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国内关于国外毛泽东学作品的译介和综述性研究情况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阅读:153 评论:0

国内关于国外毛泽东学作品的译介和综述性研究情况

随着翻译工作的深入进展,国外“中国研究领域”和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陆陆续续进入汉语学界的言说域。一方面,大型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通和互联网大型数据库的共享,为查阅外文图书资料带来方便;另一方面,大量外语文献中的优秀成果已经翻译成中文,且这部分资料目前已进入整理、消化、吸收的阶段,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和创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准备。在此基础上,已有一系列关于国外毛泽东研究的综述性研究作品相继问世。这些综述性研究成果,是对国外毛泽东研究成果的初步整理和初步消化,本书即是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尝试有所推进。

1.汉译国外毛泽东研究专著和论文

截至目前,海外汉学、海外中国研究之类的丛书大量出版。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当然,他们所做的主要工作在早期主要是经典汉学,近期才逐步开始关注“现代中国学”和“中国问题研究”领域。此外,中华书局亦围绕海外汉学研究做了一些工作。由于篇幅关系,此类作品的翻译出版情况不在本书专门讨论,但这些作品是国外毛泽东研究的重要参考读物,其意义和价值是不能低估的。具体到毛泽东研究领域,国内从事译介工作的主要是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国社科院系统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完成的。其中,石仲泉、李君如、萧延中等主持了大量的译介工作。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选辑》。这个选辑曾经出到了第十辑,之后便不见新出。

值得注意的是,石仲泉和萧延中共同组织编译的八卷本《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近期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龚育之、金冲及、李君如和李忠杰等国内毛泽东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了本套译丛的学术顾问。这套丛书中的五本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国外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十卷本的修订再版,分别是:施拉姆的《毛泽东的思想》、魏斐德的《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莫里斯·迈斯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约翰·布莱恩·斯塔尔的《毛泽东的政治哲学》和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另外三本是首次译出,分别为本杰明·I·史华慈的《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布兰特利·沃马克的《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和杨炳章的《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笔者以为,目前的翻译工作还不够,不少重要作品仍须译出。一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成果可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以相信,国内学者和国内读者对国外成果的批判性借鉴能力是在不断提高的。

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的成果有两类:一类是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一类是期刊发表的单篇学术论文。在单篇论文的翻译问题上,主要是各类期刊在做这项工作。此一方面,萧延中等也做了比较重要的工作。由萧延中主持编译、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外国学者评毛泽东》,主体是单篇学术论文,也收入了一部分已经译出的国外毛泽东研究专著中的个别章节。四卷本分别是:《在历史的天平上》(第1卷),《从奠基者到“红太阳”》(第2卷),《思想的永生》(第3卷),《“传说”的传说》(第4卷)。我们知道,在译介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大部头著作的翻译,而且要同样重视单篇论文的翻译,这两项工作是同等重要的。相比较而言,单篇论文往往能反映研究的最新进展,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十分便于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学术对接。但是,在网络数据库的共享功能得以发挥前,由于国内社科界订阅外文期刊的经费有限、国内大多数学者尚不能在学术研究中直接使用外文等因素,国内方面能够利用外语期刊单篇学术论文的渠道十分狭窄、能力相当有限。而萧延中编的这个非常有用的四卷本就是在这样一种条件下艰难完成的。笔者认为,当前阶段,加强对国外成果的了解,除了要不断提高外语能力外,单篇论文的翻译工作也应当继续推进下去。

2.文献分类

(1)政治传记类。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的政治传记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政治传记尽管也使用编年的顺序,但重在体现政治立场、政治观点,重在体现思想变迁和逻辑结构。已经译成中文的政治传记主要包括以下几部蓝本型作品:首先是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目前已有好几个版本,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自述》亦是斯诺采访本,这是毛泽东所有传记中最为重要的蓝本。此外,中国学者李锐的《早年毛泽东》是国内外公认可靠传记蓝本。其次是红旗出版社出版的施拉姆的《毛泽东》,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迪克·威尔逊的《毛泽东》和陈志让的《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施拉姆在其《毛泽东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对威尔逊和特里尔的两部传记作品做了非常好的比较,分析对照了两部作品对毛泽东不同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在关注程度上的不同,对其核心观点的认同程度的不同。此外,勒内·戈德曼则在其《毛泽东、毛主义和毛学》一文中除对以上提到的斯诺、施拉姆和陈志让的传记做了总体性介绍外,还分别介绍了乔治·帕洛克兹哈尔瓦思的《毛泽东:蓝蚁国王》和罗伯特·佩恩的《毛泽东》等作品。

