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内需不足”当年早就有了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阅读:116 评论:0

第四节

中国市场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内需不足”当年早就有了

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几十年内,中国与以苏联为首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生产力发展缓慢,因此,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短缺”,即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因而,只能通过发票证等办法,保障人民生活的起码需求。

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倡导和推动改革开放,广大人民投身改革开放的热潮,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内需不足的问题,即产能逐步超过了人民现实的需求。所以,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扩大内需,压缩产能。

虽然内需不足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但从更长的历史过程来看,由经济短缺转向扩大内需,非常清楚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对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很有意思的是,这种“内需不足”,其实在16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过。当然,这种“内需不足”与现在的“内需不足”,原因和表现都不一样,不可同日而语。但看看当年的“内需不足”,对我们还是很有启发的。

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笔下,具体描写了这种“内需不足”的状况。

中国的大门打开以后,西方国家,包括工厂主和商人们,对中国市场曾经抱有很大的希望。1852年3月,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契尔在一份报告书中甚至描述道,“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璞鼎查告诉他们,说是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兰开夏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她一省的衣料的。’”

于是,西方工商业家纷纷向中国市场进军。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远远够不上美妙的现实。

英国西菲尔特一家公司运来大批刀叉,准备供中国人当餐具之用,结果在商店里陈列了许多年无人问津。

伦敦一家公司运来大批钢琴,设想每200个中国妇女中总有一个愿意学弹钢琴的,他们可以做一笔好生意,但结果是无人购买。

据统计,从1843年至1855年间,英国每年对华输出的工业品总值,一直在100万—250万英镑之间徘徊。

马克思说:“实际经验砸碎了帕麦斯顿这类政客锁住天朝人心窍的那把大锁。从1854年到1857年,英国工业品对中国的出口平均一年不超过125万英镑,而这是在第一次对华战争以前的年份里常常达到的数目字。”

这说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国虽然成为西方国家销售工业品的一个重要市场,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市场的规模还是有一定限度的。

马克思敏锐地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他指出:“中国市场开放以后,厂主们一心只想尽可能多生产商品,因为如他们所说,他们得供应3亿人的衣着!然而接着来的是1845年和1847年的令人心寒的打击,这时忽然发现,3亿中国人到目前为止,一直还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做衣服穿。生产过剩的英国商品在所有的市场的货栈里堆积如山,找不到销路,而企业主和投机家则成百成千地破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或者说,阻碍英中贸易进一步增长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英国商人不注意中国需求的性质,在卖给中国消费者的商品种类上选择错误和商品数量上计算错误。马克思认为这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对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和购买力缺乏精确的估计,这种现象决不是对华贸易所特有的”。

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外国的竞争引起了英国工业品对中国市场输入的停滞和相对减少。马克思认为这也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以美国为例,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同英国一样,也是出超的,它说明,中国市场在总体上容纳外国贸易的范围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马克思认为,尽管发生了这次革命,1851年至1852年对中国的出口仍是增长的,鸦片贸易也达到了很大的规模。所以,这也不是主要原因。当然,马克思认为,“外国进口所遇到的产生于帝国内部动乱状态的一切障碍,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那么,主要的障碍到底是什么呢?马克思“仔细地考察了中国贸易的历史以后感觉到,一般说来,人们过高地估计了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根本谈不上大宗进口外国货”。

马克思指出:“中国市场所特有的现象是:自从1842年的条约使它开放以来,中国出产的茶叶和丝向英国的出口一直不断增长,而英国工业品输入中国的数额,整个说来却停滞不变。”

所说的中国市场的这一特点,直接指的是中外贸易的顺差、进口额度的停滞,实际上是指中国市场的容量有限,也就是他所说的:中国市场要容纳外国的全部贸易活动是多么有限。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ozedong/20221186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