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沈克非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沈克非历史评价_沈克非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7日 阅读:119 评论:0

沈克非,1898年3月2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十)生于浙江嵊县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他幼时家境清寒,三岁丧母,依靠父亲任小学教师的微薄收入抚育成人。他的祖父是个基督教牧师。1914年沈毕业于上海华童公学,旋入杭州之江大学中学部。1916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庚子赔款预备生。1919年远涉重洋,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文市的西余大学(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192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留任该校教学医院为外科助理住院医师两年,同时担任美国中部学生分会会长、美国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会长。1926年,他返回祖国,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及住院总医师。1929年任芜湖医院外科主任。1930年担任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主任,后升任副院长、院长。

沈克非在青年时代目睹动荡、贫弱、分裂的旧中国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很早就潜心于“科学救国”,立志要摘掉中国人民头上那顶屈辱的“东亚病夫”的帽子。他认为中国应该有自己先进的医学科学。20年代的旧中国,西医还处于萌芽阶段,各地的医务力量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教会手里,如北京的协和医院、南京的鼓楼医院、湖南的湘雅医院、上海各教会大学的附属医院等。沈克非渴望改变这种局面,而他所在的中央医院则是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大型医院。沈出掌该院后,苦心经营,锐意图新,从医院的行政管理、医疗质量、医师修养及作风等各方面下工夫,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制度。为了提高医师队伍的质量,他每年暑假往返宁沪道上,亲自到上海选拔医学院毕业生,充实中央医院的医务力量。在沈的精心擘划下,该院逐渐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流的医院,外国人垄断我国西医事业的局面有所突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医院始迁长沙,再迁贵阳,后建院于当时的陪都重庆。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沈克非不惮辛劳,往返奔波于祖国大西南。1941年国民政府委任他为中央卫生署副署长兼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医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又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印度,在军队中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沈克非辞去卫生署副署长职务,受聘为上海医学院教授兼该院附属医院——中山医院院长和外科主任,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沈克非曾多次参加国际性医学会议。1944年,他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的首席代表,赴伊朗德黑兰参加中东医学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英、美、苏四国倡议成立联合国,沈克非作为中国医务卫生界的首席代表,曾赴美国纽约参加创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沈去南美秘鲁,参加在那里召开的第五次国际外科学会,继又赴美国考察。在外科学会上,沈提出的论文对于麻醉术、胸腔手术作了精辟的阐述,引起与会者重视。沈克非在沟通我国与西方医务界方面起了桥梁作用,增进了学术交流,建立起友谊。他曾获得好些国家医务界知名团体和个人赠送的锦旗、杂志、书籍及纪念品,他的名字(Dr.Shen James Kofei)在西方医务界为许多人所熟知。他还是国际外科学会中国分会的负责人、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

新中国成立后,沈克非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积极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开始,沈组织志愿医疗队到鸭绿江畔,担任医疗队技术顾问团主任顾问,后又在沈阳筹建中心血库,抢救志愿军伤员。1952年到1958年,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负责科研工作。后又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副院长、外科系主任,中山医院院长等职务,直至去世。他的夫人陈翠贞,是儿科专家,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兼该院儿科医院院长。

沈克非以高超的外科医术享誉海内,曾首创脾脏切除大网膜后固定术,以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疗效显著。他重视新兴学科,注意吸取世界先进医学科学成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脑外科就是在他推动下创建并发展起来的,并且他是第一个为脑瘤病人施行手术的医师。1950年春天,中山医院接受了一个确诊为脑瘤的病人,送进医院时已神志不清,经过沈克非长达九小时的手术,终于使病人起死回生。当时上海的《新闻日报》曾以“医疗手术上的辉煌成就,沈克非割治脑瘤成功”为题,高度评价这一外科史上的胜利。

沈克非不仅是出色的外科医师,也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先驱,很久以来他一直是医学院的一位受人欢迎的教授。他非常重视临床教学,强调外科原则,总是尽最大努力使病人不受或少受痛苦。他认为医师治病救人,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特别是人道主义精神,否则就是亵渎这一神圣职业。对待工作,他讲究实效,勇于负责,要求严格,人们都对他很钦佩。在医务界,他“桃李满天下”,其中不少人早已成为我国医务界的骨干,并在医学领域中作出贡献。

医学科学在解放后获得迅速发展,在临床部门中,外科学尤为显著。为赶上世界医学科学先进水平,1956年我国医学界自己编著的第一部高质量的《外科学》问世,沈克非任主编,故又称“沈氏外科学”。这部大型的专业著作,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同学派及其理论,在书内均有所反映。如关于休克发病机制的两个主要基本观点——神经论和体液论,同时获得叙述和阐明。此书对外科理论、临床技术等方面都有系统的阐述,为临床医师及医学院学生所必读。出版后在数年内就再版六次。《外科学》出版后,沈曾因过于劳累致心脏病发作。稍愈,又倾全力编写《外科学》的姐妹篇:《外科手术学》,此书分胸腔、腹腔、神经、泌尿、心血管等几个分册,可惜只出了二册,由于“文化大革命”被迫中辍。

沈克非为人正直,一生廉洁奉公。他拥护公医制度,本人坚持不挂牌、不私人开业,一向反对以医学技术作为敛财的手段。他的这种医德,受到许多人称赞。

在“文革”中,沈克非受到冲击。1972年10月9日,沈因患癌症去世。粉碎“四人帮”以后,沈克非教授得到昭雪,1978年3月,他的骨灰被安放进上海龙华革命公墓。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192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