙为己之禁脔。北京政府外交部照会俄使,严正拒绝承认该约。但俄国借口催讨庚子赔款,更仗着与英、日分别所订密约,陷中国于外交孤立,欲迫使中国承认该约。陆徵祥时任外长,历半年之谈判,始于次年5月与俄方议定六款条文,稍为维持晚清旧制。但在“二次革命”爆发前一日,该协定在国民党占多数的参议院遭到否决,陆亦称病辞职。俄人推翻前议,另行提出承认外蒙自治、认中国为其上国、中俄依《俄蒙协约》及本条款共计中蒙关系和中俄在蒙利益等四款,实质上仍欲使外蒙独立。袁镇压“二次革命”后,孙宝琦于9月接任外长,始与俄使重开谈判,要求仍依前议六款协商,但俄人不允。孙与其前后磋商十次,最终于1913年11月5日,在俄人新四款框架内,议定主件五款、附件四款。该议以声明形式发表,故无须国会批准,翌日便予以通过,11月5日双方正式签署《中俄声明文件》。前陆议各款只涉及基本立场,虽已开启祸端,但将来交涉尚有回旋余地;而孙声明虽将“外蒙为中国领土”列为附件第一条,但内容更加细化,中国既不得干涉蒙古内政与工商业,又无外交上监督的专权,而承认俄人在外蒙一切特权,实际争回的不过一个空洞的宗主权。

1914年2月,熊希龄辞去国务总理,孙宝琦又以外长而兼代理总理。5月,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以徐世昌为国务卿,孙仍出任政事堂外交总长。11月7日,日军攻占青岛,胶州湾租借地全境陷落。日人伺机欲使中国沦为其保护国。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抛出了“二十一条”。19日,又将另一文本递交北京政府外交部,作为正式交涉的依据。当晚,孙宝琦等人被召集讨论,之后又连续两日紧急会商应对方案。讨论结果,袁令孙称病辞职,由陆徵祥接任,遂得以新外长须对案件加以研究为借口拖延时间,一面多方打探日本真实意图,一面向报界透露日方要求,鼓动舆论,争取国内外支持。

2月2日起,中日双方代表开始密谈。而孙宝琦并未赋闲,亦开始为汉冶萍公司的事情积极奔走联络。

张之洞创办的汉冶萍(湖北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为清季民初中国最大的钢铁厂,1906年后盛宣怀承办,形成官督商办的格局。辛亥革命起,与袁世凯不和的盛宣怀因提议铁路干线收归国有而引发革命风潮,被清廷问罪革职,家产籍没。日人伺机邀其东渡,后趁南京临时政府财政支绌,商议中日合办,不料遭到全国舆论反对,遂罢。袁就任大总统后,兼为袁、盛两家姻亲的孙宝琦在两人间斡旋,助盛讨回家产,而盛亦借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民国成立之初,盛曾致书鼓励孙从政,并谓财政与外交互为表里,而与实业相始终,当务之急是借外力修内政。这番话也成为孙宝琦在民国活动的最好注脚。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钢铁需求量激增,本对汉冶萍是个极好消息,但当时日资介入已深,而内外交困的中国政府无力收之国有,故日人于“二十一条”第三号中再次提出合办要求,成为一件十分棘手的问题。此时若孙宝琦继续以外长身份出面交涉“二十一条”恐受掣肘,而幕后专为汉冶萍事项活动则为不二人选。

密谈之初,中方即深悉若准许日人插手汉冶萍,则中国不仅是以南中国数省矿山拱手相让,更将使一独立主权国之政府受制于一公司,故提出汉冶萍为商人企业,不在国际商议范围。后被迫在《第一次修正案》中让步,请将第三号改成换文,允许汉冶萍合法自愿与日人合作。但日方坚持不允,且以债务催迫。情势告急,盛宣怀只得通过交通部长杨士琦向袁建言,拟将公司移交孙宝琦负责。袁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4月下旬,孙借回乡扫墓为名,赴沪与盛晤谈,后又亲到大冶、汉口考察。但日方5月7日便下了最后通牒,在没有欧美外交援助的情况下,9日,袁世凯政府最终接受了“二十一条”。25日,签订了《中日民四条约》,附十一“关于汉冶萍事项之换文”中明确允准中日合办,中方不得擅自将其收归国有,不得向日本以外国家借资。5月底,孙宝琦入股汉冶萍,仍与盛宣怀竭力谋求最大限度地保全国利。孙一面向财政、农商两部上呈勘探报告,力争不可合办,积极联络政府补助;一面欲勘定萍乡官私矿界,并力阻日人攫取福建安溪矿山,争取将其由汉冶萍公司合办,先发制人。曾商谈向英资通惠公司借款、中交两行筹款,因国库支绌及日人阻挠,未果。1916年6月,孙被推举为领袖董事(总理),又计划筹集内债以偿日债,但遭日方阻止。

1916年4月,段祺瑞内阁成立,孙宝琦被任命为财政总长,后任税务总署督办。1920年,又转任经济调查局总裁。1922年4月,北京政府外交部设立太平洋会议善后委员会,孙宝琦任副会长。其间,他曾宣言废除不平等条约,归还租界、撤销治外法权,反太平洋侵地;又敦促南北合作,安内对外,但未被当局采纳。

1924年8月,孙宝琦被任命为中苏建交后第一任驻苏大使,但孙始终未赴任,使馆馆务由代办郑延禧主持。后又明令其就任淞沪商埠督办。孙欲借之复起,但因人密告之,政府建设之名为虚,公卖鸦片为实,遂慨然辞去。由于家累太重,又仅赖汉冶萍公司车马费养活,再加上晚年误信女婿盛承泽,举债二十万元买入其名下汉冶萍公司股份而大伤血本,因此生活过得颇为拮据,不得不靠戚友周济。但孙素负政界名流的声望,沪港等地不少赈济事业都推他领衔,倒也博得清廉好施的清名。孙晚年尚存复起之志,但遇事不能果断,竟托信卜算者言,终无所作为。北伐之后,移居上海。1931年2月3日,因胃疾发作,逝于沪上。死后葬于杭州杨家牌楼。著有《抚东奏稿》、《出使英法德三国随记》。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195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