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卷进了湍急的漩流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阅读:140 评论:0

二、卷进了湍急的漩流

中国进入世界市场,本身就是这一市场发展的结果。

19世纪中叶,欧美先进国家的工业革命相继或接近完成,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商品生产越来越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迫切需要寻找更大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既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资本家寻求超额利润的需要。

于是,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资源丰裕的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了西方列强追逐的最大的目标市场之一。

但是,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受到了清王朝闭关自守政策的顽强抵抗。

一般认为,中国长期以来曾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闭关锁国,是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是指严格限制(但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的国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但如果更加严谨地分析,应注意闭关与锁国是两个意思,中国在不同时期,闭关和锁国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并不是一直都实行完全的闭关锁国政策。有些政策是维护国家主权,是合理的;有些政策是妄自尊大,排斥外部世界,是不合理的,应该做具体分析。

从历史过程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和变化比较复杂。

宋朝自宋太宗赵光义时便开始了全面海禁,甚至连陆上与外国的贸易也全面禁止。对违规者的惩罚十分严酷。

元末明初,日本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元朝开始的海禁政策。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

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成为对外交流的一大壮举,同时放开朝贡贸易,但是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郑和下西洋之后,重新实施海禁。

明隆庆年间,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清顺治初年,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沿袭明朝成规,不许进入广州,只准在澳门交易。随后,由于担忧东南沿海郑成功的抗清力量,清廷对出海之禁更加严格。

顺治至康熙初年,欧洲国家,首先是荷兰,接着是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相继与清朝建立贡市贸易关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7月,康熙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

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实施禁止天主教的政策,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实行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由上可见,不同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表现都有所不同。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表现在:限制通商口岸;实行垄断对外贸易的洋行制度;限制外国人的居住和行动;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其中对外国人的限制有:外国人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居住,不得私雇中国人当差,外国妇女不得进广州城等。

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进而阻碍了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和进步,从而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也加剧了封建吏治的腐败和人民的积贫积弱,同时加剧了中国与外国的矛盾,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在世界的另一端,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商品出口地,而中国市场广大,经济落后,还没有出现现代工业,能够成为英国商品的倾销地。于是,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

对此,马克思描述道:“中国过去几乎不输入英国棉织品,英国毛织品的输入也微不足道,但从1833年对华贸易垄断权由东印度公司手中转到私人商业手中之后,这两种商品的输入便迅速地增加了。从1840年其他国家特别是我国(指美国——编者注)也开始参加和中国的通商之后,这两项输入增加得更多了。”

马克思在这里提到了东印度公司。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由于东印度公司在近代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发挥过很坏的作用,所以,要先介绍一下。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是英国在印度推行殖民政策的工具。19世纪中叶,英国最后完成对印度的占领,就是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进行的。这个公司一开始就拥有同印度和中国进行贸易的垄断权,还得到了对它在印度所侵占的领土的管理权、民政机关的人事任免权和收税权。它的贸易和行政特权由英国议会定期续发的公司特许状规定。到1833年,东印度公司不再拥有包括同中国贸易的垄断权在内的贸易特权。1858年,公司被最后撤销,管理印度的权力直接转归英国。

英国商品对中国的输入产生了什么影响呢?马克思说道:“这种外国工业品的输入,对本国工业也发生了类似过去对小亚细亚、波斯和印度所发生的影响。中国的纺织业者在外国的这种竞争之下受到很大的损害,结果社会生活也受到了相应程度的破坏。”

但是,中英贸易的发展并不如英国想象的那么顺利。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则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让更多的英国商品进入中国。然而,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商品比较有限,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不受青睐。乾隆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有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

此外,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所以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做贸易之用,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20%的高税率,这也使英国大为不满。

所以,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国的贸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地位。

马克思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他说:“在1830年以前,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上经常是出超。白银不断地从印度、英国和美国向中国输出。”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逆差局面,英国采取外交途径强力交涉,没有能达到目的,于是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毁灭人种”的方法,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贪婪欲望。

于是,“从1833年,特别是1840年以来,由中国向印度输出的白银,几乎使天朝帝国的银源有枯竭的危险。因此皇帝下诏严禁鸦片贸易,结果引起了比他的诏书更有力的反抗。”

这就是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在中英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英国最终用大炮强迫中国把当时小开的门户完全打开,使中国成为对英国等西方国家商品完全开放的市场。

“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从此,“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中国开始建立起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在世界市场的这种发展进程中,中国终于完全卷入了历史的漩流。

中国大门的打开,中国市场的开辟,如同移民于加利福尼亚和澳洲一样,使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得以建立。马克思在1858年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真正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确立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殖民地化,随着中国和日本的门户开放,这个过程看来已完成了。”

伴随着这一过程,中国市场与世界经济实行连接,开始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体系当中。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中国,正是被卷进近代这股漩流的一个典型案例。这股漩流是自然的,也是人造的;是必然的,也是野蛮的;是难以逃脱的劫数,也是错综交织的悲喜剧。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ozedong/20221188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