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兰芳在民国初年的“红”,有这样几件事。
一是齐如山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的,他说:“宣统末年,民国初年的时候,兰芳不过十六七岁,可是他叫座的能力,已震动北京,虽谭鑫培也望尘莫及,杨小楼就更差了。”并举他亲身经历的一事为例:一次戏界为自己创立的育化小学筹款,在大栅栏广德楼演义务戏。大轴子为谭鑫培,倒第二为杨小楼,倒第三为梅兰芳与王蕙芳之《樊江关》。是日,梅兰芳有三处堂会戏,轮到他的戏时还没赶过来,于是,管事人就让杨小楼先演,心想今日名角众多,少一场梅兰芳的戏也没有什么关系。没想到,观众却不认账,看到杨小楼出场,知道是没有梅兰芳的戏了,吵声一片。当时排戏,是名气越大的演员,戏码越往后排,倒第二称为压轴,倒第一称为大轴。梅兰芳当时的名气远不如杨小楼,所以他的戏绝对不会排在杨小楼的后面。育化会各执事人,到前台解说,观众不听。齐如山见观众中很多都是他的熟人,和校长、学校教员一齐出面调停,很恳切地解释说这次演戏主要是为支持教育事业,希望大家谅解。观众仍不买账,闹嚷嚷地说,“我们是花钱来看梅兰芳的,没有他的戏就退票,用不着废话”。就在这时,梅兰芳赶到了,因为主办者看观众闹得厉害,怕压不下去,赶紧派人去催着梅兰芳前来,梅兰芳在堂会戏上演的恰恰就是《樊江关》,所以不用改妆就直接登场了。这样,杨小楼一出戏,整个在人声嘈杂中唱完了,等于白唱。杨小楼演完,一句话没有说就走了。谭鑫培见如此情景,就提前把行头穿好,脸彩揉好,只是没有戴网子,内行人知道他这是要听梅兰芳的戏。等到梅兰芳上场,观众之欢迎起哄,自不必说,谭鑫培果然在台帘内看了多半出。看完之后,谭摇了摇头,对齐如山说:“没什么呀?”齐如山也认为梅兰芳这天晚上唱得也实没什么好,但他何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由此引起了齐如山对梅兰芳的强烈兴趣,这才有了翻开戏曲史上新篇章的黄金组合。
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也提到了类似的一件事,梅兰芳本人忆起并经当时在台下的观众言简斋证实。民国二年(1913)5月间,广德楼演“义务夜戏”,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好角均在被邀之列。预定梅兰芳的戏码是和王蕙芳合演《五花洞》,但梅兰芳因为有堂会戏赶不过来。本来《五花洞》排在刘鸿声的《黄鹤楼》之前,待《黄鹤楼》上演之后,观众以为是将这两个戏的位置前后调换了。那么,《黄鹤楼》演毕,就该梅兰芳出场了。没想到,接下来出场的却是《盗宗卷》中的太后,这是谭鑫培主演的大轴子戏。观众们知道,这准是《五花洞》不唱了,于是台下骚动起来,就连谭鑫培扮演的张苍出场,也压不下来。后来,台上贴出一张纸条,上写“梅兰芳今晚准演不误”,这才算稍微平静了一点。所以,这出戏,谭鑫培唱得很不痛快。等到王蕙芳扮演的东方氏上场,台下嚷着:“《五花洞》改了《虹霓关》,梅兰芳又漏了。”梅兰芳扮演的丫环出场,观众更是欢声雷动,就仿佛有一件宝贝掉了,又找了回来似的。
一般人们说起来,都会说梅兰芳是在上海唱红的。其实,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梅兰芳在赴上海演唱之前,在北京剧坛已有一呼万人应的声势。但是,此时,谭鑫培、齐如山都曾评价梅兰芳说,唱得平平,梅的唱可能虽未必如谭、齐所说“平平”,但至少可以说明此时他的唱功未甄上选。捧梅健将张豂子记梅兰芳在1912年9月交通总长周自齐为伯父70寿辰而举办的堂会上的演唱,是“兰芳表情已极精妙,惟其时白口尚稍嫌嫩弱,盖火候未到也”;顾颉刚虽然很喜欢梅兰芳,但也说“然梅仅面目娟丽耳,若论其艺,亦非最高人也”。那么,梅兰芳的优胜在哪儿呢? 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声势呢?
