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斯诺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斯诺历史评价_斯诺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7日 阅读:93 评论:0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詹姆斯·埃德加·斯诺(J. Edgar Snow),母亲安娜·埃德曼·斯诺(Anna Edelmann Snow)。年轻时,他半工半读,当过农场收割工人、铁路工人、印刷学徒。1923年,斯诺进入堪萨斯城初级学院,后在密苏里大学及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

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堪萨斯市的《明星报》及纽约的《太阳报》担任记者。不久,他当了远洋货轮的海员,又开始了旅行记者的生涯,先到中美洲,取道巴拿马运河,动身到南太平洋去,在夏威夷和日本逗留了三个月,终于在1928年到达了上海。当时,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通过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沃尔特·威廉斯(Walter Williams)的介绍,斯诺见到了《密勒氏评论报》主编(兼《芝加哥论坛报》记者)约翰·本杰明·鲍威尔(John Benjamin Powell)。作为一个具有新见解的人,斯诺被任为《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他阅读了不少关于中国的书刊,写了一系列《新中国》特刊的文章。

在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孙科帮助下,斯诺从宁波到汉口,从南京到哈尔滨,从北平跨长城而东北,作了四个月的旅行,逐渐熟悉各地风土人情,认识了中国社会众生相。他看到了太湖地区的丝绸、西湖的山水、“东方威尼斯”苏州的园林、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泰山附近的孔庙、北平的故宫,以及拥挤着白俄的哈尔滨,还亲眼目睹了西北和内蒙古令人毛骨悚然的饥荒、黄河流域悲惨的水灾。《密勒氏评论报》刊载了他的旅行通讯。

1930年,当鲍威尔前往东北和苏联采访时,斯诺被委任为《密勒氏评论报》代理编辑和《芝加哥论坛报》驻华南记者。在《密勒氏评论报》和《中国新闻》创办人、纽约《先驱论坛报》驻亚洲首席记者托姆·密勒的推荐下,斯诺接受了统一新闻协会的旅行记者的任命,为《今日世界》专栏写稿。统一新闻协会当时是一个新成立的国外新闻机构,要为《纽约太阳报》、《芝加哥每日新闻》等十二家报纸提供消息。而旅行记者可以在亚洲各地游历,这对斯诺的旅行癖是理想的职业。鲍威尔返沪后,斯诺便履行他新的工作了。他到了被日本侵占了三十五年的台湾,去了福州、厦门、汕头、广州一带,访问了西南重镇云南,报道了越南三十年来的农民起义运动,目击了印度的“不合作运动”,再到缅甸等地游历,然后回到中国。

当时,斯诺又应纽约《先驱论坛报》周刊之邀,担任了特派记者,去上海访问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女士,从而懂得孙先生和宋庆龄所信赖的中国,正是劳苦民众的中国,也领悟到中国人民能够彻底变革自己的国家,并能迅速提高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斯诺在“一二八”事件发生后,冒着枪林弹雨,深入上海和东北中日交战的前方采访。通讯报道集中记述了日军“不宣而战”的情况,也批评了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上海时,斯诺开始同姚克(莘农)合作,翻译鲁迅的《阿Q正传》,曾同鲁迅多次见面,提出要把一些中国现代白话短篇小说译成英文,结集出版。鲁迅对这打算予以热忱赞助。后来,斯诺在北平又得到杨刚、萧乾的帮助,还有海伦·福斯特(Helen Foster,又名佩格,笔名尼姆·威尔斯,Nym Wales)的参与,终于编译成《活的中国》(Living China)一书,把中国新文艺概况及代表作品介绍给世界广大读者。

统一新闻协会倒闭后,斯诺又和《星期六晚邮报》取得了联系,作为经常撰稿人。不久,斯诺迁往北平,担任《纽约日报》驻华记者,并兼任燕京大学教师,讲述新闻撰述和旅行通讯。他一面学中文,一面写书,并为《亚细亚》、《现代历史》、《幸福》、《展望》等刊物撰写文章。那时,他跟海伦·福斯特结婚,同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相识,还和一些爱国青年、中共地下党员黄敬、龚澎、黄华、龚普生、陈翰伯等经常接触。人们称斯诺的家为“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的窗口”。斯诺还替自己起了个“施乐”的中文名字。

1935年6月,斯诺被聘为英国《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一二九”运动爆发时,斯诺热情参与示威游行并及时报道了北平学生爱国运动。斯诺还向在场镇压学生运动的士兵质问:学生为了不当亡国奴而上街示威,你们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打他们?

