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梅兰芳

梅兰芳人物事迹:《牢狱鸳鸯》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8日 阅读:244 评论:0

1915年,梅兰芳新编演的戏还有《牢狱鸳鸯》和《嫦娥奔月》。《牢狱鸳鸯》是新编的传统题材戏,剧中人穿的是老戏的服装。这出戏是梅兰芳的“智囊团”集体创作的肇始。梅兰芳身边那一批朋友,都是些文学素养深厚的戏剧爱好者,他们会留意收集一些比较有意义、可以编成剧本的素材,大家讨论后觉得可行,先请一位起草,分场次列出提纲,然后大家再共同讨论,见仁见智,畅所欲言,甚至吵得面红耳赤,细抠剧本的台词、唱腔、戏里的穿插和衔接、服装道具等等,该加的加,该减的减,直到处处妥帖为止。同时,还约请有经验的戏曲演员一起参与讨论。梅兰芳的这些朋友,业余生活几乎都泡在梅的戏里,基本上是梅兰芳演的戏,每戏必看。演完戏下来,大家一起吃饭,边吃边议论,评论分析当天梅兰芳在台上的表现,哪里今天有突出的好,哪里欠了点火候,哪里应该怎样表演更好……对于新戏更是这样,演出后看效果如何再陆续修改。这帮朋友都是一心帮助梅兰芳发展艺术,说话也直截了当,各抒己见,梅兰芳则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只要你讲的有道理,下次立马就改。梅兰芳的这种涵养和敬业态度,也是诸多文人名士愿意靠拢他的重要原因。

《牢狱鸳鸯》就是这样编成的。素材是吴震修从笔记小说《兰苕馆外史》中找到的,由齐如山执笔拟提纲,这是齐如山为梅兰芳编的第一出戏。这出戏描写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磨难后终成眷属,情节不免俗套。“大团圆”是我国人民积淀已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要求,也是传统中国小说、戏曲最常见的结局形式。中国文学缺乏“悲剧观念”,在20世纪初期,曾为新文化人所广泛诟病,是他们要求改良旧小说、旧戏曲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民国初期的观众来说,他们的认知、审美水平也还是停留在这一阶段,有观众对梅兰芳说:“我们花钱听戏,目的是为找乐子来的。不管这出戏在进行的过程当中,是怎么样的险恶,都不要紧。到了剧终总想看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把刚才满腹的愤慨不平,都可以发泄出来,回家睡觉,也能安甜。要不然,戏是看得过瘾了,这一肚子的气带回家去,是睡不着觉的。花钱买一个不睡觉,这又图什么呢?”所以,要编新戏,要想叫座,就不能跳出这个熟套,只能在曲折的情节上下功夫。

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不能说这出戏的艺术成就有多高,但在当时,这出戏因为符合当时观众的欣赏心理,再加上梅兰芳等人的出色演技,因而演出后颇受欢迎,直到民国十年(1921),梅兰芳还时常在舞台上演出此戏。这出戏还是颇有艺术感染力的。一次,在吉祥园演出此戏,演到昏庸县官对穷书生卫如玉进行严刑逼供,正念着:“你不肯招,也得叫你招了,才好了这场官司!”突然,从台下跳出一位老头,冲到台上对着扮县官的高四保挥拳就打,嘴着嚷着:“卫如玉没有杀人,为什么把他屈打成招! 你这狗官,真是丧尽天良,我打死你这王八蛋!”高四保被吓懵了,来不及多想,为了躲避,只能往桌子下面一钻。扮演卫如玉的姜妙香此刻正跪着受审呢,也不便出来劝架,免得舞台上乱成一团糟。后台管事赶紧出来把老头拉住送他回座位,告诉他说:“这是做戏,不是真事,您别生气。请回到您的座儿上,往下看。您就知道卫如玉是死不了的,您放心吧。”老头边走还边大骂着。高四保再接着往下演戏,却怎么也演不出来刚才那作威作福、盛气凌人的样子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eilanfang/202211327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