对于梅兰芳在民国初年的声名鹊起,有人说是得力于谭鑫培的提携。民国元年冬,戏曲界发起为“正乐育化会”募款义演两日,演于天乐园。第一天谭鑫培唱《桑园寄子》,本来是与陈德霖合演,陈德霖恰有事不能来;常和谭鑫培配戏的王瑶卿又嗓子走下坡,怕唱二黄,于是谭鑫培指名让梅兰芳来唱金氏。梅兰芳圆满地唱完了这一出戏。谭鑫培时有“谭贝勒”之称,已执伶界牛耳40余年,而且,谭氏生平对于配角的选择极严,数十年来,能有资格与他配戏的,不过杨小楼、龚云甫、陈德霖、王瑶卿、田桂凤、杨小朵、金秀山、黄润甫、罗寿山、王长林等十来个人,这样一位“伶界大王”,却点名要与一名“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少年梅兰芳合作,这件事立即在北京剧界引起了轰动。报纸上讨论此事的文章连篇累牍,保守派责备谭鑫培此次择角失于谨严;拥梅派认为梅兰芳色艺俱佳,足当此任;中立派则认为这是因为谭鑫培和梅巧玲交谊不错,梅雨田又常年为他操琴,所以他乐于奖掖故人之子,欲提携梅兰芳成名。不管谭鑫培是无意点将还是有意提携,借老谭这一东风,梅兰芳是更红了,因为他的演唱实力也得到了证明。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如果梅兰芳唱不好,唱砸了,从此一蹶不振也未可知。此后,梅兰芳又多次在义务戏、堂会戏等场合陪谭鑫培唱过戏,能给谭贝勒配戏,他在京师剧坛的分量就重了。
在今天,人们给梅兰芳的定性是,他并不具备良好的天赋条件,少时“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祖师爷没赏这碗饭吃”,他的成功完全靠后天的努力。在成长的道路上,梅兰芳确实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也不能否认,梅兰芳最初的走红和他的天赋条件其实是很有关系的。一个好的戏曲人员必须具备六个优点:一、嗓子好;二、会唱;三、面貌俊美;四、会表情;五、身材美;六、会做身段(即是舞)。这其中,嗓音、身材、面貌以天赋为重;会唱、会表情、身段好以后天的努力为重。梅兰芳是有天赋的,在嗓音、身材、面貌上,虽然不能说够完美,但也是出类拔萃的。谭鑫培就曾暗地里夸他确是一块好材料。梅兰芳自己也说过,“我在幼年时代,身体就很结实,因此,嗓音也比较宽亮,本钱是相当充足的”。扮相好,嗓音佳,是当时人们评价青衣演员的首要条件。对于其他行当的演员,人们可能会挑剔他的唱腔、做工,但对于青衣演员来说,本身以男人来扮女人就是一个卖点,若这个男人扮得比女人还像女人,再加上歌喉婉转动听,那就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了。所谓梅兰芳“貌不惊人”,主要是指他眼皮略微下垂,这在舞台表演上是个缺憾,但并不太影响他面庞的俊美;再加上他从宣统二年16岁开始养鸽子后,这一毛病也逐渐改掉了,所以人们称赞他到民国二三年间“艺既大进,而色亦愈艳”。易顺鼎曾这样形容:“京师我见梅兰芳,娇嫩真如好女郎。珠喉宛转绕梁曲,玉貌娉婷绝世妆。”顾颉刚在当时还算不上痴迷梅兰芳的粉丝,在他自己的说法,是“梅情素淡”,“始终洒脱”,但他也不能不盛赞兰芳之美,“又于他店中见兰芳照,则高鬟长服作旗妇之装,曼艳丰致,较台下所见尤为美绝,明眸射人,虽纸片上不少输也”;并将王瑶卿与之对比,“架上又见瑶卿戏相数帧,老态如村妪,面无余肉,乃犹强为《樊江关》诸剧,与小生调情,堕马折腰齿龋龋作笑态,吾固为瑶卿怜也”;“重观梅郎一影,觉娟艳丰神更难丽拟,以较旁架之瑶卿,直非天渊所可喻矣”。所以,梅兰芳的戏装照片在各照相馆无不高价出售。
