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鸿隽,字叔永。1886年12月20日(清光绪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生在四川垫江县一个小官吏家庭,祖籍浙江归安县(今吴兴县),1863年(清同治二年)太平军占湖州,祖父任轶才率全家入川,依叔祖父任秋苹[1],居成都。父任章甫,习刑名,初做幕僚,后纳资为佐贰,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选授垫江县典史,1902年殁于任上。
任鸿隽兄弟姐妹七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六岁延师在家就读,十二岁已熟读“四书”、“五经”,并同季弟任鸿年同时考入垫江书院[2]。他聪明勤奋,在书院历次月试中均名列第一。1904年他冒籍巴县参加院试,考取第三名秀才。同年,任考入重庆府中学堂师范班。这是废科举后四川创办的第一所中学。他在此学得新知识,并在政治上受到老师杨沧白等人的影响,萌发了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底毕业后,在重庆开智小学和私立重庆中学堂执教一年。1907年初,以教学所得积蓄偕学友周秉鲁、罗锦章赴上海求学,入中国公学高等预科甲班。中国公学是当时革命党人的活动场所,秋瑾等人的革命活动对任鸿隽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课余任常与同学张奚若、杨杏佛、朱芾煌、胡洪骍(胡适)等人谈论时事,向往革命,怀有推翻清政府的情绪[3]。
1908年初,任鸿隽在学友邓子浮的帮助下,得到留日同乡李竹君、李雨田经济上的资助,随同佘耀彤东渡日本留学。初入同文中学,翌年夏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为官费留学生,学习应用化学。与此同时,他还从章太炎学习国学,对形声、训诂及诸子源流之学得益颇多,并深受其革命思想影响。是年,经同学朱芾煌、但懋辛介绍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任同盟会四川分会书记、会长等职。他学习应用化学,目的在于继承喻培伦、黄复生之事业,为革命制造炸弹[4]。在此期间,他还常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接触,为支持国内革命购买军火[5]。1911年3月,为了配合黄花岗之役,牵制长江方面的清军援兵,和喻培棣一日内即拟就布告,油印数百份,并连夜刻制“中华民国军政府印”,盖在布告上[6],带回国内在长江一带散发。武昌起义前后,为配合四川铁路风潮,发表了《川人告哀文》、《为铁路国有告国人书》等文章。
1911年11月,任鸿隽由东京返回上海。此时上海已经光复,四川方面战事正紧。聚集在上海的四川革命党人发起组织蜀军,推熊克武为首领,欲去四川支援,并推任鸿隽和另一党人去武昌与黎元洪的军政府交涉,借道返川[7]。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宣告成立临时政府。任鸿隽与吴玉章等人任总统府秘书[8],他曾为孙中山草拟《告前方将士文》、《咨参议院文》、《祭明陵文》等文稿。南北和议告成后,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任鸿隽对此极为不满,便立意弃官请求出国学习。因对革命有功,经稽勋局派赴美国留学。在去美之前,他应邀北上,到唐绍仪内阁任秘书。6月,唐内阁倒台,任赴天津任《民意报》总编辑,他除为该报撰写社论、时评等文章外,还根据朱芾煌的日记撰写长文《共和建设别记》在该报连载,揭露袁世凯在南北和议中运用手腕谋取临时大总统之职的内幕。文章刊出方半,袁世凯已怒不可遏,通过法租界当局迫令《民意报》停刊。11月底任鸿隽赴美留学,与杨杏佛等人同入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实际上所学专业则偏于化学、物理两科。
1914年6月,任鸿隽在与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谈论当时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认为“在现今世界,假如没有科学,几乎无以立国”[9]。为实现科学救国,他们商议创办《科学》月刊,以向国内介绍并传播科学,于是便着手草拟“缘起”,制订办法,募集资金。为要发行科学杂志,他们又发起组织科学社。数月之内,入社者达七十余人,股金筹集到五百余元。1915年1月,《科学》月刊正式出版。4月,任鸿隽、胡明复和邹秉文草拟了社章,10月25日经全体社员通过,中国科学社遂正式成立。社章规定科学社的宗旨是“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10]。任鸿隽与赵元任、胡明复、秉志、周仁五人被选为中国科学社第一届董事会董事,任鸿隽被推举为董事会会长兼中国科学社社长。
在康奈尔大学期间,任鸿隽还曾主编过《留美学生季报》,与胡适等人过从甚密。1916年曾因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问题与胡适发生一场激烈的辩论,他与梅迪生、杨杏佛一起反对胡适提倡的白话文,尤其反对白话诗。此乃中国文学史上白话与文言论战之发端。
1916年6月,任鸿隽于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毕业,获化学学士。一度想去哈佛大学攻读文学硕士,但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愿望,决定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化学,1918年获得化学硕士学位。其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告结束,任与一批留美学生于10月搭轮经日本回国。中国科学社总事务所也由美国迁回国内,先后在上海和南京设办事处。该社为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扩大科学活动,曾发起“五万元基金”募集运动。任鸿隽为此奔走各方,历访各界名人,为发展中国科学事业大声疾呼。“可是在反动而又愚昧的政府统治下,对于人民的利益照例是漠不关心的,对于学术思想这种看来是不关重要的事情,尤其难望得到重视。”[11]因此有时不免遭到冷遇,但他毫不灰心,以沿门托钵的精神,不辞辛劳,前往广州、北京、成都、南通、杭州等许多地方募集基金,获得社会各界开明人士的支持。任鸿隽在上海曾多次拜访孙中山,时孙正在著述《孙文学说》,以有关科学部分嘱任鸿隽校读,并鼓励留学生应自有组织,以对国家有所贡献,对中国科学社组织颇为赞赏,并给予极大的支持。
1919年春,任鸿隽回到四川,在各学校、商会演说,鼓吹科学[12]。当时四川督军熊克武正拟筹办炼钢厂,他向熊建议应同时建立钢、铁两厂,“相辅而行,为四川立钢铁工业之基础”[13]。熊亟是其言,遂委任鸿隽草拟创设钢铁厂的计划,并将筹办铁厂之事委托给傅友周和姜荣光。是年冬,任偕周子竞复去美国采购机器设备并调查炼钢方法。1920年夏,任鸿隽回国,适值四川一、二军之战,熊克武已去职,而继任者未遑远略,于是建厂计划中辍。十余年后四川设立钢铁厂所用机器设备,即系当年任鸿隽等人所引进。
任鸿隽在川筹建钢铁厂事中辍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他担任北京大学化学教授兼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但任鸿隽一向主张专事一职,反对兼任,不久乃辞去北大教职。但未及一年,范源濂因教育界经费风潮去职,任遂辞去教育部职。
1920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任鸿隽与陈衡哲结婚[14]。陈长于西洋史,是我国第一位女教授,也是颇有个性和见地的女学者,对任鸿隽的事业帮助颇多。
