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倒仓期过得很快,几个月后,就恢复了嗓音,改搭鸣盛和班,每日在吉祥园演唱,茹莱卿为其操琴。这时,他已步入青春时期,不再是搭喜连成科班时的童伶,需要有叫座能力,需要成为大班中挑大梁的主要演员。他一方面在吴菱仙所教授的传统青衣戏上下功夫,一方面努力拓展戏路,求新求变。他又从伯父梅雨田那里学会了《武家坡》、《大登殿》、《玉堂春》。前两出戏,是以王宝钏为女主角,有关王宝钏的全部戏曲里,只有这两出吴菱仙没教,是由梅雨田补教的。《玉堂春》是福建人林季鸿在传统老腔的基础上加以改革而创造的新腔。林季鸿是个戏迷,喜爱揣摩青衣腔调,但他不是票友,不能登台表演,他改好这出戏后先教杨韵芳试唱,梅雨田听了之后,觉得不错,回来就教给了梅兰芳。梅雨田所授的这出《玉堂春》,在唱法上,宗的是王瑶卿一派。当时京剧舞台上,以谭鑫培为代表的老生唱法已经有了很多变化,自成一派,经常与谭鑫培合作的王瑶卿也不甘示弱,锐意改革青衣唱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梅雨田为谭鑫培伴奏,自然也熟悉王瑶卿的唱法。这样,这出戏糅合了王瑶卿的唱法和林季鸿的新腔,优美动听。
宣统三年(1911)夏,梅兰芳改搭俞振庭的双庆班,在文明园和广德楼演出。这年秋天,在文明茶园,《玉堂春》新腔首次亮相,梅雨田亲自为他操琴,大获成功。梅雨田精湛的胡琴伴奏为整出戏增彩不少。因为戏是梅雨田亲自教授的,又是第一次公开演出,梅雨田格外兴奋,铆足了劲在他那把胡琴上。在演“请医”这场过场戏时,欢声雷动。梅兰芳起初有点纳闷,这场戏只不过是一个医生出场做几个身段而已,然后就明白过来,这“好”是冲着梅雨田的胡琴伴奏来的。这场戏中,梅雨田拉出“寄生草”、“柳青娘”等新腔曲牌,观众本就对他的胡琴艺术极其欣赏,非常熟悉他的手音、指法和韵调,这时见他来回变化着拉出新鲜的曲牌,听得实在是痛快,于是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叫起好来。扮演医生的高四保是很有经验的老演员,见到这种情况,就故意在台上多添些身段,把时间拉长,好让胡琴尽情发挥,让观众听得尽兴。就这样,梅兰芳还没出场之前,观众的情绪已被撩拨得如醉如痴,如火如荼。再等到梅兰芳出场,唱腔中又透着新鲜,歌声和琴声相得益彰、相映成辉,观众的情绪更加高昂,几乎每一句唱都伴随着喝彩声。遗憾的是,次年梅雨田就过世了,未能在艺术上给予梅兰芳更多的帮助。《玉堂春》是一出相当重的青衣唱工戏,别的唱工戏,总有休息的机会,这出戏,一直都是旦角一个人唱,而且是跪着唱,需要用到西皮中的散板、慢板、原板、二六、快板等各种唱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绝对不敢动这出戏的。这出戏后来成为“梅派”代表剧目之一。
这之后,梅兰芳唱《虹霓关》、《樊江关》、《汾河湾》等戏,都是走的王瑶卿的路子。王瑶卿是京剧旦角艺术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人。他承继梅巧玲、余紫云之衣钵,打破行当的局限,兼取青衣、刀马旦、闺门旦、花旦和昆旦各工之长,对唱、念、做、打都进行了新的创造,并将之熔于一炉,改变了以往旦角唱、做、念、打只攻一端的旧规,创造了“花衫”这个新的行当。遗憾的是,王瑶卿正当壮年时,因不幸“塌中”(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原因,嗓音突然变坏)而息影歌坛。此后,他悉心从事戏曲教育工作,现代京剧界的优秀旦角,包括“四大名旦”,大都出自其门下,故而有“通天教主”之称。梅兰芳沿着王瑶卿所开辟的道路,完成了他的未竟之志。
梅兰芳常看王瑶卿演出二本《虹霓关》里的丫环,觉得这个角色也适合自己,于是,梅雨田带他去见王瑶卿,要他烧香磕头,正式拜师。王瑶卿个性爽朗,又和梅雨田私交甚好,就说:“论行辈我们是平辈。咱们不必拘形迹,还是兄弟相称。你叫我大哥,我叫你兰弟。”梅雨田当时的意思,是想让王瑶卿把这出戏让给梅兰芳唱,于是,等梅兰芳学会之后,王瑶卿便不再演此戏。在过去,戏曲演员的看家本领是不会轻易教人的,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从梅巧玲到梅雨田,梅家在戏曲界积累了相当的人脉,这也是梅兰芳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他得到了很多名演员的无私指点,哪怕只是一招一式,都对好学善学的梅兰芳有很大的启发。
