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美国、英国和加拿大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阅读:105 评论:0

第一节

美国、英国和加拿大

一、研究概况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毛泽东研究最早、最多的西方国家。早在1930年代,以斯诺为代表的一批美国新闻记者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采访毛泽东等共产党领袖,把采访的通讯报道汇编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为国外毛泽东研究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素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美国对毛泽东及中共领导人的关注主要是由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在抗日战争时期,出于共同的军事同盟的需要,美国的一些记者和政治家对毛泽东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不可避免地恶化,从而导致美国国内毛泽东研究的气氛慢慢减退。20世纪50年代以后,意识形态的控制则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中国和美国属于两个不同的阵营,而且两国分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阵营中的主要成员,政治对立的气氛十分浓厚。在这种环境之下,美国的毛泽东研究不可能很好地开展。此后,“麦卡锡主义”的影响则更使得美国的毛泽东研究步履艰难。

尽管如此,美国学者在50年代还是出版了一批有关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革命的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两部书分别是本杰明·史华慈的《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以及费正清与康拉德·布兰特(Conrad Brandt)、史华慈三人合编的《中国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其中《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一书影响甚大。史华慈这一作品称得上是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开山之作”。书中首次使用了“Maoism”(毛主义)来指称毛泽东的思想。从此,这一专用名词在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中被广泛接受,并使用至今。虽然在这一时期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成果不多,但是值得提及的是,美国许多著名大学,如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相继设立了“东方学”或“中国学”的研究机构,其中1956年正式成立的以费正清为首的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成为国外东亚和中国研究方面的重镇。

50年代中期以后,“麦卡锡主义”阴影渐渐散去,美国政府也在转变态度,通过政策增加对“中国学”的基金投入。6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缓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更是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研究渐渐热了起来,到70年代左右曾一度出现“毛泽东热”。这一时期美英学者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几乎涉及到各个方面。一是传记性的,其代表作有施拉姆的《毛泽东》等;二是毛泽东政治思想及其发展方面的,其代表作有魏斐德的《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R.鲍姆的《革命的序幕:毛、党和1962年至1966年的农民问题》、J.B.斯塔尔的《继续革命:毛的政治思想》(1979)、沃马克的《1917年至1935年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82)等;三是评价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价值方面的,其代表作是赖斯的《毛的道路》等;四是从心理学角度阐释毛泽东的著作,其代表作是所罗门的《毛的革命与中国政治文化》、派伊的《中国政治精神:政治发展危机的心理研究》等。

这一时期,美英学术界在毛泽东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三大学术流派。其中,自由派也被称做“哈佛学派”,主要由哈佛大学的中国学专家组成,其代表人物是费正清、史华慈、施拉姆、莫里斯·迈斯纳等;右翼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魏特夫等;“左派”又被称做“新左派”,主要是一些青年学者,受“文化大革命”影响颇深,主要代表人物有理查德·M·佩弗、安德鲁·G·沃尔德等。这三派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曾发生两次闻名的大论战,并深深地影响到以后国外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第一次发生在60年代初,在魏特夫为首的右翼保守派和史华慈为首的自由派之间展开。第二次论战发生于70年代中期,论战的一方是左派学者理查德·M·佩弗、安德鲁·G·沃尔德等,另一方是自由派学者史华慈、施拉姆、迈斯纳等。论战的基本平台是英国出版的一家国际性季刊《近代中国》。上述两次论战核心与实质问题是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的关系。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81年中国国内《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出台,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对建国以后的历史及对毛泽东进行了重新评价,在国外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致使美英毛泽东研究明显“降温”,著述减少,当然,也还是有一些颇富学术价值的论著出版。在研究毛泽东思想方面,主要代表性的著作有: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弗朗西斯·苏的《毛泽东的辩证法理论》,施拉姆的《毛泽东的思想》(1989),沃马克的《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历史形式》(1982)、《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1982)和《中国的政治学》(1986),雷蒙德·怀利(Raymond F.Wylie)的《毛主义的兴起:毛泽东、陈伯达及其对中国理论的探求(1935—1945)》(1980),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和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1966—1982)上下两卷、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等主编的《毛主席的秘密讲话:从“百花运动”到“大跃进”》(1989),伊恩·德拜肖雷的《中国的政策:从毛泽东到邓小平》(1987),等等。这一时期,美英学者在“中国学”和毛泽东研究领域采用实用主义原则,他们的研究紧跟中国国内的变化,追踪最新动态。学术界的关注点也由毛泽东迅速转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邓小平身上来。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国外毛泽东研究普遍处于低潮,美英专门探讨毛泽东思想的著作少了,有关毛泽东思想的著述主要是一些单篇论文,或者散见于有关当代中国或邓小平研究的著述中。有关专著有:沃马克的《当代中国政治的历史透视》(1991)、施拉姆的《毛通向权力的道路1912—1949》(1992—2005)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美英毛泽东研究发生了转向。其重要的表现之一:有几位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学术领袖,分别试图在自己的学说体系内对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解读。研究的路径新颖,值得国内学术界借鉴。如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和英国著名政治学教授戴维·麦克莱伦,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认为:“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有资格作为一种珍贵的‘中国经验’,在学理的内在逻辑上可以在他们自己的理论系统之中找到位置,进而隐喻地体现出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具有某种合理性和普遍性的意义。这一特征表明,在新的时代,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又以一种新的形式走向了世界,成为人类知识成长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拿大的毛泽东和中国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因此,加拿大的毛泽东研究状况与其他国家相比起步比较晚,在研究的广度和研究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尚有不足。但加拿大毛泽东研究却有后起直追之势。

