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梅兰芳

《嫦娥奔月》梅兰芳是如何创造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8日 阅读:156 评论:0

齐如山久有编剧的想法,在认识梅兰芳之前,他曾编过话剧,也编过京剧,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排演。由于前几次的失败,他得出一个结论:“大概一个角色想排一出新戏,则该角必须是该班的主角,否则便不易排。一则其他角色不听他的,不跟他合作,便排不出来。二则就是勉强排出来之后,该班还有主角,必须要演末一出,则新排之戏,倒须演倒第二出,则不但演者不起劲,而观众也就不重视了。”梅兰芳正是这样一个适合排新戏的角色,其时,他已是双庆社的台柱子,吉祥园上演的戏,基本上都是他唱大轴。《牢狱鸳鸯》的成功,更说明梅兰芳是一个有潜力的演员。这激发了齐如山编新戏的热情。于是,《嫦娥奔月》诞生了,这是梅兰芳演剧史上里程碑似的一出戏,拉开了他创演古装歌舞戏的序幕,也是梅兰芳创立流派的开始。

关于《嫦娥奔月》的编制,梅兰芳的回忆和齐如山的回忆稍有出入。按照梅兰芳的说法,是在农历七月初七,他演完《天河配》后,大家谈到“应节戏”。“应节戏”,是当时中国戏曲界的一种传统,每逢佳时令节,就演和这个节令相符合的戏,比如端午节演《混元盒》,七夕演《天河配》,七月十五演《盂兰会》,中秋节演《天香庆节》等。李释戡提出以嫦娥为主角,来编一出中秋节的应节新戏,并就戏的内容方面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嫦娥偷吃了后羿的灵药,逃入月宫,重在后面嫦娥要有两个歌舞的场子,再加些兔儿爷、兔儿奶奶的科诨的穿插,把这出戏搞得生动有趣。次日,齐如山拟出简单的提纲,由李释戡来编写剧本。而在齐如山说来,这出戏从构思,到写剧本、设计服装、排演,完全是他一人之力。第一舞台在中秋节要上演王瑶卿他们演的应节新戏《天香庆节》,这是宫中流出来的“月令承应”本子。于是,老板俞振庭提出,他们得编一出新的应节戏来和第一舞台打对台。第二天,梅兰芳找到齐如山,说此戏非编不可,且非齐如山编不可,请求他一定要帮他编这出新戏。齐如山答应下来,并许诺编出来一定会打败第一舞台的戏。齐如山在欧洲时,彼处正风行神话戏(这里的“神话戏”,是指以非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戏),编的排的,都很高洁雅静,返观中国戏曲,可以说是没有神话剧,有的也不过是一些妖魔鬼怪打打闹闹的戏,没有情节可言,偶尔有讲一点情节的,则又婆婆妈妈,烟火气太重,毫无神话戏清高的意味。这样,齐如山一直存有编神话戏的念头。这次,既然是要编中秋节的应节戏,觉得神话戏比较适宜,就想到了“嫦娥奔月”这段故事。他编成本子后拿给大家看,大家都不满意,认为太过简单,梅兰芳本人也很失望。齐如山解释说,这种神话剧,不能专注重情节,得看如何编排。于是齐如山设想将衣服扮相改成古装,每句唱词都安上身段,使其成为一出歌舞剧。

真实情况到底如何,现在已经很难考证。齐如山或许稍微夸大了自己的作用,但他对这出戏的杰出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这出戏的主要特点就是戏曲的舞蹈化,梅兰芳也说了,这出戏的舞蹈姿势是他和齐如山一起研究的。梅兰芳此前编演的新戏,不管是穿老式戏装的传统剧《牢狱鸳鸯》,还是时装新戏《孽海波澜》、《邓霞姑》,都是以情节取胜的。这出戏转向歌舞形式,应该也是齐如山建议的。

《嫦娥奔月》剧照

要演出月宫仙子嫦娥那脱尘拔俗的美丽,传统的戏装自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于是,大家开始设计服装。先是找来许多古代的仕女画,以为照着画上的装束就可以。没想到,做出来后,却大失所望。画中美人穿的是短衣长裙,因为画家画仕女时,都是腰靠上,下半身长,上半身短,这样显得人细高而且袅娜。而真人的腰部靠下,这样的服装穿上后有如朝鲜女子的裙装,显得腰粗,动作不能袅娜。而且,长裙子系到胸前,影响到两只袖子的抬肩,使得两个胳膊无法自如地伸屈,当然也就没法做舞蹈动作了。于是,大家费尽心思:裙子加长,裙腰则靠上,用小银钩盘于胸间,这样就能显得身长腰细了,两只袖子呢,做成肥袖窄肩的斜角形,既美观且又不妨碍动作。画里的仕女水袖都很短,为舞台动作的美观,则保持了传统戏服的长水袖。最后出场时嫦娥的装扮是:“上穿淡红色的软绸对襟短袄,下系白色软绸长裙。袄子上加绣了花边,裙子系在袄子外面。腰里围的丝绦,上面编成各种的花纹,还有一条丝带,垂在中间。带上还打一个如意结,两旁垂着些玉佩。头上正面梳两个髻,上下叠着成吕字形,右边用一根长长的玉钗,斜插入上面的那个髻里,钗头还挂有珠穗,左边再带一朵翠花。”但在发型上出了一个小问题,因为从画上只可以看到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后面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正面的发型创制得还不错,后面梅兰芳是对付着梳了个双髻,观众看到后反映很不好,觉得像时装戏。梅兰芳的妻子王明华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把头发散披在后面,分成两条。每一条在靠近颈子的部位加上一个丝线做的“头把”。挨着“头把”下面,有时就用假发打两个如意结。这样的发型,连专门为梅兰芳梳头的韩佩亭师傅都梳不起来,所以,每次表演时,梅兰芳都是带着王明华在家里梳好的假发,上台时往头上一套。