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带有关键性的一年。斯诺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问题,着手访问红色中国。通过宋庆龄的安排,带了一封给毛泽东主席的介绍信,斯诺于6月初从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困难,进入西北革命根据地延安。他是第一个向红色区域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他首先在安塞同周恩来会晤,随后到达苏区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和毛泽东进行长时间晤谈,记下了毛泽东的生平和战斗历程,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前途,明了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搜集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斯诺发现在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在于他深深懂得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的迫切要求,这些要求是推动革命前进复兴中国的动力。斯诺当时就预言毛泽东将在历史上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宁夏南部预旺县,同彭德怀将军作了交谈。不久,离开这和国民党中央军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冒着炮火,重新折回保安。再经过西安,顺利返回北平。

四个月的红色区域旅行,扩大了斯诺的眼界。通过和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的领导人,革命战士,农民,牧民,工人,知识分子,妇女,老人,儿童的亲切恳谈,他思想感情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精心编写、琢磨、修改他这次采访的实录。一系列文章首先刊载在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星期六晚邮报》上,接着美国《生活》杂志和伦敦《每日先驱报》也先后刊登了那组文章及照片。《每日先驱报》并提升斯诺为该报驻远东的首席记者。

这些震撼人心的报道,1937年—1938年在英国和美国以《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为名被结集出版。1938年2月,中译本在被日军包围的“孤岛”上海用复社名义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经问世,向英、美和全世界人民公开介绍了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斗争和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相,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成为迄今为止有关远东的最畅销书之一。《西行漫记》的出版,更轰动了中国人民、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在香港等地出版了众多的重印本和翻印本。在中国内地,当时这本书被秘密地广泛地流传着,人们藉此认识中国共产党,懂得革命道理,看清中国前途。

1937年初,斯诺在北京和燕京大学新闻系主任梁士纯教授合办了英文刊物《民主》,出版了几期,“七七”卢沟桥炮声响了,刊物便夭折了。这期间,海伦·福斯特去延安采访,后来写成了《红色中国内情》,亦称《续西行漫记》。

抗日战争期间,斯诺担任英美报纸的驻华战地记者。他采访了上海之战,取道汉口、重庆、西安,1939年在延安重访毛泽东,这些对话后来发表在《密勒氏评论报》上。

与此同时,斯诺还同路易·艾黎(Rewi Alley)、海伦·福斯特共同发起中国工业合作社计划(简称“工合”),企图运用“生产救济”方式恢复被日军侵略所破坏的工业生产,发展经济,提高士气,为持久抗战打下基础。这个计划得到宋庆龄和当时英国驻华大使卡尔(Archibald Clark Kerr)等热心人士的赞助,斯诺他们并在海外募集了好几百万美元的捐款。到1940年10月,“工合”在十六个省建立了二千三百个小工厂,职工达二十五万人,还有四万人在家劳动制造军毯。当时在游击区和敌后这是一支可观的生产大军。蓬勃发展的“工合”终被国民党当局通过冻结信贷和经营资金以及政治干涉等方式扼杀了。

1941年,斯诺对于皖南事变作了如实的报道,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打击,护照被吊销,于2月被迫离开中国。这一年,他的《为亚洲而战》出版。其后,他作为《星期六晚邮报》的首席世界记者,在香港、泰国、缅甸、印度以及中东、苏联、欧洲等地采访,写了大量战地报道和新闻评述,出版了《人民在我们一边》、《苏维埃力量的格局》、《斯大林需要和平》三本书。1942年—1943年,他又一次来到中国。在这以后,他要访问中国是越来越困难了。

在麦卡锡主义横行期间,美国联邦调查局把斯诺看作危险分子,不容许报刊发表他的文章。1951年,由于不愿意让自己的名字被利用来支持他所不赞成的方针,斯诺不得不辞去《星期六晚邮报》副主编的职务。1957年,他出版了《红色中国杂记》,这是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重要补充。次年出版自传《复始之旅》。

1959年斯诺被迫迁居瑞士,那时洛伊斯·惠勒·斯诺夫人(Lois Wheeler Snow)及子女们偕行。斯诺的护照被禁止去中国旅行,但他认为中国的事业也就是自己的事业。直到1960年6月,斯诺得到中国领事馆的单独签证,才第一次来到解放后的新中国,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交谈。在这期间,他写了不少新中国的报道,出版了《今日的红色中国:大河彼岸》一书。1964年到1965年初,他再度访问中国,毛泽东主席又接见了他。根据此行所搜集的资料,他拍成一部纪录片《四分之一的人类》。

1970年8月,斯诺和洛伊斯·惠勒·斯诺夫人一同来华访问。10月1日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总理陪同斯诺夫妇和毛泽东主席会面,作了亲切交谈。12月18日,斯诺又一次和毛泽东主席作了长时间的谈话,在谈话中毛泽东主席表示,欢迎同美国总统尼克松晤谈。从中美两国关系来说,斯诺是第一只报春的燕子。关于这次访问的主要内容,记录在1971年出版的《漫长的革命》一书中。

1972年2月,斯诺刚回瑞士不久,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问北京,揭开了中美友好的新篇章。接着,尼克松总统访华之际,斯诺原拟以记者身份再次访问中国,可是病魔缠身,不克如愿。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获悉,急派以马海德(George Harem)医生为首的医疗小组前往协助医疗护理;当时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和驻瑞士大使陈志方代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前往慰问探望。1972年2月15日上午2时20分,埃德加·斯诺与世长辞。

在弥留之际,他用毕生感情喊出一句话:“我热爱中国……”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宋庆龄副委员长都致电斯诺夫人,表示沉痛哀悼和深切慰问。遵照斯诺生前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内(即前燕京大学校园里),汉白玉石墓碑上镌着叶剑英题写的“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1905—1972”。1973年10月19日,周恩来总理亲自参加了骨灰安葬仪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194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