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梅兰芳

梅兰芳关于创作《天女散花》的故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8日 阅读:208 评论:0

不久,梅兰芳、王凤卿、姜妙香、姚玉芙都离开了桐馨社,仍旧搭回俞振庭的双庆社。梅兰芳自述是在七八月间离开桐馨社的,而周明泰《杨小楼评传》说他在演完《春秋配》后即走了。现存的戏单及其他资料等,在梅兰芳5月12、13日演完头、二本《春秋配》后直到8月22日,没有见到关于他演戏的记载。8月22日,在第一舞台为赈济京北水灾演出义务戏,梅兰芳演《牢狱鸳鸯》,排在倒第二,大轴是杨小楼的《战宛城》。为什么会离开桐馨社,梅兰芳没有提。或许,是“一山不容二虎”?梅兰芳在这儿,要让杨小楼的大轴,不能畅快地排演新戏,不能完全施展。又或许,梅兰芳离开双庆社,俞振庭难以支撑,所以去求梅兰芳,梅兰芳碍于多年合作的情面,不好拒绝。第一舞台是北京城第一座改良的新式舞台,虽然新,但在建筑设计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它一个明显的缺点是音响不佳,不少座位听不见或听不清演员的唱和念,这自然会影响到它的上座率。当时,所有的戏院建造都从来没有音响设计的概念,但在吉祥园、广德楼等旧式戏园,音响效果反而好些,这是因为古老剧场的建造无意中暗合了现代音响设计的一些规律,如剧场的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木结构,舞台伸向观众之中并取消天花板等等,这都与现在的音响专家们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巧合。再一个缺点就是观众席太大,能容纳3000多人,平常总是难于满座。偌大剧场,观众三三两两,演员在台上演起来就难免有那么一点不痛快。或许这是梅兰芳离开的原因? 不过,这种种,都只能是猜测了。

这次在双庆社,梅兰芳演了一年多。编演了一出吹腔的旧戏:《奇双会》;排了两出新戏:《天女散花》和《童女斩蛇》。《奇双会》是一出传统戏曲,分为“哭监”、“写状”、“三拉”三折。剧作者的创作水平很高,场子紧凑,戏剧性强,高潮迭起。学《奇双会》的时候,是乔蕙兰教唱,陈德霖给排身段,梅兰芳的朋友们一边看他们排戏一边对于身段、表情等提出些修改意见。初排时,身段、表情不像梅兰芳后期所演的那样复杂、细致。梅兰芳深入角色,通过舞台实践不断地加以修改提炼,越演越好,使这出戏成为自己的优秀代表剧目之一。

排《天女散花》要得益于梅兰芳对于绘画等艺术的爱好,其缘起是一张画。一次,偶尔在一位朋友家里,梅兰芳看到一幅《散花图》,看到画中生动而又美妙的天女,他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天女御风而行,身上的带子被天风吹得飘飘然的,那么飘逸,那么轻灵,他看得入神了,直觉告诉他这是编歌舞剧的好题材。梅兰芳向朋友借回这幅画,在家里仔细端详研究起来,他想从风带上创造出一种舞蹈。这就是梅兰芳所首创的绸带舞。

就算是歌舞剧,也得有情节作为依托,大家从《维摩诘经》中找到了素材:“维摩示疾,如来命天女至病室散花,以验结习。”编写剧本,有一定难度,因为这是一个宗教故事,唱词、念白都不能完全脱离佛教经典的范畴,但这自然难不倒梅兰芳身边那批诗词曲赋无一不精通的朋友们,他们逐句逐字推敲下来,定好了剧本。剧里有两场歌舞重戏,第四场“云路”和最末一场“散花”,“云路”用了西皮导板、慢板、流水,慢板的舞蹈身段很难安,因为慢板的过门占得时间长,必须想出办法把这一段空场填补起来,在《嫦娥奔月》中齐如山还没能研究好,到了《天女散花》,终于圆满解决了。“散花”用的是昆曲中的“赏花时”和“风吹荷叶煞”两支曲牌,是李释戡和王又默两位填词。这两支曲子,在昆曲里,按照宫谱的规律,不能连在一起,但梅兰芳是主要用曲子来配合舞蹈身段,并不是要唱一整套昆曲,所以是能够这样做的。昆曲制谱仍然是陈嘉梁,梅兰芳演昆曲时台上的笛子都是他吹的。

人物造型和服饰方面,他们这一班子人同样费尽了心思,参考了很多木刻、石刻、雕塑和各种关于宗教的图画,才研究出来。梅兰芳在晚年时还觉得有些遗憾,在他们那时,敦煌石窟中的“飞天”画像还没有人把它临摹介绍出来,在他看来,艺术的部类是相通的,敦煌雕塑的介绍对于戏剧会有很大的帮助。“云路”和“散花”两场都要换装。在服装的订制上,也走过一些弯路,乃经过多次实践才最终定型。“云路”一场,天女头上梳着“海棠髻”,戴简单的珠翠头面,因为若是用水钻的话,容易挂住绸带子。穿淡青色的古装袄子,系同样颜色的腰裙,披真孔雀翎子做的“云肩”和“小腰裙”。后来因为用真孔雀翎子有诸多不便,改成绣孔雀翎子的花样,更加合用而美观。腰系黄丝绦,挂玉珮,胸前左右露着两根风带。“散花”一场,天女改穿白色古装裙袄,边上绣着窄窄的浅色花纹,披着用珠子穿成带领子的小云肩,系着用五色珠子穿成网形的小腰裙,胸前挂着由许多珠宝穿起来的“五色缨络”,仍旧露着两根风带。这种装扮是根据塑像上菩萨的形象来的。这场的风带和上一场略有不同,要短窄一些。说到这幅缨络,还是舒石父穿的呢,当时,珠宝店不敢接这个活儿,舒石父就自告奋勇,亲自动手穿了起来,选珠子、搭配颜色、图案设计,足足忙了一个星期才算完工。由这样一件小事,足可看出,梅兰芳的朋友们是多么爱护他的艺术,他们不愿意看到他艺术上的任何一点瑕疵。

