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气壮山河的镇江保卫战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阅读:158 评论:0

三、气壮山河的镇江保卫战

中国人民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燃起的仇英火种”,后来虽曾暂时趋于平息,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又爆发成了“愤怒烈火”。反侵略的斗争愈演愈烈,规模更大,范围也更加广泛。“至少在迄今斗争所及的南方各省,民众积极地而且是狂热地参加反对外国人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充分的肯定。

1842年7月下旬,英军进攻镇江,副都统海龄率领爱国官兵不畏强敌,奋起抵抗,以寡敌众,宁死不屈。镇江人民也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

镇江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是运河的咽喉,南京的屏障。镇江城雄峙长江南岸,西北有金山,东北有北固山、焦山、象山。

1842年6月,吴淞、宝山、上海相继失陷后,英军以攻占镇江、控制南北交通命脉为目的,溯长江西上。由于清廷决计求降,沿江防务瘫痪,英军顺利地于7月20日全部到达镇江城下。

英军有海陆军两万余人,其中包括海军陆战队9000人,拥有大小船舰76艘,上载海陆军士兵1.2万多人,炮725门。具有高度的作战效能,而且大部分士兵有毛瑟枪装备,又配备炮队。倚仗这些优势,英军开始登岸攻城。

海龄只有旗兵2400人,其中当地旗兵1200人,青州绿营兵400人,武器仍是古老的刀、矛和抬枪。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但海龄不畏强敌,领导守军英勇抵抗。

面对强敌,镇江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抵御外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老百姓组织乡勇,配合驻军保卫家乡。全城官绅、百姓捐银、捐铁、捐铜,兴修城池,铸造大炮,制作火筏,以备作战。妻送夫、母教子参加保卫战。有一朱耿氏,不仅鼓励丈夫参战,还教育三个儿子:“吾已恨为女子不能执干戈,卫社稷,顾复死贼手而为国辱耶?今幸三子成立,均可为国杀贼,请速与俱,以为念。若迟出,是速我死也……”

英军在进犯镇江途中,每前进一步,均遭到了殊死抵抗。

在圌山,遭炮台官兵的阻击,迫使英军延缓进犯的速度。

当时,城外各地由参赞大臣齐慎、湖北提督刘元孝带兵驻防。为了扭转围困局面,海龄曾一度派兵出城战斗。但在出击失利后,便闭门自守。

7月21日,英军开始攻城,英军用炮火轰击北门、西门,重点进攻镇江西门。海龄亲自带领旗兵堵击,用猛烈炮火攻击攻城的英军,战斗非常激烈。城破后,镇江守军没有退却,在城楼上利用城垛为掩护,步步为营,与登上城楼的敌人展开肉搏,有的抱着英军一同跳下城楼。

城内多处进行了激烈的巷战。1500名官兵用土炮、鸟枪、大刀、长矛与拥有精良武器的7000名英军血战街巷。

四城门均被英军攻破后,海龄妻子为激励丈夫与敌血战到底以及表示与城共存亡的决心,竟带着孙子一起跃入烈焰之中自尽。悲痛欲绝的海龄顾不得埋葬亲人,挥泪召集残部,要求全体将士“宁可战死沙场,也不在侵略者面前苟活”!率部与英军殊死一战。

在最后的关头,他下令部下将公文纸和木柴一起堆在他的周围,又亲手点火自焚,壮烈殉国。

在镇江城保卫战中,英军被打死的,据英官方公布是185人,实际数字要超过多倍。英军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镇江遭受的损失比以往任何战役都要惨重。有英方军官记载说:中国人“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接战而攻陷的”。

道光皇帝听说镇江的战况后,也感叹道:“朕之满洲官兵,深堪悯恻。”

镇江保卫战是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次战斗。英军投入兵力比以往历次都多,但所遭损失比以往历次惨重。镇江军民英勇抗英震动了当时的欧洲。

至今,在镇江焦山东侧的山脚下,仍有8个用石灰土夯成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我曾专门去考察过,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它那土黄色的建筑,依然坚固地挺立在焦山的江边。

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防务,决定筹建焦山炮台,与圌山、象山、江都都天庙等处炮台成掎角之势。

由于焦山扼守着长江的咽喉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焦山炮台长约80米,宽55米左右,呈扇形,有暗堡式炮位8个,块石基础,黄泥石灰质地,占地3000平方米。炮台西侧有弹药库一座,外为黄泥石灰材料,内层为水泥砂石材料。

1842年,英舰侵入长江时,遭到圌山和焦山炮台守军的英勇抵抗和沉重打击。

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国近代反帝斗争的重要遗址,也是镇江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见证。

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赞扬了镇江军民的英勇顽强精神,他用很大的篇幅相当具体地描述了镇江保卫战的过程。

他写道:海潮可涨到约在去南京中途的镇江,实际上,对沿江上驶的船只来说,在未到镇江以前所看到的只是一种江口或海湾,到这里才开始现出河流的轮廓。英国舰队在到达这个地点以前,遇到了一些严重的障碍。从舟山停泊处开始的这段80英里的航程,费了它15天工夫。在崇明岛附近,有几艘较大的船只搁浅了,不过涨潮后就驶开了。

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

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他们在应战以前好像就已料到战斗的结局,他们将自己的妻子儿女绞死或者淹死;后来从井中曾打捞出许多尸体。司令官看到大势已去,就焚烧了自己的房屋,本人也投火自尽。

在这次战斗中,英军损失了185人,他们为了对此进行报复,在劫城的时候大肆屠杀。英军作战时自始至终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完全相符的。

恩格斯认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除镇江保卫战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注意到了天津大沽口的战斗。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但直隶总督谭廷襄等没有斗志,弃守逃亡,加以炮台设施陈陋,孤立无援,大沽失陷。

1859年6月25日,英军企图强行进入白河。僧格林沁率领爱国将士在大沽炮台击退英国舰队。此前1858年英、法舰队撤走后,清政府即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大沽一带防务。

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从拦江沙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英勇抵抗,发炮反击,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

由于清军火力充分,战术得当,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贺布。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的一次胜利。

马克思在《新的对华战争》中具体介绍了这场战斗:

“约有2万蒙古军队做后盾的大沽炮台除去伪装,向英国船只进行毁灭性的轰击。陆战水战同时并进,打得侵略者狼狈不堪。”

远征队只得退却,英法军队损失三艘战舰,死伤近500人,“甚至海军司令贺布将军也是带伤逃命”。

马克思认为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也是完全有理的。中国人这样做,并不是违背条约,而是挫败入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ozedong/20221189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