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毛泽东《“八大”路线展宏图》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阅读:190 评论:0

二 “八大”路线展宏图

《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为起草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明确了指导思想,也为“八大”的召开做好了理论准备。当年参加政治报告起草工作的邓力群回忆说:

大概在1956年四五月间,一次刘少奇开会回来,大约是晚上10点多钟了,打电话找我和陈伯达等去他那里。他非常高兴地说:主席作了调查,讲了十大关系,十大关系应当成为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的纲。

“八大”政治报告的指导思想明确以后,起草工作立即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这时候的毛泽东却突然提出要到长江去游泳,而且谁的劝阻都不听。他先到长沙游了湘江,接着到武汉畅游长江。看到“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浮出水面,遥想未来长江三峡的开发利用,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从南方回到北京不久,“八大”政治报告在刘少奇的主持下已经写出了第一稿。此后,毛泽东即着手主持对报告的讨论和修改。他反复强调,“这一次重点是建设”,报告的主要部分要“讲建设”。

毛泽东说“八大”政治报告的重点在建设,实际上是讲“八大”的重点在建设。几个月前,在作《论十大关系》报告的时候,他还没有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是今后工作的重心。随着三大改造的逐步完成,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仅有了可能,而且极为必要。此时提出来,正是为了唤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在抓紧修改政治报告稿的同时,“八大”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8月30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八大”预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再次谈到要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问题,认为“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

在10天后召开的预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他着重谈到了“第二次结合”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他认为:“现在是搞建设,搞建设对于我们是比较新的事情。”接着,他集中谈到了学习新技术、总结新经验的问题:“搞经济,我们也有了一些经验,现在搞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我们还没有经验。”他说:“世界上新的工业技术、农业技术我们还没有学会”,“我们还要作很大的努力,主要靠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来学会更多的东西”。

为了掌握新的科学技术,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毛泽东强调“我们要造就知识分子”。这个思路跟年初的知识分子会议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尽管任务艰巨,但毛泽东对于在党内造就大批知识分子还是乐观的。他说:“我们计划在三个五年计划之内造就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高级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到那个时候,我们在这个方面就有了十八年的工作经验,有了很多的科学家和很多的工程师。”

为了探索新道路,适应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毛泽东还提出“中央委员会中应该有许多工程师,许多科学家”。他说:“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我看还是一个政治中央委员会,还不是一个科学中央委员会。所以,有人怀疑我们党能领导科学工作、能领导卫生工作,也是有一部分道理的,因为你就是不晓得,你就是不懂。现在我们这个中央的确有这个缺点,没有多少科学家,没有多少专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构成以政治家、军事家为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将全面展开,在新的探索面前,过去许多熟悉的东西闲置起来了,大量不熟悉的东西出现了。这就要求中央领导机关的构成必须实行转变,变成以科学家、技术专家为主的中央委员会。

经过周密细致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准备,1956年9月15日,中共“八大”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召开。

中共“八大”会场

毛泽东致开幕词。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他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仍然要坚持这个原则,走出自己的道路。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面经济建设的新高潮,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必须善于学习”的号召,他说了一句至理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毛主席的开幕词,总共不到3000字,鼓掌达32次之多。整个会场,充满了热烈、激动的气氛。人们普遍感受到,中国历史上一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

中共“八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今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面临的新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上,当时在中共中央核心领导成员中间,在全党,认识上是一致的。

除了制订出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八大”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也做了认真分析。陈云提出:在公私合营生产经营方面,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陈云主持中共“八大”闭幕式

陈云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受到大会的重视,被吸收到大会决议之中。这是新中国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重要尝试。

正确的政治路线需要正确的组织路线作保障,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新路,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了新的主要领导人。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63岁),副主席刘少奇(58岁)、周恩来(58岁)、朱德(70岁)、陈云(51岁),总书记邓小平(52岁)。这是一个经验丰富、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关于邓小平和陈云,在此前的七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对他们做了重点推介,说他们是“少壮派”。邓小平“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陈云“是个好人”,“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他还表达了自己在适当时候不当党的主席、不再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的愿望,以便集中精力研究一些问题。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ozedong/20221198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