其时,一些文人如易顺鼎、樊增祥、罗瘿公等,诗歌往还,唱和答作,对梅兰芳极尽揄扬之能事,这也是青年梅兰芳名动京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张次溪的父亲曾有诗赠梅兰芳,内云:“名流竞作名伶传,报章标榜争入选。征歌选色胜一时,吁嗟风气一为变。梅郎崛起艳帜张,长安门庭大张宴。忆我来观上国光,万人跷首看梅郎。过江名士誉不绝于口,赋诗制曲日日为之忙。”易顺鼎赋《国花行》,“品定梅郎作国花”。这其中,尤以易顺鼎之《万古愁曲——为歌郎梅兰芳作》,对兰芳之美形容尽致,铺张穷极,试摘录数句: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秋。古来有此佳人不? 君不见古来之佳人,或宜嗔,不宜喜,或宜喜,不宜嗔。或能颦,不能笑,或能笑,不能颦。天公欲断诗人魂,欲使万古愁,欲使万古春。于是召女娲,命伶伦,呼精精空空,摄小小真真,尽取古来佳人珠啼玉笑之全神,化为今日歌台梅郎兰芳之色身。……我见兰芳啼兮,疑尔是梨花带雨之杨妃。我见兰芳笑兮,疑尔是烽火骊山之褒后。我睹兰芳之色兮,如唐尧见姑射,窅然丧其万乘焉。我听兰芳之歌兮,如秦穆闻钧天,耳聋何止三日久。此时观者台下百千万,我能知其心中十八九。男子皆欲娶兰芳以为妻,女子皆欲嫁兰芳以为妇。……兰芳兰芳兮,尔不合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尔不合使天下二分明月皆在尔之眉头,尔不合使天下四大海水皆在尔之双眸。尔不合使西子、王嫱、文君、息嬀皆在尔之玉貌,尔不合使韩娥、秦青、謇姐、车子皆在尔之珠喉。……兰芳兰芳,吾无以名尔兮,名尔曰“万古愁”。
当时,还有这样一则轶闻,国会开幕,议员入京,酒足饭饱之余,逐色征歌,故时常出入于各家戏馆,于天乐园见到梅兰芳,惊叹其为绝世美人。因此,大总统选举时,竟然有人投了梅兰芳一票。此事亦见记载于《顾颉刚日记》“民国二年十月九日”条中,并云“国有此人,亦属佳话”。
美诚美矣,事实上,在这一时期,梅兰芳还不能独领风骚,同样“扮相好,嗓音佳”,同样走红的旦角还有他的同学——朱幼芬和王蕙芳,他们成名要比梅兰芳早,风头也在梅兰芳之上。在光绪三十年(1904)的一次“菊榜”评比中,梅兰芳获得了第七名,状元王蕙芳,榜眼朱幼芬,他们都同是云和堂弟子。每逢科举会试之年,有好事者发动排列歌郎色艺和服务优劣的活动,定出名次,尤如科举考试一样发榜,称之为“菊榜”,这次,也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菊榜”。在这种评选中,色艺固然重要,家世也很重要,朱幼芬荣获第二,乃是因为其父朱蔼云曾经是相当走红的歌郎,是光绪二年的菊榜状元。梅兰芳的第七,也有这种因素在内,是看在他的祖父和父亲的份上,有奖掖后进的意思,因为这年的梅兰芳只不过是一名稚嫩的10岁孩童而已。又有一种说法,说是在民国二三年间也进行过一次评比,状元朱幼芬、榜眼王蕙芳、探花梅兰芳。梅兰芳之所以声名不及朱幼芬和王蕙芳,论其中的重要原因,乃是王蕙芳(生于1891年,一说1892年)和朱幼芬(生于1892年)要比梅兰芳大二三岁,他们从事歌郎的时间要比梅兰芳早。罗瘿公在《菊部丛谭》中提到:“吾壬寅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见诸伶时,姚佩秋十八、王琴侬十六、姜妙香十五、王蕙芳十二、朱幼芬十一、余叔岩十三,其时尚未有兰芳、玉芙也。”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述说,“光绪壬寅(二十八年)春季,蜀南萧龙友订壬寅杏谱,于菊部之俊秀者取十名,评其姿态,述其家世。谱中首选为安华堂主人王琴侬,次朱幼芬,次姜妙香”。谢素声在光绪三十年(1904)撰诗歌咏当时崭露头角的童伶,共12名,朱幼芬、余小云(即余叔岩)、姜妙香、王蕙芳均在其列,并云“就中尤以幼芬、小云、妙香为一时冠”(《杏林撷秀》)。姜妙香本来也是非常出色的青衣演员,但在梅兰芳开始走红的时期,他不幸因为咯血而致嗓音损坏,已经改习小生,此后成为梅兰芳的铁杆合作伙伴,梅兰芳的戏大多是他配演。余叔岩后成为当红老生,创余派、余调,与杨小楼、梅兰芳鼎足而三。而朱幼芬、王蕙芳后却潦倒而终,伦明在1934年为张次溪所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所作的诗序中感叹道,“王郎晚蹇朱郎死,风雪天涯独忆梅”。论个中际遇,不免使人唏嘘感叹。