1980年代以后,涌现出一系列中国学的研究机构、研究刊物和著名学者。加拿大亚洲研究会是最大的东方学研究机构,太平洋关系协会则是近代亚洲研究的中心。高校是中国学研究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多伦多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成为中国研究的两个中心。亚洲太平洋基金会资助当代中国的研究,《近代中国》是其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学研究的学术刊物,刊登了各国学者许多有价值的中国革命史和毛泽东研究论文和书评。加拿大的研究人员由大学教授、华裔学者和曾在中国工作过的人士三部分组成。陈志让是加拿大毛泽东和中国学研究成绩最突出者。另外,加拿大放宽移民政策,引用外国研究人员,利用网络向邻国美国索借图书资料为己所用,如陈志让就是从英国招聘到约克大学从事中国研究的。加拿大正是以这种大力引进人才的方式使其毛泽东思想及中国学研究早出成果,快见成效。

二、主要内容

美、英、加学者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毛泽东著作的出版

美英和加拿大学者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出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毛泽东本人著作,主要是《毛泽东选集》的出版;第二种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与评论;第三种是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资料书。翻译出版毛泽东著作从内容上看,大体分为四类:一类是政治方面的著作,其中包括有关时局的论述、分析、声明和各种会议上的讲话;二类是哲学著作,有《实践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三类是军事著作,它被法国、瑞典、希腊等国编辑成《毛泽东军事文选》,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引起了西方军事学术界及军事领袖们的极大重视;四类是有关文艺艺术著作,主要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毛泽东论文学与艺术》等。另外还翻译出版了解放前各地方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文集或单行本。

(二)毛泽东生平的研究

美英和加拿大学者对毛泽东生平的研究在这个时期开始受到重视,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著作。施拉姆和特里尔分别撰写了《毛泽东》与《毛泽东传》两本书。这是对毛泽东生平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两部著作。迪克·威尔逊是英国著名的毛泽东传记研究专家,1977年由他主编的《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毛泽东逝世后西方出版最快的第一本评价毛泽东一生价值的论文集。全书共有论文10篇,13位作者多是从事多年现代中国问题研究的著名汉学家,论题是“哲学家”、“马克思主义者”、“政治领袖”、“军事家”、“教师”、“经济家”、“爱国者”、“国务活动家”、“公民”、“改革家”。这本论文集从总体上说对毛泽东的历史评价比较客观,但由于它是在1977年1月出版,毛泽东刚逝世数月,我们党对毛泽东的历史评价决议尚未作出,因此存在某些“左”的影响,观点有些偏颇在所难免。它的出版,在西方震动很大,畅销一时。从这本论文集的内容来看,多数学者是从积极方面比较客观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贡献,同时也反映了多数西方学者对毛泽东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问题的思想倾向和看法。加拿大学者陈志让的《毛泽东和中国革命》一书,被国外学术界认为是迄今为止写得最好的一部有关毛泽东的书籍。美国《时代》周刊的书评称该书“无懈可击”。

值得关注的是,施拉姆在其《毛泽东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对后三篇传记作品进行专门的评点。笔者以为,国外学者围绕毛泽东创作的传记作品,从材料、方法到体例,皆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值得我们进行批判性借鉴。

(三)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研究

美英和加拿大学者对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研究比其他方面更为重视。从内容上看,他们对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研究;革命时期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晚年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毛泽东政治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政治遗产的评价;“文化大革命”的评价等。

(四)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研究

美英和加拿大学者对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研究的著作和文章很多。总的说来,比较突出的热点问题有两个:一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毛泽东与传统哲学的关系;二是《实践论》、《矛盾论》写作背景、时间、流传、内容及价值。较具有学术价值的有,美国格拉伯曼写的《毛泽东——辩证法大师》、美国弗赖伯格写的《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等。这些作品主要从毛泽东哲学的辩证法、认识论的价值和贡献方面较客观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五)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研究