《汾河湾》和《樊江关》,梅兰芳都是看王瑶卿演出学会的。这几出戏,唱工少,说白多,重在表情和做派,一定要多看前辈名家的表演,再经过仔细认真的揣摩,才能够演好。《樊江关》是一出对儿戏,剧中的两个女主角地位差不多,没有主角、配角之分。一号女主角樊梨花,是当家嫂嫂,身为元帅,气派较大,念的词儿也多一些,属刀马旦戏,一般人们就认为她是女主角,王瑶卿演此戏时都是扮樊梨花;二号女主角薛金莲,是一个娇憨天真的小姑娘,属花旦戏。刚开始,梅兰芳扮过樊梨花,也扮过薛金莲,可他善于琢磨剧情,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角色。他认为自己的个性更适于扮薛金莲,就在扮演薛金莲上寻找出彩之处,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时又经过钱金福、茹莱卿的指点和纠正,这样,他成功地使人们把薛金莲当作了主角。王瑶卿唱《樊江关》时,王蕙芳给他配戏演薛金莲,总是惦着想演樊梨花;等到梅兰芳演《樊江关》时,王蕙芳给他配戏,演樊梨花,也算是得偿夙愿,可是台下的观众又换了态度,更欢迎薛金莲。这就叫“戏在人演”啊。
宣统三年(1911)10月,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迎来了历史的新纪元。次年,大清王朝寿终正寝,中华民国成立。青年梅兰芳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毅然剪掉了脑袋后面拖的大辫子,梳成偏分头,并特意摄影留念,在照片上写道:“梅畹华剪发初影,民国元年六月十五日。”在北京城的戏班里,梅兰芳算是剪发比较早的。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动员家人都去剪辫子。伯父梅雨田犹豫不决,他就天天在伯父耳边游说剪发后的诸般好处,见伯父有点心动,他趁热打铁,买来一顶新的巴拿马草帽,替伯父把辫子剪掉。遗憾的是,这顶草帽梅雨田没能戴几回就过世了。梅兰芳的跟班大李和聋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剪辫子,梅兰芳就趁他们熟睡时偷偷把他们的辫子剪掉了。从这件事上颇可以看出,梅兰芳个性中不墨守成规、敢于追求新变的精神,这和他在戏曲艺术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梅兰芳在戏曲艺术上的追求新变,可以从他演《汾河湾》中看出。这是民国元年(1912)的某天,梅兰芳演出《汾河湾》,齐如山因为对他有了浓厚的兴趣,来看他的戏。梅兰芳唱这出戏,是遵照传统青衣的做派。戏里的柳迎春,与丈夫薛仁贵分别,独守寒窑。18年后,薛仁贵回来,在窑门外推门不开,对她有一大段感情淋漓的自我表白唱腔。柳迎春则一直坐在窑内,脸朝里休息,薛仁贵唱半天,她一概不理会,等到薛唱完才回过脸来答话。齐如山认为,这在艺术表演上,是一个很大的毛病,柳迎春与薛仁贵患难夫妻,一别18载,柳迎春在听薛仁贵诉衷情时岂能如此无动于衷?她应该有所反应,有所表示,这才符合剧情,符合人物心理。于是,在看完戏后他洋洋洒洒写了一封长信,指出梅兰芳演戏的优长、缺点,并详细解释薛仁贵在演唱时,柳迎春所应该做出的表情:在听薛仁贵开始诉说根由时,柳迎春要做出十分注意、侧耳细听的表情。听他唱到“常言道千里姻缘一线定”时,要表现出极其注意的神情,因为这句话意味着将与自己有关系了。当他唱到“你的父嫌贫心太狠”时,要露出难过的神气。听到“将你我夫妻赶出了门庭”时,要动情地以袖拭泪……写完信后的十几天,齐如山再去看梅兰芳演出此戏,惊讶地发现,梅兰芳已经完全照他所建议的改了过来,这一改动,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让齐如山很兴奋,梅兰芳当时在北京,已经相当走红了,却如此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因此下定决心要助梅兰芳成为名角。走红和名角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很多演员都能走红一时,但在舞台上却是昙花一现,黯然收场。就这样,齐如山每看梅兰芳一出戏,就给他写一封信,指出他表演的优长、缺失,一共写了两年,写了100多封信,这才在民国三年(1914)春天与梅兰芳见面,从此走进梅兰芳的艺术生命,翻开了梅兰芳艺术生命中新的一页,也翻开了京剧史上新的一页,此留待后文再叙。
虽然人们评价梅兰芳说他木讷,不善言语,但他在舞台上却表现出相当的机智和很高的悟性。一个好的演员,必须具备随机应变、从容应对舞台上的变化的能力。有两件事可以充分说明青年梅兰芳的舞台应变能力。
一是他与谭鑫培合演《汾河湾》。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薛仁贵进得窑来,先跟柳迎春吵嘴。吵完了嘴,接着就问柳迎春要茶要饭。这时候的台词是:
薛:“口内饥渴,可有香茶? 拿来我用。”
柳:“寒窑之内,哪里来的香茶,只有白滚水。”
薛:“拿来我用。”
薛:“为丈夫的腹中饥饿,可有好菜好饭? 拿来我用。”
柳:“寒窑之内,哪里来的好菜好饭,只有鱼羹。”
薛:“什么叫做鱼羹?”