扮相设计妥当之后,梅兰芳又和齐如山设计编排了“花镰舞”和“袖舞”的各种舞蹈姿势,使舞蹈的身段和唱词配合起来。这是嫦娥进入月宫后的隆重亮相,也是全剧的重头戏。齐如山曾谈到安排身段之不易,“因为昆腔的歌唱,音节都圆和,皮簧的腔调都是硬弯,也可以说是死弯,身段真难动作,动的太圆和喽,与腔调音乐,都不呼应,与音乐腔调都呼应喽,身段又不易美观,很是为难。……研究了五六天,居然创好了两场,但慢板的身段终不能好,只安了南梆子及原板两种”。

排练好后,梅兰芳在冯耿光家先进行了试演,因为他家有一个三间打通的大客厅,场地比较大。拼起两张八仙桌当作戏台,梅兰芳在上面演,朋友们在下面看,看到不合适的地方就走到台口来纠正。试演过后,服装、舞蹈什么的就基本定下来了。到中秋节时,梅兰芳和他的朋友们已经前前后后足足忙了一个多月,可梅兰芳仍然没有把握正式上演。又继续研究了一个多月,才终于忐忑不安地在这年的10月31日“新媳妇见公婆”了。

正式开演时,这种新颖的形式立即吸引了观众,“其婉妙之声调,幽雅之词句,玲珑之身段,处处有特别动人之点”。此后,每演此剧,观众云集,汽车、马车塞满街路,“此种戏剧,当时实有倾动朝野之力量也”。梅兰芳本来就在堂会戏上颇受欢迎,这出戏排出来后,只要有堂会戏,主人必定要请他来演出此戏,如果堂会上没有梅兰芳或者梅兰芳不肯演此剧,对于主人来说,是很没面子的事。民国五、六年之春,北京《顺天时报》举行“希望剧”之票选,投票结果,被选男伶31人,剧目85出,最著名者为梅兰芳之《嫦娥奔月》和谭鑫培之《空城计》、刘鸿声之《斩黄袍》、杨小楼之《长坂坡》等。

《嫦娥奔月》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梅兰芳在古装歌舞剧上也继续深入发展,于是紧跟着又排演了《黛玉葬花》,于1916年1月14日首演于吉祥园,距《嫦娥奔月》的演出仅两个多月。编这出戏时,大家商议,决定主要以《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为题材,末尾穿插入第27回“埋香塜黛玉泣残红”的吟诗部分。这回故事是写贾宝玉在大观园内读《西厢记》曲本,遇到林黛玉葬花,二人同读《西厢》。葬花毕,黛玉独自回去,听到梨香院内传来《牡丹亭》曲,触动满怀心事。这次排戏,由齐如山打提纲,李释戡编唱词,罗瘿公也参加了不少意见,最后的成型仍然是大家斟酌修改,集体编成。李释戡在制曲词时,唱白采用《红楼梦》小说中的原词很多,尤其如旦角的“上场白”和小生“驮石碑”的大段说白,几乎全用曹雪芹的原文,不套入京剧的“水词”。旦角主曲的词句,袭用林黛玉《葬花词》的原诗和《红楼梦·枉凝眉》原曲,这可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因为梅兰芳的念白功夫很深,无论词句怎样生拗艰涩,在他念来,总是疾徐顿挫饶有意趣,熨帖甜润,动人心弦,不会有“拗尽嗓子”之虞。所以在这出戏里,李释戡特意多用《红楼梦》原文,来发挥他的长处。

