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8月,梅兰芳一行携带着掌声、鲜花、荣誉结束了历时半年多的访美演出,回到国内。9月14日下午,由北京奉天会馆改建而成的哈尔飞大戏院开幕,特邀梅兰芳剪彩并演出《贵妃醉酒》,这是梅兰芳从美国归国后的第一次演出。观众的情绪极其热烈,他们急切地等待“国际巨星”梅兰芳的出场,连10分钟休息的时间都觉得无法忍耐,开始鼓起掌来,霎时,全场掌声如雷。从前著名的演员在出场时会有一个全场的喝彩声,名曰“碰头好”,但像这样,在休息时就全场鼓掌的情况,实在是从来没有过。梅兰芳帘内一声“摆驾”,掌声重又响起,等到他掀帘而出,更是叫好声、掌声一片。
此后,梅兰芳恢复了演出,但每周只演三天,于周五、周六、周日在开明戏院、中和戏院轮流演出。其他时间主要用于接待朋友、筹建国剧学会等。
1930年,李石曾利用法国退回来的庚子赔款,创办中华戏曲音乐院。该院内设北平戏曲音乐分院、南京戏曲音乐分院。北平分院由梅兰芳任院长,齐如山任副院长。南京分院由程砚秋任院长,金仲荪任副院长。南京分院实际仍在北平院内。南京分院办得风生水起,下设三个机构:一是戏曲研究所,地点设在中南海之“福禄居”(以前李莲英之住所),由徐凌霄、王瑶卿、陈墨香、曹心泉等锐意提倡改革;一是《剧学月刊》社,由程砚秋任主编;再一个就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于是年6月成立,由焦菊隐任校长,程砚秋为校董事会成员。1931年秋,李石曾更拨庚款10万元派程砚秋以南京戏曲音乐院院长的身份赴欧洲游学。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梅兰芳、余叔岩发动成立国剧学会并附设国剧传习所,国剧学会于1931年12月21日正式成立,国剧传习所于1932年5月12日举行开学典礼。关于国剧学会的成立,有三种说法。一是当事人张伯驹之说。当时,北平戏曲音乐分院仅具空名,只成立了一个院务委员会,而程砚秋是梅兰芳的学生,现在风头却如此之健。梅兰芳的朋友都为他鸣不平,于是由张伯驹出面,约请梅兰芳、余叔岩合作,发起组织北平国剧学会,经费主要由银行家私人资助,其中以周作民(金城银行经理)、王孟钟(中南银行经理)、王绍贤(盐业银行经理)、吴震修(交通银行经理)为主,募得各方捐款5万元作基金。二是齐如山之说。齐如山起意创办国剧学会,国剧学会的各项工作也多由齐如山操办,由梅兰芳出面帮其组织并筹款,“彼时人缘最好之名脚,要数梅兰芳、余叔岩二人,于是我约他们二位出名组织”。三是梅绍武之说,梅兰芳为了“使京剧名副其实地代表‘国剧’”、“把中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场中占一个优胜的位置”而创办国剧学会,并推动余上沅等人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提出的“国剧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我们看来,应该是多方面的合力促成了国剧学会的建立。齐如山志在研究中国戏剧,他非常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日后,国剧学会有关研究方面的工作也确实主要是齐如山在做。梅兰芳从访日归来时即有要创办戏曲学校等等意愿,美国之行,所受到的触动更大,而且,程砚秋已经先行一步,自己作为京剧界“领头人”自然更要做出一番成绩,当然也很赞成这一想法。再加上梅兰芳朋友们的襄助,这一想法就付诸了实践。梅兰芳为国剧学会的成立付出了很大努力,募款是其一,他还曾一连三次分批宴请各界人士,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先是实业界、文化界领军人物,如李石曾、胡适、袁守和等,然后是剧作家、剧评家、文艺界人士等,再就是戏剧界人士。
据齐如山介绍,国剧研究会的工作主要为五项:一、研究国剧的原理;二、搜罗国剧的材料;三、出版月刊画报;四、办国剧传习所;五、编纂《国剧辞典》。国剧研究会存在的时间不长,1932年冬梅兰芳南迁沪上之后,基本就停顿了;1936年齐如山得到韩复榘的资助,迁址绒线胡同,又恢复了一个时期,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彻底停办。国剧传习所由梅兰芳个人支撑到1935年停办。这几项工作中,编纂《国剧辞典》未能完成。梅兰芳主要参加的是国剧传习所的授课工作,其他关于研究、出版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齐如山在做。齐如山正是在国剧研究会期间,才开始了他大规模的京剧研究工作,编辑出版“齐如山剧学丛书”,共计20多种,都是从京剧本体出发来进行研究,如京剧的戏班组织、戏园的变迁、服装、化妆、舞蹈、身段、脸谱等等,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资料。可以说,国剧学会对于齐如山的意义远大于梅兰芳。在刊物方面,创办了《戏剧丛刊》和《国剧画报》。《戏剧丛刊》是专业性戏曲理论刊物,原定每年出4期,但始终没有按期出过,于是成了不定期刊,从1932年1月创刊到1935年10月停刊,总共发行了4期。论及原因,齐如山说:“一是写这种文章的人太少,很难得写一篇;二是订的办法太讲究,必须用连史纸,且用线装,因此用钱较多,经费更难筹划。”《国剧画报》是周刊,为专业性戏曲画刊,刊登与戏曲有关的照片、绘画,附以戏曲评论文章,1932年1月创刊,1933年8月停刊。
国剧传习所是为培养戏剧人才而设,由徐兰沅任主任。该传习所和一般的戏曲科班不同,不招收童伶,对学员的要求是,会演一两出戏,年龄在十六七岁以上,已经过了青春倒嗓期,是介乎科班与票房之间的一种组织。该所下设老生组、青衣组、小生组、丑行、净行、音乐组,通过分行考试,录取了70余名学员。作为青衣组的负责人,梅兰芳亲自参加授课,他的讲解细致认真,连讲带示范,常常一节课下来,大汗淋漓,衬衫都湿透了,学生们受益匪浅。该所培养出来的学员,很多都成为京剧界的骨干力量,其中,刘仲秋和郭建英后来还牵头建立了陕西夏声戏剧学校,该校在陕西难以为继时,由梅兰芳在上海四方奔走,并出资相助,将整个学校拉到了上海,毕业的学生很多都成为后来戏剧界的骨干力量。因此,可以说,梅兰芳为戏曲界新生力量的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
私人筹资的国剧研究会和国剧传习所,自然敌不过国家拨款的南京戏曲音乐院,所以,彼一方面的各项工作都更有声色。《剧学月刊》1932年1月创刊,1936年6月停刊,每月都能出刊。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直到1941年才解散,先后招收“德、和、金、玉、永”五科学生,培养出大批京剧舞台上的骨干力量。同是国家拨款,为什么只流向程砚秋的南京戏曲音乐院,而梅兰芳的北京戏曲音乐院却形同虚设呢?在张伯驹说来,乃是由于巨商、政客之间的争权夺利之举。冯耿光原任中国银行总裁,上世纪30年代,宋子文支持张嘉璈作中国银行总裁,冯、张之间势如水火。在此期间,张嘉璈暗中托李石曾支持程砚秋,欲使程砚秋凌驾梅兰芳之上,以此打压支持梅兰芳的冯耿光。李石曾当然也能从中得益,他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开办农工银行,当时有“张官李代”之说。不管暗中潜流如何,程砚秋、梅兰芳的作为对于推动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回首再看政客们如此互斗,倒有点令人哑然失笑。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eilanfang/202211325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