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世界市场中的中国金银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阅读:159 评论:0

二、世界市场中的中国金银

王茂荫的主张,涉及货币制度的复杂问题。而马克思提到王茂荫,也是在研究货币问题的过程中,将其作为一个例证而加以研究和说明的。

马克思在研究世界市场过程中,大量涉及货币问题,因为世界市场不仅是商品的流通,也是货币的流通。世界市场体系的运行是与世界货币的流通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市场进入世界市场体系,作为国家内部的货币流通也就与世界范围的货币流通过程发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世界货币在中国市场的进出运动,反映着中国市场进入世界市场体系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着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双向互动及其运行轨迹。

在《资本论》及其他有关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货币问题时,也注意到了中国的货币流通问题;在阐述他们关于世界货币的思想时,中国货币经常作为例证流于他们的笔端;在研究近代中国问题特别是世界市场体系中的中国问题时,货币流通是他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世界货币在中国市场的运动状况的考察和描述,马克思恩格斯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市场的运动规律,更加尖锐地揭露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行径。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有5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历史上有多种物品起过货币的作用。由于黄金和白银的天然特性(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便于贮藏,携带方便等)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于是一般等价物就最后固定在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上,使其成了货币。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金或银的条块形状出现的。由于金属条块的成色和重量各不相同,每次买卖都要验成色,称重量,很不方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金属条块就为具有一定成色、重量和形状的铸币所代替。铸币的产生使货币能够更好地发挥它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由于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只是转瞬即逝的媒介物,因而并不一定需要有现实的货币。于是,国家又开始以强制力量和信用发行纸币。纸币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那么,每单位纸币代表的金量就减少了,商品价格就要相应地上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5000年之久。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商朝以贝作为货币。所以,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商朝开始出现铜币,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货币杂乱。秦统一中国后,于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颁布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秦汉以后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

北宋时,货币流通额增加,原先的铜币、铁币都有缺陷,于是在四川首先出现纸币“交子”,这是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当时四川是一个很富庶的地方,属于中国的南丝绸之路,但它当时主要用的是铁钱。那里的家庭主妇上街买菜都要拎着很多铁钱,铁钱价值很低,又不方便。一些富商便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纸币来承担贵金属的信用。实行后非常成功。

明朝初年,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很快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圆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圆开始在中国流行。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制度。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钱、银并行。清初以银锭为主币,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圆转化。同时发行纸币,有官钞和私钞之分。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圆票(可兑换铜圆)、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圆票(可兑换银圆)4种。

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种物品充当过货币,最后一般都转到贵金属金和银身上。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但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太一样。在中国古代,黄金作为货币其实只是在一定时期流行,并不普遍。春秋战国时期,黄金与早期的铜铸币并行使用。西汉是中国货币史上使用黄金最多的朝代。从东汉开始,黄金逐步退出市场流通,而民间储存黄金变得越来越普遍。唐宋时期,黄金的货币作用上升。宋朝常以金银铸钱,特别是银质货币后来居上。元朝以后,黄金就不再作为货币流通。

到明朝,大量发行“宝钞”,致使铜制币迅速贬值,百姓自发使用白银。15世纪30年代,明朝政府承认白银的价值标准作用,允许百姓用白银纳税。自此以后,白银成为明朝和清朝的价值标准,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中国也开始成为世界上对白银需求最大和吸纳全球白银资源最多的国家。

在世界上,最早用白银的是西方。西方是从白银到金银复本位,逐渐向金本位转化,再转化成一个银行系统,直到现在的纸币系统。但在中国,先是用铜钱,白银不是货币,到宋代,逐渐出现了纸币,纸币失败之后转向白银。但此后并没有过渡到金本位,最后是从白银直接跳到纸币。

在研究货币的起源及其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马克思指出:“每当从交换价值的观点来表示任何一种财富时,就会在脑中、在纸上或在谈话中发生商品向计算货币的转化。为了这种转化,必须有金的物质,但只是想象中的。”

随后,他便举中国为例:“西伯利亚和中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事实上虽然纯粹是物物交换,但是以银为价格尺度。”因此,“货币作为计算货币可以完全只在观念上存在”。

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纸币。纸币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它依靠国家的强制,在一国范围内代表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我国在宋、金时期曾发行过交子、会子和交钞,元、明、清三代发行过宝钞。马克思说:“中国,早就有了强制通用的纸币。”事实上,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如前所述,早在11世纪,纸币就在中国宋朝出现了。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货币流通超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相应产生。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基础上,世界货币执行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一般购买手段的职能和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体现物,在国家之间转移。其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收支。

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和银,而且必须脱去铸币的地域性外衣,以金块、银块的形状出现。原来在各国国内发挥作用的铸币以及纸币等在世界市场上都失去作用。

在国内流通中,一般只能由一种货币商品充当价值尺度。在国际上,由于有的国家用金作为价值尺度,有的国家用银作为价值尺度,所以在世界市场上金和银可以同时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这就是复本位制。在民族国家里,大都经历了复本位制向单本位制的转变过程。19世纪的欧洲,正处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世界货币流通时,也对金银关系进行研究,同时也就涉及了中国的有关情况。

马克思说:“在古代亚细亚,金银价值的比价是6:1或8:1,在19世纪初期,后一比例还存在于中国和日本。”

这种复本位制存在着内在的矛盾。由于生产金银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金银的比价会经常发生变动,进而与法定的金银价值比例发生冲突。市场实际比值偏高的成为良币,偏低的则成为劣币。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市场上会良币敛迹,劣币充斥。于是,两种金属的价值比例再由法律加以调整。如此不断的转换,将会使金银作为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情况发生变化。

马克思举了这方面的例子:“现代,由于印度和中国需要银,同银相比,金的价值暂时略微低落,结果在法国大规模地发生了上述现象:银被输出,被金逐出于流通之外。”

在中国市场上,发生的则是另一种情况:“在印度和中国,商业中实际上流通的只有白银,而白银的价值十年来从黄金价值的1/15.5降到了1/17.5~1/18。”金银比价不变动经常会使市场交易发生动荡和混乱。如中国白银比价的降低,“自然就使得由于向远东过量输出所引起的棉织品销售危机更加尖锐了”。

马克思指出,在国际间的商品流通中,金和银不是表现为流通手段,而是表现为以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形式起作用的一般交换手段。在世界市场上,与国内市场相反,“当物质变换只是单方面的,因而买和卖彼此分离的时候,金和银才起购买手段的作用。例如,在恰克图的边境贸易,事实上或条约上都是物物交换,银在其中不过是价值尺度。1857—1858年的战争迫使中国人只卖不买。于是银就突然成了购买手段”。

“一方面在欧美之间,另一方面在亚洲之间,银一直充当购买手段,而在亚洲,它就沉淀为贮藏货币。”

由于国际贸易的清偿,往往是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两国交换的差额,所以,“不同各国流通领域之间的商品交换越发展,世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以平衡国际差额的职能也就越发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ozedong/20221191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