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底,梅兰芳第三次赴上海演出归来,又到了要过新年、重新搭班的时候了。这时,朱幼芬组织起了桐馨社,在第一舞台演出。梅兰芳刚下火车,朱幼芬就迎了过来,邀请他参加自己的班社。朱幼芬是梅兰芳少年时的同学,也是梅兰芳堂姐夫的弟弟,梅兰芳自然接受了这一邀请。朱幼芬此次组织的桐馨社班子实力非同小可,诸凡北京名角,几乎都邀进去了,如杨小楼、钱金福、范福泰、范宝亭、迟月亭、许德义、王长林、贾洪林、高庆奎、许荫棠、郝寿世、董俊峰、九阵风、路三宝、张文斌、德珺如等,常和梅兰芳配演的王凤卿、姜妙香、姚玉芙、李寿山等也都答应参加。
第一舞台是1914年由杨小楼、姚佩秋投资合建的,是模仿上海舞台式剧场式样修建的新式剧场。舞台呈椭圆形,台面中央另制圆形转台,门帘、台帐改为一道幕,台口也设置一道大幕,并仿照上海的“新舞台”,特制三个软片布景,舞台上还设有灯光照明装置,是北京最早使用灯光、布景的剧场。观众楼有三层,除了二楼前排是包厢座外,座位都是横排长条椅子,共可容纳观众3400—3500人。和北京的传统戏园多是在白天开戏不同,第一舞台主要是演夜戏。在此之前,政府有禁令,不准带灯演戏,北京各戏院营业都是在白天。每天上演的戏目,总有十几出,夏季白天长,还可以从容演完,到了冬天,演到后面的戏时往往天就黑了。戏馆里又没有灯的设备,只能用香点几个火把照着唱。对于这时台上的演员,观众只能是雾里看花了。由于越是有名气的演员戏码就排得越后,谭鑫培就常唱大轴,所以有些人虽然很多次看过他的戏,却对他的面貌还不太认识。幸而,那时是“听戏”的时代,人们只要求听到响遏行云的好嗓子,就心满意足了。梨园界不满意于这种状况,于是,就借着演“义务戏”的名头,请准唱夜戏。在义务戏中,还可以把平时很难有机会在一起合演的各班好角聚到一起演戏。所谓“义务戏”,是指为社会公益事业组织的演出,演员不拿报酬,演出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献。这种义务戏,有时是有实质内容的,比如为某地的水灾捐款,为救济梨园同业等等,有时不过是借用为某个学校筹款的名义。慢慢地,禁令就成了一纸空文,各戏馆普遍在晚上演起了营业戏。第一舞台落成后,就更象征了“看戏”这一时代的来临,观众是再也不肯像谭鑫培时代那样,云里雾里地看完一出戏的了,这就更要求演员的综合素质,唱工、表情、身段,得样样精通,毫无疑问,梅兰芳正是符合这样条件的优秀演员,他赶上了这个时代。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eilanfang/202211327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