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必须重视两种不同参照系的理论考察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阅读:134 评论:0

二、必须重视两种不同参照系的理论考察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在其一生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但不能由此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仅仅就是一种经验性产物。相反,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人类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沉淀与累积,特别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毛泽东哲学思想来源中的两大理论参照系。将毛泽东本人的哲学思想放在以上两种不同的学术思想史背景下进行比较性研究,透过其思想在两大参照系背景下的映象,我们可以更为有效地勾画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肖像,可以更加准确地界定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意义和地位。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谱系中展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有着什么样的位置和地位?这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客观地说,国内该领域的学者大多数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的功底,他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一认知背景出发,考察毛泽东本人及其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已经取得了较为引人注目的成果;然而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学者过分拘泥于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用教科书的体系来框架毛泽东哲学思想。应当说,用原理来整合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体系,这本身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中是起到了重大历史推进作用的,由此而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是,一旦把毛泽东哲学简单地用教科书体系来加以框架,就很容易将其体系化,从而无法消解思维中的神性。也就是说,一旦把毛泽东思想完美化、顶峰化,就会导致无法用毛泽东式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来认识变化了的问题与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在理论上的关联情况如何,也一直是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中一个有争议和分歧的问题。分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学者本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深入地了解,甚至根本就没有认真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就先入为主地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为“经济决定论”,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固定化、绝对化,并使之与所谓毛泽东的“唯意志论”对立起来。对此,深受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美国学者安德鲁·沃尔特指出:“这些学者用来思考和讨论马克思和毛的辩证分析方法的那些词法和范畴歪曲了这两位思想家的分析方法的思想实质。这些学者不是像马克思那样用辩证的方法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统一体或一个概念结构的不同的两个方面,他们无一例外地都采用西方哲学和科学传统中的原子概念。根据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被看作两个不同的、可分离的因素或两个独立的相互作用的可变物。”在做出这样的基本判断之后,沃尔特得出了一个十分严厉的结论,他说:“按照这种方法所描述的马克思的分析方法,要明确解释马克思或毛泽东的思想是完全不可能的。”

综合国内国外毛泽东研究的状况,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说明毛泽东是一个何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前提性问题。然而,如何解释、理解马克思主义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自身的著作,做好正本清源的工作。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与历史观等方面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列宁主义”形态。这是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定位的参照系。也就是说,只有将毛泽东置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大背景中,才能明晰其性质与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梳理工作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同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成果的引进也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内学界不仅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框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批评,而且也在尝试着实现了文本阅读方法上的革命性转换,试图透过文字表面的事实,以读出文本背后的深层逻辑结构。这些研究成果,是我们确定或评价毛泽东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地位的一个重要前提,应当及时进入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中去。

2.在中国哲学思想史的谱系中考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意义与地位。五四以来的新知识分子在走向马克思主义之前,大多都有深厚的国学背景,这一点在他们的思想变迁过程中是不可忽略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初的危机与转型过程中,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下得以生成的一种理论形态。因此,就有必要将其置于中国思想史背景中加以考察,以澄明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所构成的影响。毛泽东哲学思想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这一西方文化所形塑,但它同时也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底蕴。基于此,不少学者强调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中所具有的发生学意义加以考察。在当前阶段,国内学界对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毛泽东早期与晚期两个时间段的研究当中,特别是青年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方面,已经部分地阐明了毛泽东早期思想与强调经世致用的传统“实学”作风之间的关联,并对早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历程进行了初步探究,强调了儒、道、佛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流派对早年毛泽东的思想影响,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撞击融合的结晶。

其实,讨论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路更多是由国外学者加以重视和关注的。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强调毛泽东哲学思想中传统因素大于外来因素,认为毛泽东在中国传统中吸取了大量思想材料,毛泽东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关系非常紧密;认为毛泽东思想与儒家思想差别很大,但类似之处也多,不懂得儒学,就无法理解毛泽东。另一部分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虽然毛泽东有些中国古代思想的东西,但这个事实不能把毛泽东解释成基本上是中国传统的继承者,相反,毛泽东更多地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尽管毛泽东一辈子读的是线装书,但他还是从中走出来了,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乃至大多数中国人所能接受的思想,以代替儒学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国外学者的讨论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在毛泽东哲学思想这样一个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中,何者最终保持了支配性地位。用美国学者列文森的话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毛泽东而言,是“语言”还是“词汇”?如果是“语言”的话,它以何种方式“改变”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相对于中国传统社会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不能不与中国固有的本土文化发生交流、融合甚至是碰撞。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当代命运》一书中指出:“外来思想传播的效果如何,它影响原有思想环境的程度如何,看来并不是取决于它们是作为某种游离于传统社会之外的抽象思想,而是取决于它们在多大程度上使异质的母体社会脱离了原有的轨道。只要一种社会没有被另一种社会彻底摧毁,外来的思想就只能够作为某种新词汇为原有的思想环境所利用;而一旦外来的冲击及其对于原有社会的颠覆达到相当的程度,外来思想就开始排除本土思想,那么发生改变的就不只是‘词汇’,而是‘语言’本身。”确切地说,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这样两种文化样态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结果并不是某一方的绝对胜利和另一方的绝对失败,在竞争中,必有一方占有了支配性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另一方会从此退出,相反,而是以辅助形态继续存在下去,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其效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将毛泽东哲学思想置放于中国思想史的系谱中来加以考察和研究,探讨毛泽东哲学思想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和支配之下,继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历史中的菁华,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当代化和世界化,从而为中华民族在当代的繁荣发展创造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ozedong/2022119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