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梅兰芳

梅兰芳故事:能文能武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8日 阅读:164 评论:0

和杨小楼同搭桐馨社在第一舞台演出期间,梅兰芳主要排了两出新戏,《木兰从军》和《春秋配》。编演《木兰从军》的初衷,据齐如山回忆,是要“与国际接轨”。一次,教育部的朋友谈到:“中国剧情节的范围,多在本国内,有国际的思想的很少,有国家观念的也不多。”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凡涉及两国交战的故事,就可以勉强算作是有“国际观念”的了,所以,就排演了《木兰从军》,这是通俗教育研究会编写的剧本,原名叫《花木兰》,王瑶卿、王蕙芳曾经演过。是时,通俗教育研究会由原来的民间组织成为一个正式的机构,附设于教育部内,以司长高步瀛(字阆仙)兼会长,分为小说股、戏曲股、讲演股。通俗教育,就是通过浅显易懂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对大众进行教育,以达到移风易俗、改良社会的目的,是以小说、戏曲为通俗教育的主要内容。为达到改良旧剧的目的,通俗教育研究会编写了很多剧本,《花木兰》和梅兰芳在1918年演的时装戏《童女斩蛇》都是。《花木兰》的本子拿过来,经过齐如山等人的集体改编,使其更适合梅兰芳展现自己的种种舞台技巧,并强化了抵御外辱、宣扬女性独立的倾向,易名为《木兰从军》。对于梅兰芳来说,他想演《木兰从军》主要是想突破自己,因为木兰具有尚武精神和爱国思想,而他此前演的戏曲都离不了家庭琐碎、男女私情。其时,他跟朱素云学了一出小生戏——《辕门射戟》,木兰有改扮男装的戏份,正好可以改用小生的姿态在台上一显身手。经过两个多月的整理改编工作,该剧在1917年3月17日,在第一舞台亮相,全剧29场,分头、二本两天演完。

在这出戏中,涉及木兰改装的问题,木兰决定从军后,要从一个梳大头、穿褶子的青衣打扮,一下改为一个穿帽钉甲,头戴倒缨盔,足穿薄底靴的士兵模样。换服装还好办一些,脸上的妆彩该怎么办呢?是全部洗掉重新上妆还是不换妆,为此,梅兰芳是颇费了一番踌躇。一些老戏中,也有女扮男装的情节,但都只是在头上加戴一顶小生的帽子,就算改了。最后,为了使戏曲看上去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梅兰芳决定重新上妆,因为木兰从军12年都没人能看出破绽,以青衣的扮相加戴小生帽子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这样一来,就等于要再扮一出小生戏,所以就加了几场过场戏给木兰腾出换装的时间。这一来,又显出了新的矛盾,因为过场戏的存在使得整本戏剧结构不那么紧凑。有人在观看演出之后,就提意见说,如果再精减一下,将二本并成一本,或许会更精彩,这是因为他不懂得演员换装需要时间。有些问题,纸上谈兵显然行不通,只有经过舞台实践才会有正确认识。第一舞台刚落成时,曾开风气之先河,重金礼聘“外行”庄荫棠专职担任编导工作,但结果却是不欢而散,庄荫棠是文人,虽精于文辞却没有舞台实践,因此,不能很好地解决编、导、演三者之间的矛盾。就这点而言,梅兰芳是幸运的,他有一个专职的完全围绕着他来服务的编剧团体,成功地融编、导、演为一体。关于换装,似乎可以用二人合饰一角来解决,不过,这样,观众又不能见到同一个演员所展现的不同风采。在为木兰换装而垫的五场过场戏中,有两场可有可无,但有三场,还是有着编剧者的用意。“突厥发兵”一场是必要的情节交待;“突厥会商军事”一场,表示侵略者师出无名,其内部斗志已经涣散,为其必败打下伏笔;“将军贺廷玉查看边关”一场是为给王凤卿展示唱工的,他在这里唱的是一段唢呐腔。

梅兰芳演出此戏非常吃重,光是服装就换了多次,先是女儿装,再改成士兵装,再改而为将军装,最后又换回女儿装。而且,在木兰升任将军后所换服装是扎硬靠、穿厚底靴。旦角演员在台上至多不过穿一双薄底靴,现在陡地穿上厚底靴,连台步都迈不开,更何况还要认真开打,为此,梅兰芳在家足足练了一个多月。到了台上,不仅稳健,而且交战数场,竟使人恍若看到了《长坂坡》中的赵子龙,不能不让人佩服他的武功了得。在唱工方面,青衣、小生都有整段的唱腔,还有两支昆曲。因此,这本戏看起来着实是能令人眼花缭乱的。

