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请马克思恩格斯看看长城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阅读:108 评论:0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来会看到什么?

一、请马克思恩格斯看看长城

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来,我们应该请他们看看什么地方呢?

可看的、应看的地方和景点太多了。但无论如何,都应该首先请他们看看万里长城。凡是来中国的外国游客,绝大多数都会把长城排在游览日程的重要位置上。

马克思恩格斯的笔下,曾经几次提到过中国的万里长城。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说过:“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显然,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是把万里长城作为封闭保守的象征来看待的,甚至是“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表现和代表。字里行间,对万里长城和中华民族是褒还是贬?显然,多少是贬义的。

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马克思又写道:“英国的仁慈强迫中国进行正式的鸦片贸易,用大炮轰开了万里长城,以武力打开了天朝同尘世往来的大门”。

从行文的内容看,虽然批判了英国的强蛮行为,但马克思在这里还是把“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而且,还是有点贬义。

在《国际述评一》中,马克思恩格斯再次写道:“当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在亚洲逃难,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仍然把“万里长城”与中国等同,以万里长城来指代中国。但是,他们紧跟着称这座长城是“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显然就具有明显的贬义了。在他们眼里,当时的清王朝已成了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万里长城也就被连累了。

当时的清王朝也许在某种意义上可算是“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但万里长城能不能算是这种堡垒的政治上的大门呢?就值得商榷了。所以,我们即使不为万里长城“鸣冤叫屈”,也得为这座古代建筑讲几句公道话。

我们首先要向马克思恩格斯详细地介绍一下长城。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当然,它又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对这一防御工程体系层层指挥、节节控制,用以防御外部力量的入侵。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的主体部分。根据地形特点和防御功能,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一些最为陡峻、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

城墙的结构,以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的长城为例,一般平均高7—8米,底部厚6—7米,墙顶宽4—5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1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上部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礌石孔,用以观察敌情和射击、滚放礌石。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

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做了重大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供巡逻士兵住宿和储存武器粮秣。在山海关至居庸关的长城线上共修筑墩台1000多座,使长城的防御功能得到极大的加强。

现代的军事情报,包括敌情,都可以通过无线电传输报告了。现在的手机、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更是发达。但在古代,却没有这些先进技术。因此,长城,便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建筑——烽燧,作为简单而有效的报警系统。遇有敌情,白天就放烟,叫“烽”;夜间就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信息。为了报告来犯敌兵的多少,还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可迅速传达至千里之外。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

长城长,长城的历史也长。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它自西周时期开始,连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工程浩大,长度大大增加,许多短长城开始连接起来,故始有万里长城之称。因修筑长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严苛的方式逼迫民众从事修筑长城的工程,故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10多个朝代修过长城。一般认为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清康熙时期,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改修“柳条边”,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

长城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和中部今15个省区市地域内。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最多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现在所说的长城一般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就是明长城的长度。

2009年4月18日,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经过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

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

长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国向联合国大会赠送的礼品,就是一块织有万里长城的大型挂毯。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万里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的价值和伟大意义,我把它系统归结为8个方面。

第一,长城,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建设的,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长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信、隐蔽等多种功能,体现了被动防御和积极防御相结合的思想。

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撤退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

显而易见,修建长城的目的,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防卫。长城,熔铸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对于和平的期盼和渴望。

第二,长城,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创造能力。

历史上,没有一项建筑工程能够持续长达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始终如一维护国家主权的信念,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建筑的长远性、牢固性和统一性。

长城的设计精巧、实用,符合军事防御的要求,也具有生活和坚守的能力。特别是把各种设施连成一体,形成完整的、能够应对各种情况的工程体系,体现了现代系统论思想。

长城穿越无数的崇山峻岭、河流溪谷、黄土高原、沙漠戈壁。其难度难以想象。修筑长城的工程浩大,秦汉之时,累计投入的兵民有近千万之众。明朝第一次修筑的长城,如果将修筑长城的砖石、土方用来修筑一道宽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赤道1周有余。如果用来修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大道,那就可以环绕地球赤道3至4周。

第三,长城,还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创造了军民融合的思想和方法。

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揭开了屯田戍边、开发边区的序幕。

汉代提出移民实边的办法,组织移民和戍守长城的军人一起,开垦荒地进行农耕,不但加速了边区的经济开发,而且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军费开支,还大大减少了长途运输之苦。

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和文化系统的民族开展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重要城镇。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与畜牧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

第四,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

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

长城并不是简单地阻隔长城两边的民族交流,而是促成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在长城周边及内地的广泛融合。

公元前51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会合。

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长城沿线一带,设置6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明朝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

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

第五,长城,并没有阻隔文化交流,而是促进了文化交流。

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纽带的南北文化交流持续不断。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

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迩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遗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诸如敦煌、云冈石窟、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雕塑;元代居庸关云台、金代的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与出土的文物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辉煌。

长城,作为一种纽带和传输线路,将华夏文化远播到四方各地。

第六,长城,还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长城文化。

许多文人墨客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美术、音乐等文艺作品。

其中唐代的“边塞诗”尤为典型。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名句,千载传诵,脍炙人口。

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都有许多人有感于长城及逶迤其上的壮美河山,挥毫创作了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大大丰富了长城文化的宝库。

现今,以长城为主题或背景的艺术作品,在中国处处可见。我曾与一位长城女摄影家进行过交流。她是南方人,却到北方来,历经艰辛,用大量精美的摄影作品展示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内在情怀。

研究长城已经成为一门科学或学科。研究和热爱长城的专家学者成立了专门的长城学会。河北地质大学还成立了专门的长城研究院。

第七,长城,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起着充满感性和感情的独特作用。

长城实际上是丝绸之路的基础和护卫者。自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之后,便以长城要塞为根据地和基本路线,开辟和维护着东起汉朝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到大秦(今地中海东岸一带)全长2万余里的交通干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几千年来,中外友好使团频繁往来于这条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许多外国人知道中国是从长城开始的,长城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人民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

第八,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标志和强大精神力量。

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长城在军事上的实用功能逐渐减退,但文化精神的作用却不断增强。

对于中国人来说,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符号,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是任何外敌不可侵犯的心理防线。

1933年,长城抗战震惊中外,“誓与长城共存亡”成为抗日将士们的共同誓言。《义勇军进行曲》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成为激励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抗日的战斗号角。

1949年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只要乐曲响起,人们立即能涌起心灵的波涛,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来,我们一定要请他们看看中国的长城。

我们要用事实告诉他们,告诉世界人民:长城,不是闭关自守的象征,更不是“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而是世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要用事实告诉他们,告诉世界人民:长城,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凝聚了中国各民族的灿烂文化,已经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的鲜明标志。

我们要用事实告诉他们,告诉世界人民:长城,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也在展示着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最后,我们要用事实告诉他们,告诉世界人民: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地球和平的象征。全人类都将从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获得教益和智慧。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ozedong/20221189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