王蕙芳成名在先,“光宣之际,为京师‘贴’界最有名者”,徐珂《清稗类钞》列“旦之诸名角”,即有王蕙芳之名,“闺门旦须有贞静气,当推田桂凤、王蕙芳,姚佩秋亦差近似……刀马旦须有富丽气,当推杨小朵及蕙芳”。后来,梅兰芳慢慢赶了上来,二人常同台演出。王蕙芳的母亲是梅兰芳的姑母,她很疼爱“梅家的这一条独苗”,每给蕙芳置办新的戏装,必为兰芳置办同样的一份。当他俩以同样崭新的行头迎着观众亮相时,一时有“兰蕙齐芳”之美誉。民国初年在天乐园时,二人常配演“对儿戏”,五雀六燕,铢两悉称,而且,王蕙芳的戏码还常常排在梅兰芳的后面。日本人辻听花在民国二年(1913)写了一篇题为《正统燕菜全席》的评剧文章,以菜品来论艺术风格,梅兰芳、王蕙芳并列为“四鲜”(其余二人为贾璧云、九阵风),当然,谭鑫培以其当时无人能匹的艺术功力被列为“燕菜”。遗憾的是,王蕙芳自矜声色,未免放荡而不自加约束,不去苦心钻研技艺。王蕙芳当时红到什么程度呢?著名的“辫帅”,时任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按的张勋就是王蕙芳的铁杆粉丝,曾经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王蕙芳得意洋洋地坐在张勋的红帷车内,而张勋骑马相随于后,这是何等的荣耀。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也极赏识于他。因此,一批武人争相与其结纳并相馈赠。王蕙芳动不动就坐汽车、请客、游览,每日花费或数十金或百金。曾经只为买一鸟,就花费七百金,而没过几日鸟就死了。他嗜好饮酒而又不加节制,因此嗓音时见失润。这样,他在舞台上很快就被梅兰芳赶超,梅兰芳的戏码越排越后,他的戏码则越排越前,沦为配角。民国九年(1920),他与汉口和记大舞台订约,自为班长而组织一班。后来,逐渐脱离舞台,被世人忘却,曾一度执教于戏曲学校,穷困潦倒以终老,1953年病故于西安。
朱幼芬在舞台上的演技见于品评的不多,但他当时的走红程度实不亚于梅兰芳。民国初年间,始开评论戏剧吹捧角色之风,这就是捧角家们。聚集在梅兰芳、朱幼芬身边的捧角家已结成为“党”,时有“梅党”、“朱党”之称,两党势力不相上下。顾颉刚在民国二年(1913)的日记中写道:“独京中梅、朱两党已成并立。在我所见,则朱之不逮梅者正多,今兰芳一去(按:此时,梅兰芳即将赴沪演出),京华坛坫遂让相琴独步矣。”易顺鼎为梅兰芳撰《万古愁曲》,被视为梅党,他为自己辩护说“余之于朱梅毫无轩轾,而谓之为朱党亦可,谓之为梅党亦可也”,因为他在民国元年(1912)时曾撰《朱郎曲》,极称朱幼芬之美,于第二年9月,他在观看了同为刀马旦应工的戏《斩黄袍》(朱幼芬饰陶三春)和《樊江关》(梅兰芳饰樊梨花)后复有歌咏,同赏朱、梅二人:“朱梅瑜亮不争差,争说桐琴(朱幼芬之字)与畹华。难得都娴刀马剧,桃花马上两桃花。”有报界“怪杰”之称的湖南人刘少少,极意吹捧朱幼芬,拜倒在他的“石榴裙”下,为之拟劝进表,恭敬地称他“大王陛下”。然而,朱幼芬的舞台生涯仅为昙花一现,很少能看到他演剧的记载,齐如山说在民国初年间,朱幼芬已不常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家境较裕,所以不需要靠卖力演戏来挣钱养家。后来,朱幼芬开始组建戏班。民国五年(1916)底,组桐馨社,以杨小楼挂头牌,梅兰芳亦应邀加入其中。民国七年(1918),组翊群社(又写作裕群社),以梅兰芳挂头牌。后又创办福清社科班,没办几年,亦告解散,朱家从此潦倒,1933年,朱幼芬投河自尽,年仅42岁,堪怜堪叹。