木兰改装后告别家人奔赴战场时所唱“新水令”、“折桂令”是昆曲曲牌,词是李释戡根据《木兰辞》来填的,李擅长诗词又懂得曲律,他填出的词配上工谱,唱起来很顺口。曲子是梅兰芳的表叔陈嘉梁谱的。这场的身段也很难做,是茹莱卿所教授,用了《乾元山》中哪吒的高身段,矮身段则尽量避而不用。本来木兰的扮相接近短打的模样,应该安短打武生的身段,但茹莱卿觉得不适合木兰的身份,因为短打武生“走边”这种身段,不是拿贼,就是做贼,或者偷营劫寨,都是些怕遇见人的事情,所以是沿着墙边偷偷地走道。这场的动作,内行叫“鞭卦子”,是长靠武生的身段,一招一式,需要宽大沉着。这场虽然只有两只曲子,连唱带做下来,却是非常吃力的。演出后,这场被认为是前本中最精彩的,“梅郎连唱带做,异常出色。此两折昆曲,唱工身段,皆颇繁重,与《探庄》相似,而手持马鞭与枪,回翔腾跃,尤觉别有精彩”。这场“行路”后来曾被拿出来作为单独的一个舞蹈片段来演,也曾被拍为电影。

该剧精彩之处还颇多,对于木兰的种种身份、性格,梅兰芳演来无不契合。在这出戏中配戏的演员也都兢兢业业,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比如扮演木兰之父花弧的贾洪林,在二本中,花弧出门迎接女儿,编剧照着吕伯奢、东皋公去郊外散步的场子给编了几句原板的唱词,贾洪林看了很不满意,认为花弧和他们闲庭漫步的心情是不同的,他是去迎接女儿,要表现出他内心的盼望和着急。他认为在这儿唱高拨子更有助于表现人物,并自己回去琢磨了两天,改成大段唱词。这段在场上表演出来,很受观众欢迎。梅兰芳曾谈到,在演木兰与家人告别一场时,“贾洪林演得太好了,真能够恰如其分地掌握住花弧的心理。其他如罗福山的花母,姚玉芙的木蕙,就连扮小弟弟的那种牵衣话别的情景,也都丝丝入扣,刻画逼真。我每次演到这里,感情上总是不自觉的会起波动的。”不由得不让人感叹,梅兰芳真是赶上了好时代,他身处在京剧艺术发展的巅峰时代,有如此之多的“绿叶”衬托着他这朵“红花”。

《春秋配》是从梆子戏改编而来的。一次在后台闲聊时,李顺亭提到舞台上常演的梆子戏《捡柴》,其全本叫做《春秋配》,他手头有这个本子,情节曲折,描写婚姻问题,还牵连着人命官司,如果改编成京戏来唱,肯定也很不错。梅兰芳看过剧本后,决定搬演这本戏。剧演李春发和姜秋莲历经波折,最后结为夫妻,所以名为《春秋配》。因为有现成的剧本,所以改编比较容易,很快就上演了。由于剧情复杂,一天演不完,就将其编成了四本,分两天演完。戏馆方面,为了加强新戏的号召力,想将它放到大轴来演,但当时的大轴都是杨小楼唱的,于是,就跟杨小楼商量,请他加入这出戏中。杨小楼很爽快地答应了,出演李春发的好友张衍行,这是个类似梁山好汉的“山大王”,在李春发被屈打成招,问成死罪时,前来劫法场。全剧中,张衍行的戏并不多,只有一些简单的开打,不能发挥杨小楼的演技。杨小楼心甘情愿地为梅兰芳演配角,提携梅兰芳演大轴,让梅兰芳很感动。

演过两次《春秋配》后,观众普遍反映喜欢头本,因为精彩的两个场子“捡柴”、“砸涧”都在头本,到了后本就无非是交代故事,结束剧情,没有什么高潮了,而且,在后本,梅兰芳扮演的姜秋莲只有两三场戏,观众觉得不能够满足。后来,梅兰芳就不常演全本了,专演“捡柴”和“砸涧”两场,有时候单演“捡柴”一场,很受观众的欢迎。《春秋配》这一剧目流传颇广,很多地方剧种中都有,如川剧、徽剧、豫剧、秦腔、河北梆子等,一般也都是只演这两折。“捡柴”受欢迎,因为这出戏中人物个性鲜明,矛盾冲突集中。姜秋莲受继母虐待,被逼出门捡柴,遇见李春发,李春发怜其孤苦,赠银俾买芦柴,姜秋莲对李春发产生了爱慕之情,盘问李春发家世,并问及他是否订婚,听到这句问话,李春发产生了误会,认为她“问来问去,问出这句话来,非女子静守之道”,扭头不顾走了。这出戏胜在唱工和表情。姜秋莲受继母虐待,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及至遇见同情自己的书生,述说自己的身世“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问及对方的身世,尤其在问到婚姻时,有一种欲言又止的羞态,同时又鼓起勇气大胆表露。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eilanfang/202211330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