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毛泽东《“三反”运动不搞不行》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阅读:134 评论:0

43 “三反”运动不搞不行

“三反”运动期间,毛泽东夜以继日地批阅各地报告,代中央起草决议、指示、批语、电报、信件等就达233件之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面临着执政的严峻考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把廉政建设更进一步提到议事日程。

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他领导了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对保持广大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发挥了重要影响。

1951年下半年后,抗美援朝战争仍处于边谈边打的局面,战争的耗资约占年度财政支出的50%。此时,国家经济财政状况仍未实现根本好转,而国民经济建设又刻不容缓,这就给国家的财力物力造成极为沉重的负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增产节约的号召。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采取精兵简政、压缩开支、厉行节约、禁止浪费、增加生产等开源节流措施,以落实毛泽东提出的“战争必须胜利,物价不许波动,生产仍需发展”

的战略决策。10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要立即开展一场爱国增产节约运动,用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和国内经济建设。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各地方各系统陆续揭发出大量的贪污盗窃现象,而贪污盗窃又与党和政府内部存在的严重官僚主义紧密相联。随着形势、环境、地位的变化,一些意志薄弱的共产党员以功臣自居,贪图享受,不愿再过艰苦生活。因此,中共中央向全党指出: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的贪污行为,注意发现、揭发和惩处。1951年11月20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向全国批转了东北局关于党政干部中存在贪污腐化行为的报告,要求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

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作为贯彻精兵简政、增产节约这一中心任务的重大措施,要求普遍地检查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问题。12月8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强调必须把“三反”斗争看作像镇压反革命运动一样重要,要大张旗鼓地发动广大群众。从此,“三反”运动在各地区、各系统、各部门迅速展开。

1952年1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限期发动群众开展“三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各单位立即按限期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很快,在全国出现了一个群众性的检查和揭发的高潮,“三反”运动全面展开。为加强对运动的领导,中共中央建立了以薄一波为主任的中央增产节约检查委员会,并在党政军三个系统成立了各级增产节约检查委员会。薄一波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当年抓防腐蚀的斗争,真是雷厉风行,至今历历在目。他看准的事情,一旦下决心要抓,就抓得很紧,一抓到底,从不虎头蛇尾,从不走过场。他不仅提出方针,而且亲自督办;不仅提出任务,而且交待办法。在‘三反’运动紧张的日子里,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听取汇报,甚至经常坐镇中节委,参加办公会议,亲自指点。有毛主席的亲自直接指导、督促和撑腰,我们的工作也就好做了,而且做得很起劲。”

整个“三反”运动期间,毛泽东夜以继日地批阅各地报告,代中央起草决议、指示、批语、电报、信件等就达233件之多。比如,毛泽东在1951年12月13日批转西北局第一书记习仲勋《关于西北地区反贪污斗争报告》时,认为习仲勋亲自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座谈会,认真分析贪污浪费现象,明确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并决定用整风方式迅速开展“三反”斗争的做法非常好。并说,中央由薄一波负责,北京市由彭真负责,东北由高岗负责,都亲自动手,已发动起来了,望各大行政区、各大军区的领导都要注意此种经验,抽出时间,专心致志加以调查研究,弄出头绪,写一个指令,开一个干部会,斗争就可以展开。

在“三反”运动中,各地揭露了一批严重的贪污盗窃案件,并先后召开坦白检举大会或公审大会,对于严重犯罪分子依法严惩。1952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政策研究室《关于结束“三反”运动的报告》,宣告“三反”运动胜利结束。

据统计,全国政府系统参加“三反”运动的达850万至900万人,受到处分的占4.5%左右。县以上党政机关(未包括军队)参加“三反”运动的人数为383.6万人,共查出有贪污行为1000万元(旧币)以上的10.5万余人,约占参加“三反”运动总数的2.7%。经审理定案,绝大多数免于处分,部分给予行政处分,对少数贪污数额巨大、手段恶劣、态度顽固、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者,给予严厉制裁。判处有期徒刑9942人,判处无期徒刑的67人,判处死缓的9人,判处死刑的42人。

总之,“三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自觉抵制和克服资产阶级对党的腐蚀,保持共产党人廉政为民本色的一次成功实践。这场运动开创了上世纪50年代良好的党风、政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ozedong/20221198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