美英学者重视对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的三大军事代表作,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加以研究。他们对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美国基辛格撰写的《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中评价说:共产党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是见诸苏联的著作,而是见诸中国的著作。毛泽东研究出的一套军事理论,表现出高度的分析能力、罕有的洞察力,从马克思学说中找到了战争中取得优势的钥匙。

(六)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方法和特点

美英和加拿大学者研究毛泽东方法众多,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比较联系法、动态的研究法、定态的研究法,还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结合的研究法和心理历史分析法等等。

三、美国“毛派分子”的实践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一批自称“毛主义者”(maoist)的国家之一。

20世纪60年代,同西欧部分国家“毛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一样,美国的学生运动也十分热烈。毛泽东晚年提出的一些口号,更是在美国学生运动中风靡一时。直到现在,美国最大的“毛派”网络论坛还被命名为“造反有理”(It䃮srighttorebel)。

美国各大学校是左派思想传播的阵地。学生运动领袖组建了拥有超出十万名注册成员的团体——“学生争取民主社会运动”(Studentsfora Democratic Society,简称SDS),现在活跃的大多数美国“毛派”组织,或多或少都与SDS有关。SDS在1970年代末期衰落前所发起的最后一个行动,就是走出校园,将工人阶级组织起来,以实现革命群众的大团结。这一运动也被称为“新共产主义运动”。这些“毛派”组织拥有完整的党纲,有党的组织机构,中央委员会每年组织全会,并发表会议纪要。在组织生活方面,他们坚持“民主集中制”,抵制任何形式的“西方民主”;而在意识形态上,他们虽然自称“共产主义者”,却从一开始就竭力反对正统的美国共产党。在他们看来,在“苏联修正主义”掌握下的美国共产党已经堕落成了工人贵族,是与美国工会的头脑们一样不能容忍的寄生虫。而托派共产党也被他们认为是对革命的背叛。这样,他们几乎是不得不选择“毛主义”作为自己革命诉求的理论来源。运动的初期比较有影响,而后这一运动因SDS的解散而没有坚持下去。其中的一些小派别,包括大部分的“毛派”组织则将这一运动坚持了下去,并大大发展了自己的组织和影响力。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的“毛派”组织大都发表文章和文件,公开指责中国已经背离了“毛泽东思想”。而随后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关系出现裂痕后,“毛派”组织又一次分裂。其中一直坚持毛泽东早先的革命原则的“毛派”分子,没有脱离出去。不过,从那以后,美国的“毛派”政党真正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1980年代以来,经过淘汰与整合,“美国革命共产党”、“自由道路社会主义者”结成联盟,成为美国最大的“毛派”组织。“美国革命共产党”一直就是新共产主义运动的主力,而“自由道路社会主义者联盟”则是由其他的一些小的派别组成。他们共同参与和组织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运动,主要的分歧是双方所继承的“毛泽东思想”有所不同,“自由道路社会主义者”们对“阶级斗争”理论感兴趣,坚持“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而“美国革命共产党”对“造反有理”之类的革命理论更感兴趣。

“美国革命共产党”是今天美国最大的“毛派”组织,它在美国的数十个州都有分部,党的领袖阿瓦克安在美国许多大学中都享有盛名。“美国革命共产党”吸收了美国左翼政党所坚持的要求高度自由和民主的理念和观点。如反全球化、要求同性恋权利和妇女堕胎权,等等。“美国革命共产党”的财力相对雄厚,它倡导成立了“革命国际主义者运动”,在国际“毛派”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全美各州的分支机构支持之下,他的领袖也能够在全美各地活动,宣传自己的主张。相比起来,“自由道路社会主义者联盟”就显得松散和知识分子化。1999年,“自由道路”发生了一次分裂之后,两个派别都坚持使用原来的组织名称,并声称自己的组织才是正统的。

四、一个简短的评价

美英加毛泽东研究在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中是最早、最系统、最完整的,是国外毛泽东研究的领军者。美英加拥有许多关于中国革命和毛泽东研究的研究机构和出版刊物。美英加学者出版的毛泽东研究著作很多,很多著作都被认为是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经典著作。从80年代以来,虽然国外毛泽东研究处于总体的消退状态,但是美英加的毛泽东研究客观上还是处于领导地位。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出现的“毛泽东热”,都或多或少与美英学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美英加毛泽东研究的历史和成果值得我们国内的学者加以适当的借鉴。但是在借鉴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了解国外毛泽东研究,目的是做“他山之石”。因此在借鉴中保持批判性分析是必要的。这就是说,一是不排斥对西方研究的吸收,二是同时又在吸收中采取批判态度,做去伪存真的工作,对其不正确的观点和材料,要给予有理有据的回答,提出反证。在证据充分的基础上,中国学者要主动同国外严肃的研究者们开展富有建设性的对话和交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ozedong/20221197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