(2)专题研究类。除了十卷本的《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选辑》和石仲泉、萧延中主编的八卷本外,再罗列以下作品: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诺曼·莱文:《辩证法内部对话》,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R.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R.麦克夸法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5—1965)、(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这种罗列是非常不完整的,仅供一般读者参考,对那些需要展开深入研究的学者则是不够的。

(3)毛泽东著作的海外版本。首先要介绍的是日本20卷本《毛泽东集》及其补卷。这是一个中文简体字版本。为这套《毛泽东集》的问世,日本毛泽东文献资料研究会特别聘请了几位国际知名学者写了评价。斯图尔特·施拉姆认为,《毛泽东集》是每一个对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一系列中国历史和政治事件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必不可少的参考工具。布朗大学教授迈克尔·卡沃认为,这套选集是由一些日本专家编纂而成的,它囊括了毛泽东的短文、信件等所有种类的作品,它是迄今为止已经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中收集的资料最广泛的选本。德国鲁尔大学教授海尔默特·马丁指出,最近十来年中有三个重要的出书计划奉献给汇编毛泽东著作的工作,而竹内实领导的和出版的这套选集起了先导作用,没有他们的配合,德国的选集就不可能出版。其次要介绍的是,施拉姆退休后被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返聘,负责编辑整理英文版的毛泽东文稿,据说最开始时是想出一个类似全集性质的本子,目前已经出齐八卷。这是一个英译本,专门为英语世界的学者从事研究用。这个英文本应当会大量收入建国后部分未公开文献。

3.扩展性读物

扩展性读物比较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海外汉学作品;一类是中国学领域的毛泽东研究专家的其他专著与论文;另一类是西方左派、“新左派”的著作与论文。这个范围较大,过去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也介入一些。现在我们也应看到关于“毛主义”的研究已经渗透到左派社会批判和文化批评领域,为我们在更高层次上解读毛泽东提供了可能。我们引介国外毛泽东研究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撰史,不在于一般性地窥看异域视角下的别样理解,而在于给出毛泽东可靠的思想肖像。因此,这也决定了我们的参考文献还要扩展到当代西方诸种学术思潮,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与政治思潮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此处对于纯粹毛泽东研究领域的作品仅只是提供一个最基本的书目而不是详细的罗列。笔者以为,如果说还需要进一步延伸的话,也可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的东西方文化传播“事件”,比如佛教东传及中国化的问题,中国哲学对18世纪法国哲学思想的影响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汉文化影响下中国化的性质问题等等,这些领域的国外作品也都可以作为深化毛泽东研究的背景读物。

4.综述性研究成果

(1)国内学者在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已经正式出版的综述性作品有:赵永茂、李峰华、卢洁主编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在国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陈葆华的《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毕剑横的《国外毛泽东研究述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李君如的《毛泽东在海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叶卫平的《西方“毛泽东学”研究》,张晓峰、杜义朝主编的《国外毛泽东研究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等著作。这些作品评述和研究了国外毛泽东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初步总结了国外毛泽东研究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梳理了其基本历史进程和逻辑脉络,分析其创新与可供借鉴之处,批评了其不足之处。以上作品虽各有风格,在局部论点上各有独到分析,不乏有洞察力的观点,但总体看来,以陈葆华和叶卫平的两部作品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强。尤其是叶卫平的作品,前文已经提到,在概括上有高度,在若干重要判断和结论上“高屋建瓴”,具较强的学术规范性。直到今天,其作品中许多评述与判断仍然比较到位,比较具有说服力。这与作者本人较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密不可分。本书写作过程中,许多重要观点是在叶卫平的作品的基础上尝试有所突破,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此外,张静如主编的《毛泽东研究全书》第6卷(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侯且岸的《毛泽东研究史论》(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杨凤城的《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也都涉及对国外毛泽东研究进行介绍和评析的内容。

