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肇基,字植之,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1877年4月10日(清光绪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生于江苏震泽。其父施则敬举人出身,后从商,经营蚕丝出口业务,家道殷实。施肇基五岁时即习读中国典籍,1886年至南京入江宁府同文馆学习英文,一年后考入由基督教圣公会主办的上海圣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前身),学习三年,主编过学生刊物《圣约翰之声》。1890年转入国文学院,专修中文。
1893年8月,施肇基随清政府驻美公使杨儒赴美,任中国驻华盛顿使团翻译生。1897年夏,施辞去使团职,进入康奈尔大学深造。1899年,杨儒出使俄国,施肇基被调为驻俄使馆随员。其间曾随杨儒赴海牙,“出席弭兵会议,任中国代表团参赞官”[1]。嗣后返美,继续康奈尔大学学业,先获文学学士学位,两年后又获文学硕士学位。
1902年夏,施肇基学成回国,经其兄施省之推荐,入湖广总督衙门,任洋务文案,兼鄂省留美学生监督,曾两次率鄂省公费生赴美。施肇基工作勤勉,处理免付厘金的进口商品事务成绩卓著,迭获升迁,官至币制局督办。
1905年12月,清政府派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施肇基被奏请随同前往,任一等参赞官。施随同五大臣在欧美考察半年余,所得宪政专著四百余种。翌年7月回国后,即在北京法华寺参与编辑《列国政要》一百三十三卷、《欧美政治要义》十八卷,呈请清廷实行君主立宪。施于9月参加清政府对留学士子举办的会考,获法政科最优等,“赐进士出身”。
施肇基的才华早已受到唐绍仪的青睐。在随同五大臣出国考察前,同唐绍仪之侄女唐玉华在上海结婚。回国后适值唐绍仪调任邮传部右侍郎,施被任命署理邮传部右参事,兼京汉铁路局总办。由于他拒绝给浏河矿业公司优先权,一度被人讥讽是靠裙带关系当上官的。但他不为所动,并力革积弊。他为取消铁路免票制度,有官吏来索免票者,施或婉拒,或于个人薪俸中购票赠之,“因之索者逐渐减少,增加路上收入甚多”[2]。1907年,施肇基调任京奉铁路局会办。翌年出任吉林西北路兵备道兼滨江关监督、吉林林业局监督。1909年2月,他“对俄人在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非法收税行为,向中东铁路公司提出抗议”[3];3月参加与俄使廓索维慈、中东铁路公司总办霍尔瓦特等就中东铁路界内公议会问题谈判[4]。不久,施肇基升任吉林交涉使,办理对外事务。10月26日,前日本驻朝鲜统监、日本枢密院议长伊滕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施肇基妥善处理了这一涉外事件。
1910年,施肇基奉调回京,晋升为外务部右丞。翌年8月改任外务部左丞。10月简放为出使美、墨、秘、古大臣,因武昌首义爆发,乃中止出使。
1912年3月,袁世凯接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令唐绍仪出任第一任国务总理并组阁,4月施肇基出任内阁交通总长。唐绍仪不堪忍受袁世凯虐法越权之行为,于6月16日辞职,施肇基也托病递上辞呈。袁提名施为驻美公使,但未获国会批准。11月,施任总统府大礼官。1914年6月,被派驻英国公使,12月赴伦敦任,开始了历时七年的使英生涯。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二十七个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是战胜国之一,由外交总长陆徵祥率施肇基等人出席。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但是巴黎和会为列强操纵,中国难以在会上有所作为。在4月29日至30日讨论中国山东问题时,和会完全拒绝中国代表团所提出的归还被日本夺取的山东权益的合理要求。消息传到国内,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当时在巴黎的华侨和留学生也强烈要求代表团拒绝签字。在中国人民共同声援下,施肇基赞成顾维钧等人的主张,不顾北京政府训令,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1921年2月,施肇基与顾维钧互换任所,转任驻美全权公使。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国总统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发起召开华盛顿九国会议,以缓和列强之间的矛盾,继续讨论巴黎和会没有完全解决的分赃问题。施肇基和顾维钧、王宠惠、伍朝枢是中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施、顾被特加大使和特任官衔,以表重视。由于当时国内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华盛顿与会国某些代表对中国的态度极为傲慢。法国代表外长白里安(Aristide Briand)曾冷言冷语地询问施肇基:“贵国代表团能否代表全国?”施严正回答说:“能够代表各国承认的合法政府。”[5]