1922年8月,中国科学社在江苏南通举行第七次年会,修订社章,增设理事会以负责经常工作,原董事会则主持科研方针和募集资金。年会选举张謇、蔡元培、梁启超、马良、汪兆铭、熊希龄、严修、范源濂、胡敦复九人为第一任董事,选举竺可桢、胡明复、王琎、任鸿隽、丁文江、秦汾、杨铨、赵元任、孙洪芬、秉志、胡刚复十一人为第一届理事,任鸿隽为理事长。同年冬,任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23年任去南京,任国立东南大学副校长。1925年春因不满学校两派斗争而辞职,专心著述《科学概论》一书。8月到北京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秘书。此后继而任秘书长、副干事长、干事长直至1935年。1927年蔡元培被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为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和大学院院长,并受命筹建中央研究院[15],任鸿隽积极参与筹建工作,并担任大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委员[16]。1929年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至1931年去职。
1935年9月,任鸿隽出任四川大学校长,12月全家迁居成都,陈衡哲亦在川大任西洋史教授。陈一贯同情被压迫的妇女,而目睹大学女生中不少人系达官贵人的姨太太,便在成都《新新新闻》著文抨击,认为这是对妇女的侮辱,是大学教育的破产,号召四川妇女争取独立自主;并在《独立评论》上连续撰文,对当地政治和社会情况进行激烈的批评。陈因此受到攻击,被迫离开川大返回北平[17]。1937年6月,任鸿隽也辞去川大校长职务,回北平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任编译委员会委员长。7月应蒋介石之邀参加庐山谈话会。次年7月,任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是年底,应蔡元培之邀,到昆明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化学研究所所长和评议员等职。1941年冬,中央研究院迁至重庆,翌年任鸿隽辞去中央研究院的职务,再次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任干事长。这时中基会、中国科学社组织机构和《科学》杂志均迁至四川重庆的北碚。1944年1月,中国科学社董事会改为监委会,任鸿隽继任社长、监委会书记,以及理事会会长、临时编委会委员和特约撰稿通讯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同中基会和中国科学社返回上海。1946年任鸿隽再度赴美考察,次年春回国后定居上海,致力于中基会和中国科学社的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社和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联合发起向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建议,召开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并先组织筹备委员会,任鸿隽为筹备委员会委员。这个会议于1950年8月在北京召开,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科普)。任鸿隽被选为全国科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和常委会委员。任鸿隽作为中国科学社的主要负责人,在这些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次会议,他认识到人民政府对于科学事业是很重视的,认为“此后的科学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的事业,前途无限光明”[18]。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配合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他召集中国科学社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当时该社主办的几项事业先后移交给人民政府或国家的其他科学组织。1951年将《科学》月刊与《自然科学》合并,由全国科联主办刊行;1953年将《科学画报》交上海科学普及协会继续刊行;1954年将生物研究所移交给中国科学院;1956年将明复图书馆捐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改组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1956年到1957年间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所属印刷厂合并给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出版社,编辑部合并给上海科技出版社,仪器部分合并给上海量具工具制造厂。最后,在1959年秋,由中国科学社理事会提议,并得到全体社员同意,将科学社拥有的房屋、财产、书籍、设备等,全部捐献给国家。1960年5月4日,中国科学社宣告结束,完成了历史使命。
中国科学社是我国最早的科学团体,《科学》杂志也是我国创刊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期刊,它对传播现代科技知识、推动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训练造就科学人才和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科学社四十五年的历史中,任鸿隽不仅是发起人之一,并且是始终致力于中国科学社事业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建国后,任鸿隽是第一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科技图书馆馆长。1958年该馆与上海图书馆合并,他继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市科技协会副主席等职。1961年11月9日,任鸿隽在上海病逝,终年七十五岁。
任鸿隽的著作和译著颇多,粗略统计,文章有二百多篇,主要发表于《科学》、《东方杂志》、《新教育》、《教育杂志》、《建设》、《现代评论》、《独立评论》、《新青年》、《留美学生季报》、《中国科学社论文专刊》(英文版)等刊物。内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教育、科学发展史、科学家传记等。他很重视科学对于国家发展的巨大作用,写了很多宣传科学和传播科学技术的文章。他的主要著作有《科学概论》,译作有《教育论》、《最近百年化学的进展》、《大宇宙与小宇宙》、《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等,还有与李珩、吴学周合译的《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与胡明复等人合译的《汉译科学大纲》等。任鸿隽也具有相当的文学素养,他的文章,特别是古体诗很见功夫,除散见于报纸杂志之外,还选有《古青纪游诗》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inguorenwu/202211189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21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