我们再来看梅兰芳,他对于自己的艺术生命是极为爱护的。他惯来约束自己,过着规律的生活。他在个人私生活上十分严肃,从不涉足风月之场。在过去的梨园界,伶人抽大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绝大多数伶人都与鸦片有染,包括很多著名演员,如谭鑫培、王瑶卿、王凤卿、余叔岩、马连良等,但梅兰芳从未染指,只偶尔抽一根香烟,也不是口口都吸进去,不过是为了应酬或解闷罢了,即便如此,他也自认为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奉劝青年演员们注意。他所培养的业余兴趣爱好如养鸽、养花、绘画等,也都是能促进他在戏曲艺术上有所进步的,且适可而止,从不玩物丧志。在饮食方面,他不喝酒,不吃过于油腻的东西,辣椒等刺激的调味品更是从不问津,且非常有节制,从不会因为贪馋而吃得过饱。对于寒暖,更是格外当心。寒冬季节,进入后台化妆室,不是马上就脱去衣服换装;演完戏后,用毛巾擦干身上的汗,室内温度低,就干脆不擦,让汗自落;离开后台时必定戴上口罩,脖子上围好围巾,不使发热的喉咙和肺部着风受寒。盛夏酷暑,他也不在风扇下吹风,更不会在演出后立即吃喝生凉的东西。他少年时演戏,乘骡车上戏馆,很多人都喜欢跨沿坐,因为比较舒服敞亮,而他怕嗓子吹了风,总是老老实实地坐在车厢的里边。一次,去杭州演出,大家都兴致冲冲地去欣赏杭州山景。适逢下雪,山景美不胜收,尤其是对于生长在北方,没有见过南方美景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前去的姜妙香流连忘返,兴奋不已。只有梅兰芳,考虑到天气不好,自己在旅馆中休息。姜妙香为这次游兴付出的代价是,嗓子哑了,在台上一句都唱不出来,幸而他不是主角,梅兰芳设法替他遮掩过去。这些事情,做到一时容易,终其一生如一日,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做到时时、事事细心呵护,从不逞一时之快,实非常人所易致。
不能深自爱惜而致艺术受损的演员实在是数不胜数。自谭鑫培逝后,人们一致公认余叔岩为执京剧老生界牛耳者,但余叔岩成名背后付出的艰辛却难以言尽。他在童伶时期以“小小余三胜”的艺名在天津红极一时,但却因长期演唱重头戏而用嗓过度,再加生活上不甚检点,倒仓时嗓音就没能恢复过来,从此辍演休养近十年之久。十年啊十年,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能有几个十年?这期间,他为东山再起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不能登台,没有收入,只能靠上辈留下来的遗产过活,坐吃山空,手头越来越困难,求人学戏还得到处花钱送礼,他的夫人就变卖首饰供他求学。余叔岩是余三胜的孙子,余紫云的儿子,他的夫人是陈德霖的女儿,这都是红极一时的名演员,所以还有积蓄可供他花费。如果没有经济上的支撑,他要被迫为生活而奔走,还可能成就后来舞台上的余叔岩吗?余叔岩练功也练得极苦,有时出去学戏练功,怀里就只揣两个面粉做成的卷子充饥,甚至一夜不回家,就在会馆门洞里的马凳上睡一觉,五更起来,接着到窑台喊嗓。就这样,经过八九年的勤学苦练,才终于又把嗓音给练了回来。梅兰芳因为爱惜自己的艺术生命,他的演艺之途显得非常顺坦,始终在稳扎稳打中前进,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eilanfang/202211330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