11月16日大会开幕,施肇基在太平洋及远东问题总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中国问题十项原则。要求各国须尊重中国领土完整与行政独立,给予中国充分的机会发展并巩固统一政权。尽管有“赞成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等表示,仍不能满足列强的贪婪要求。后来美国代表罗脱(Elihu Root)将十项原则归纳为四原则,侧重“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于11月22日通过。对于施肇基在会议上的发言,当时国内报纸予以严厉批评[6]。此后,施肇基和顾维钧先后向大会提出关税自主、解决山东问题、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治外法权、退还租借地、取消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撤销客邮、撤销外国在华电台、确守战时中立等十二个提案,其中尤以山东问题为关键。经英美居间斡旋,中日双方进行会外谈判,英、美两国各派代表二人与议。经过中日代表在会外三十六次会谈,几经周折,终于在美英代表的压力下,于1922年1月27日通过了美国提出的折中方案——《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三十四条,规定日本将山东胶州湾德国租借地及胶济铁路有关设施以及青岛海关归还中国,撤走以上各地的驻军;中国付给日本五千三百四十万金马克作为“补偿”,同时将收回之租借地作为商埠对外开放。在请示北京政府同意后,施肇基代表中国于2月4日在条约上签字。
经过帝国主义国家的明争暗斗,华盛顿会议于2月6日结束,施肇基代表中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和《九国关于中国关税税则条约》,确认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否认了日本在华的“特殊权益”与垄断地位,为美国加紧对华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至于中国所要求的关税自主、撤销领事裁判权、交还租借地、撤退外国军队等问题,华盛顿会议均未予解决。
施肇基在华盛顿会议上为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做出了一些努力,又听命于北京政府在条约上签字,因而获得北京政府的好评。1923年1月4日,张绍曾奉命组织内阁,施肇基被延揽为外交总长。施过于自信,未等国会通过表决就搬进外交总长的官邸。但众、参议院分别于1月19日、24日投票,由于“施肇基不肯设宴招待议员被否决”[7]。施十分尴尬,复感时疫,遂于2月11日提出辞呈,移津养疴。3月底,施肇基返美复任驻美公使。他与美国谈判,商定以庚子赔款作为派遣留美学生之用。为处理这笔基金,施担任了中国教育基金会董事会的理事。1924年,奉命任中国全权代表出席日内瓦国际禁烟会议第一、二次会议。1926年5月,施被颜惠庆内阁任命为外交总长,但他看到颜阁之艰危,未即返国赴任,不久颜阁即被奉系势力摧垮。
北伐战争期间,施肇基已与国民党有了联系,在北京政府行将瓦解之时,施在美国表示:外国政府对中国应采取“不介入”政策。1928年7月,国民政府确认施肇基为驻美公使,11月调任驻英全权公使。
1930年,施肇基担任出席国际联盟中国全权代表兼国联理事会中国全权代表。他在1931年9月11日国联第十二届年会上发表演说,提请大会注意“‘如甲国谋以武力侵略乙国,国联应如何设法制止’之问题”[8]。
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翌日,施肇基即向国联报告日军侵占沈阳真相,“要求国联主持公道”[9]。奉行不抵抗政策的蒋介石把全部希望寄托于国联主持“公理”、制裁日本侵略行径,于9月22日在南京表示:“余敢信国际联合会之参加国及非战公约之签字国,对于日本破坏公约之所为,必有适当之制裁。”[10]施肇基根据蒋介石的谈话,于9月25日在国联声称:中国“完全听命于国联,毫无保留条件”[11]。但是日本侵略者对国联采取的是断然排除第三者干涉的强硬态度。虽然国联不分侵略和被侵略,先后于9月22日、9月30日、10月24日作出停止冲突、双方撤兵的决议,然而日本不但没有撤兵,反而扩大军事行动,进一步侵占吉林、敦化、洮南一线,并进攻黑龙江省。11月25日,施肇基奉南京政府训令,向国联提出“划锦州为中立区”的建议,但此举遭到全国舆论的强烈抨击。12月4日,施又接到南京政府外交部的紧急训令,立即在国联大会上表明:“‘锦州中立案’不能接受,如日军进攻锦州,我国将不能不采取自卫办法。”[12]施肇基在国联处境艰难,并受到国内人民和海外华侨的指责,乃于12月5日向南京政府电辞国联代表之职,但未即获准。此后施惟南京政府之训令行事,仍然寄望国联能阻止日本进占锦州。翌年1月,南京政府派驻美公使颜惠庆接替施肇基任国联理事会理事。
1932年4月,施肇基以身体不好为由辞去驻英公使职。旋即奉派去华盛顿,代理驻美公使职,1933年被正式任命为驻美公使。1935年6月,中美双方将驻外使节升格,施肇基遂成为中国第一任驻美大使。
1936年8月,五十九岁的施肇基以年迈力衰为由辞驻美大使职返国,定居上海。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打响,施激于民族大义,担任国际救济会宣传组主任,负责向外国宣传中国的抗日立场,争取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援助。他还兼上海市防痨协会董事长,并在上海设附属医院。1938年7月,施肇基被国民参政会聘为参政员,他因住在上海,未去武汉、重庆出席会议。
1941年夏,施肇基去美国,被美国总统罗斯福任命为五名委员组成的美国南非联邦国际和平委员会的“非本国籍委员”。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施被国民政府委任为中国物资供应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驻华盛顿,为中国争取战时物资。1945年6月,施任中国出席旧金山联合国成立大会代表团的高等顾问。1948年施任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顾问委员会委员兼顾问。
1958年1月3日,施肇基病逝于华盛顿。遗著有由施肇基口述,傅安明笔录整理的《施肇基早年回忆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193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17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2-28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1-29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