(2)国内学者在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介绍。中国国家图书馆博士学位论文文库有三篇论文是以国外毛泽东研究为主题的,作者分别是杨世文、曹景文和张晓峰,其指导教师分别为张静如教授、彭明教授和朱政惠教授。通过在北京图书馆进行网络检索,我们在这里根据其论文摘要加以介绍。这些博士学位论文虽然不及上述综述性作品完整、系统,但其研究也都有一定的特色。在这里,笔者选取杨世文和曹景文的观点加以介绍。

第一,杨世文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西方毛泽东研究评析》中指出,所谓西方毛泽东研究主要指欧美国家对毛泽东的研究,包括对毛泽东生平、思想和著作等方面研究;西方毛泽东研究至今仍包含在中国学里但已经呈现出逐渐分离的趋势。作者在论文正文中对国外毛泽东研究加以点评,认为其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生平研究方面,注意充分占有资料,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肯于独立思考。②在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方面,着重于毛泽东的方法论研究和党群关系研究。③在毛泽东著作研究方面,注重毛泽东著作版本考证。④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比较研究方法和心理分析方法。作者着重分析了可比性与不可比性,比较标准的随意性,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通过分析,指出比较研究方法本身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国外学者的错误在于把这种方法绝对化了。此外,国外学者在运用心理分析方法时,常常牵强附会,主观推断,或者随意想象,促使我们在运用心理分析方法时谨防陷入唯心主义。作者在论文的最后提出了毛泽东研究将成为中外学者长久课题的基本估计,强调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分析评价国外毛泽东研究时,要注意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防止陷入形而上学。作者的以上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总体看来,论文对于国外研究的积极性、合理性肯定不够,对国外学者的有些要求过于苛刻。

第二,曹景文的博士学位论文《海外毛泽东研究之探讨——以施拉姆为例》通过对施拉姆的毛泽东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尝试探索海外毛泽东研究的发展线索和演变规律,总结有启迪意义的学术观点和方法。作者指出,60年代,也就是在海外毛泽东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施拉姆开始对毛泽东生平、著作及其思想展开研究。他于1963年出版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初步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析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改造、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关系等问题的重要论述,成为海外毛泽东研究初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海外毛泽东研究进入高潮阶段后,以佩弗、沃尔德等人为代表的“新左派”批评施拉姆等自由派学者“割裂”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的联系。施拉姆根据新材料修正了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进行了反批评。此外,还于l966年出版了毛泽东的政治传记——《毛泽东》,对毛泽东作了颇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的又一著名代表作。施拉姆这一时期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集——《未经修饰的毛泽东:谈话和书信集(1956—1971)》,虽其来源还有可争议之处,但为这一时期海外毛泽东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资源,是海外毛泽东研究中史料学的重要突破。

“文革”结束后,海外毛泽东研究进入反思阶段。学者们开始反思、修正以前的毛泽东研究,不断提出新鲜观点。施拉姆出版《对毛泽东的初步重新评价》一书,对毛泽东一生的思想和活动作了全面评价,发表了《毛泽东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对毛泽东逝世后国外学者的毛泽东研究进行了总的评价。此外,他还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深入了对毛泽东理论的源流探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施拉姆出版了《毛泽东的思想》一书。该书认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最大贡献,也是施拉姆本人最感满意的著作。施拉姆还发表了《毛泽东百年:一个统治者的遗产》的文章,评价毛泽东对20世纪的重大影响和历史局限。施拉姆在毛泽东去世10多年后撰写的文章,和后毛时代毛泽东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是这时期毛泽东研究的基本走向。

从论文选题角度上看,曹景文的论文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其特色在于,他的论文属于综述性研究基础上的一种个案式研究。作者通过对施拉姆的毛泽东研究加以探讨,初步厘清了海外毛泽东研究的发展线索,概括并总结了海外毛泽东研究发展的大体走向与规律。他选择了施拉姆作为研究对象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因为施拉姆不仅几乎见证了国外毛泽东研究的全部历程,而且在学术界划分的几个毛泽东研究重要阶段中几乎都能听到他的声音,称得上是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的“常青树”。如果说费正清、史华慈等人在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完成了“华丽的出场”,那么到了施拉姆这里,则可以说是“奏出了最强音”。从国内学者对国外毛泽东学的研究来看,目前最缺少的正是这种人头式的、专题式的研究。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ozedong/20221194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