柳:“就是鲜鱼做成的羹。”
薛:“快快拿来我用。”
以前一直是这么念的。可这一次,梅兰芳念完“寒窑之内,……只有白滚水。”谭鑫培临时兴起,加问了一句:“什么叫白滚水?”台词突然变了,梅兰芳没有慌,而是从容作答:“白滚水就是白开水。”后面谭鑫培接上:“拿来我用。”就收住了。因为白滚水是上韵的戏词,北京话里是说白开水。接着,梅兰芳又念道,“寒窑之内,哪里来的好菜好饭。”谭鑫培紧跟着又加了一句:“你与我做一碗‘抄手’来。”梅兰芳本来很可以答复他“无有”,下面紧接着“只有鱼羹”,也就过去了。但“抄手”是湖北土话,谭鑫培的家乡话,北京观众都听不懂,包括梅兰芳。如果含糊过去,观众不解其意,这句话就变成了一句莫名其妙的台词,那就大煞风景了。所以梅兰芳就接了句:“什么叫做‘抄手’呀?”谭鑫培就冲着台下的观众,指着梅兰芳说:“真是乡下人。连‘抄手’都不懂。‘抄手’就是馄饨呀。”梅兰芳接着就说:“无有,只有鱼羹。”这场戏就圆过来了。后来,有人把这件事说成是谭鑫培有意刁难梅兰芳,有意要让梅兰芳在舞台受窘。宽厚的梅兰芳断然否定了这种说法,说这种即景生情、随话答话是舞台上常有的事,谭鑫培知道他肯定能接得上话,在剧情范围内增加些调笑色彩,绝对说不上有意刁难。确实也是这样,如果配戏的不是机智的梅兰芳,谭鑫培随口加的一句“抄手”反而会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还有一次,则更险了。民国初年,中和园演出八本《儿女英雄传》,梅兰芳扮演张金凤,王瑶卿扮演何玉凤。这天,梅兰芳是先赶完一个场子再赶来这边的。这时的梅兰芳演艺还不够纯熟,还不怎么会念京白,语气上常常说不连贯,遇到大段道白,就更念不顺嘴了。那天又是赶着上场,唱到张金凤劝说何玉凤嫁给安公子的一场,是两个人正对坐在场上唱的。这时,梅兰芳忽然忘了词儿,怎么也想不起来。台上唱戏,鼓点一响,该唱就得唱,是容不得花工夫去想的。梅兰芳应变那叫一个快呀,他先使了一个眼神,走到王瑶卿的身旁,在他耳朵边轻轻地告诉他:“我忘了词儿,请您提我一下。”同时冲着台下他又来上一个表情,仿佛是在劝何玉凤的样子。王瑶卿配合得也好,他故意想了一想,不慌不忙也来一个身段,叫梅兰芳附耳上来,把这句该念的词儿,告诉了他。梅兰芳有了词儿,又做出一个合乎剧情的表情,照着念下去,才把这紧要关头安然度过了。从剧情上来说,张金凤和何玉凤两个人关系亲密,算得上是不拘形迹、无话不谈,所以,他们两个咬着耳朵说话,台下不但丝毫没有破绽,反而以为他们又新加了噱头,还赢得了一片叫好声。这堪称救场的佳话。当时如果愣在台上,台下没准就不客气地叫起了倒好。倒好对一个刚刚起步的青年演员来说,甚至会是致命伤。
就这样,梅兰芳靠着他的天资聪颖,过人悟性,勤奋好学,踏踏实实地,既注重传统,又尝试新变,唱一出戏,琢磨一出戏,一出戏、一出戏地唱过来,到民国初年时,梅兰芳已经是北京剧坛相当走红的青衣演员了。民国二年(1913)春,梅兰芳改搭田际云的玉成班,在天乐园演唱,成为天乐园的台柱子。试看顾颉刚在民国二年的日记:“就他园戏目览之,知天乐中孟小如、梅兰芳合演《武家坡》,篆赤赏识之戏也,促余往天乐(10月5号)”;“篆赤语我,如放假四日内刘鸿声唱《空城计》,梅兰芳唱《女起解》者,当往观之,否则功课碌碌,正闭户攻学时也(10月8号)”;“偕篆赤观天乐剧。……孟小如、梅兰芳演《桑园会》,唱做均云璧合(10月11号)”;“孟小如旧有梅郎搭配,故《武家坡》、《桑园会》等易于出色。今梅既他去,天乐正旦仅一胡素仙,不逮兰芳自无可说,则小如此后常于重头戏上用力,亦甚苦矣(10月17号)”。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eilanfang/202211330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