演出根据《红楼梦》改编的戏,要比上一出《嫦娥奔月》又增加了难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杰作,它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等早已脍炙人口。阅读文学作品时,人们对作家笔下的人物有更多想象的空间,而形之于舞台,立即写实化了,要让观众认可舞台上呈现出的林黛玉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林黛玉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这也是电视剧《红楼梦》不容易讨好的原因。作为男性演员,要想演出林黛玉那种娇嫩纤细、弱不禁风、似笑似颦的神韵,就更不容易了。在演这出戏时,梅兰芳着重在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上下功夫。其中有两场重头戏,一场是黛玉葬花。她借落花而伤身世,要演出她那寄人篱下的孤苦心情。另一场就是闻曲伤怀。这场前半场是和宝玉的对儿戏,他俩同看《西厢记》,宝玉用《西厢记》中的词句对黛玉开玩笑惹恼黛玉,后又言归于好,要演出黛玉那复杂的小女儿心态。后半场是大段的抒情戏。行至梨香院,传来美妙动听的《牡丹亭》曲,黛玉听呆了。这支曲子是由别的戏曲演员在帘内唱的,戏曲术语中称为“搭架子”。这支昆曲分为两段四节,第一段是《游园》里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第二段是《惊梦》里的“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搭这么长的架子,此前舞台上还没有先例。搭架子期间,就很考验演员的演技了,听曲的姿态,要有变换,要把林黛玉因为听曲而自伤的心情表达出来。听完曲子,是一大段抒怀的反二黄,哀感顽艳,曲尽其致。这出戏剧中人物只有五个,全剧没有大锣大鼓,场子很冷,用演员的行话来说,是很容易唱“瘟”的一出戏,要全靠演员的表演把观众带入戏曲情境中,跟随人物的心情起起伏伏。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叹服一个优秀演员通过他的表演所带来的强烈艺术感染力。梅兰芳的大段反二黄唱完后,观众无一起身离座者,仍沉浸在林黛玉的感伤中,直到梅兰芳的身影已经退入帘幕,方恍然大悟似地欢呼鼓掌起来。何希时回忆他看《黛玉葬花》后的心情说:“总是怀着一种莫名的悲感,抑塞、幽怨、郁闷,心上好似压着东西似的,沉重得很。”和梅兰芳配戏演贾宝玉的姜妙香高度赞扬梅兰芳在这出戏上取得的成就:“场子相当瘟,是一出人保戏的冷戏,但兰芳演来,使整个戏展现出优美的意境,有情有色,宛如一首清丽、哀怨的抒情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闪烁着青春生命所放射出的光彩。”

成功地演出《黛玉葬花》之后,到快端午节时,梅兰芳又排了一出“红楼戏”作为应节小戏,剧名《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仍然走古装歌舞戏的路子。因为前面排的《葬花》悲剧气氛太浓郁了,所以这次就想排一出轻松点的喜剧戏。实际上,这出戏和端午节并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因为书上的这件事正巧发生在端午节前一天罢了。北京的戏班,在端午节一向是上演《混元盒》,该剧演降妖伏魔事,和端午节要“辟邪”有那么一点儿关系。因为是应节戏,编得很快,十来天的工夫就编好了,仍然是由梅兰芳的那班朋友们集体编制。这出戏中,主要是创制了“扑萤舞”,戏曲里“扑蝶”的身段很多,但从没有“扑萤”。这本戏没能在端午节那天如期上演,而是隔了三四天才在吉祥上演。在梅兰芳排演的古装歌舞戏里,这出戏的成绩只能算是平平。不过,演这出戏时,倒有一个好玩的小插曲值得一提。梅兰芳在快要上演的前一天,突然想到,戏里要用到的重要道具扇子还没有准备,他找出一把两面空白的扇子来,一时兴起,在上面画了一朵牡丹,剧中扮演袭人的姚玉芙正站在旁边,就让姚玉芙在背面题了诗。然后,等扮演宝玉的姜妙香来题款。演完戏后,梅兰芳嘱咐跟班把扇子收好,带回去作纪念,谁知却怎么也找不到扇子了。过了些日子,许伯明兴冲冲地展示给梅兰芳看一件“宝贝”,正是那把破扇子! 已经将两面揭下重新裱成一个手卷,后面还有很多人题了诗文,原来那天是许伯明存心偷去了扇子,以为雅趣——《红楼梦》里的“晴雯”画、“袭人”诗、“宝玉”题款的扇子,可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1916年底,梅兰芳第三次赴沪演出,在天蟾舞台唱了40多天。看一出戏是否受观众欢迎,只要看它在每一期里面演出的次数,就完全可以知道了。这次,古装歌舞新戏《嫦娥奔月》和《黛玉葬花》是最受欢迎的戏,《奔月》演过7次,《葬花》演了5次,要占到那一期1/4的戏。而且每次都卖满座,常常拉铁门。经理许少卿赚了大钱,每天对着梅兰芳,都是一幅惟恐巴结不够的笑模样。天蟾舞台的经理室里挂了一张许少卿的12寸照片,有人就在那张照片上面的两个太阳穴的部位画出了两条线,左边写着“嫦娥奔月”,右边写着“黛玉葬花”,讽刺许少卿满脑子装的就是这两出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eilanfang/202211326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