《天女散花》中饰天女(1917年)

这出戏的重点就是“绸带舞”,梅兰芳在这方面颇费心血。《散花图》里天女身上有许多条风带,他先是按照这个样子做了许多绸带子。没想到,舞起来时,绸带太多,左牵右绊,总是不能顺手。最后,减为两根带子,舞起来就顺手多了,也丝毫不减美观。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要给人“御风而行”的轻盈缥缈感觉,就要把绸带舞起,才能有飞翔的意境。绸带又轻又软,要把它舞动起来还要舞出各种花样还绝不能让带子缠绕到一起或缠绕到自己身上,决非易事。不断练习,不断吸收朋友们的建议,练了四个多月,绸舞才算舞熟,并将舞蹈、身段一一配合好。

戏排好后,于12月1日在吉祥园初演,时“有万人空巷之盛”,梅兰芳的歌喉、舞蹈诚能“极视听之美”。这出戏大受欢迎,此后就常常贴演,应堂会戏也常常唱这出,唱得熟了,身段舞蹈有时不免随心所欲起来。一次在文明园唱,在末场“散花”的舞蹈里,梅兰芳加了些身段动作,绸带也舞得比往常花哨。演完后,梅兰芳还正在洋洋自得呢,他的朋友们来了,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今天唱得不大好,两段昆曲里的绸子舞,动作太多了,叫人看得眼花缭乱,分不出段落、层次,损伤了艺术性。照这样唱下去,极容易走到油滑一条路上去。”梅兰芳后来就把身段和绸舞,在每一个动作方面,都把它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定型”的舞蹈,以后就一直这么有规矩地唱下去了。有如此诤友,何患在艺术上不前进呢? 1920年梅兰芳到上海演出,演了这出《天女散花》,名武生盖叫天很诚恳地告诉他:“您前几次到上海,我对于您的玩意儿,不客气地说,并不佩服。这次我一连看了三天《天女散花》,由身段同耍带子上,三天唱的都是一式一样,又稳又准,我这才看出您是有功夫的。”并指出说没有武功底子的人是唱不好这出戏的,“因为绸子不比别的东西,手臂手腕没有熟练的巧劲是耍不好的。”人们并称赞梅兰芳,他演这出戏是“文戏武唱”,正和杨小楼的“武戏文唱”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女散花》成为京剧舞台上优秀的保留剧目;梅兰芳创造的舞动绸带的舞蹈身段,也为今天歌舞剧中的红绸舞所依据、借鉴,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民族舞蹈的创作表演。

1918年春,罗瘿公请徐悲鸿来看梅兰芳演出此戏。事后,梅兰芳向徐悲鸿求画。徐悲鸿赞叹梅兰芳在舞台上塑造出的美妙形象,恰似一幅好画,欲绘天女图相送,但担心画不好佛教的那些服饰,梅兰芳赠给徐一幅演《天女散花》的剧照,让他参考。徐悲鸿画好画,还在画上题诗云:“花落纷纷下,人凡宁不迷。庄严菩萨相,妙丽藐神姿。”落款是“戊午暮春为畹华写其风流曼妙、天女散花之影,江南徐悲鸿”。梅兰芳又求罗瘿公题诗,罗瘿公题道:“后人欲识梅郎面,无术灵方更驻颜。不有徐生传妙笔,安知天女在人间。”

在排完《天女散花》后,梅兰芳接着又排了一出古装歌舞戏《麻姑献寿》,这是为冯耿光的母亲70大寿特意编排献演的,1918年5月26日初演于冯宅堂会戏,后于6月30日在吉祥园正式公演。剧情大致是: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开设蟠桃会,上中八洞神仙齐至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仙子采花,特邀麻姑同往。麻姑乃在绛珠河畔以曼芝酿洒,献与王母,欢宴歌舞。该剧融合了《散花》与《奔月》的舞蹈身段,首演时得到相当高的评价,“歌声婉转,舞态翩跹,尤为全场最精彩之点,实奄有《散花》、《奔月》两剧之长,座客观赏之余,莫不惊叹,以为得未曾有”。作为祝寿的吉祥戏,在堂会戏上自然是极受欢迎。但后来这出戏很少见到提起,梅兰芳在回忆录中也没有提,可能是这出戏后来被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没有积极意义吧。这出戏在舞蹈上仍是有突破的,它创造了袖舞这一形式,在梅兰芳第二次访问日本时,这出戏曾经风靡日本。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eilanfang/202211326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