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毛泽东:在社会活动中增长才干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63 评论:0

在社会活动中增长才干

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时十分关心时事,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并能对政局的发展作出精辟的分析和判断。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动荡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内虽然建立了共和制,但各派政治势力纷争和军阀混战愈演愈烈,人民生活更加痛苦。立志救国救民的毛泽东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发展特别关注,养成了天天读报的习惯。他曾回忆说:“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用了一百六十块钱——里面包括我许多次的报名费!在这笔钱里,想必有三分之一化在报纸上,因为订阅费是每月一元。我常常在报摊买书、买杂志。”他除了订阅报刊和到学校阅报室看湖南、北京、上海等地的报刊外,还常常向别人借阅报刊。如,他曾向徐姓先生借过《甲寅》杂志,徐先生离开后,为了继续读到该杂志的11、12两卷,曾两次致函萧子升,托他以自己的名义“剩暇向徐先生一借”,“如无,则须借之杨先生”。

毛泽东在读报时常常随身带着地图、英汉字典和笔记本这三大宝。他根据报纸内容里提到的地名,查查在地图的什么地方,遇到疑难字查查字典,凡是重要消息、文章、资料,一定都要看完,并做好摘记,写上心得;对于自己的报纸,还把重要的资料剪下来,积攒多了就装订成册。有时在报纸的空白处,写上内容里提到的一些地方的地理名称,并同时注上英文,起到了解时事、熟悉地理和学习英文的一举三得的作用。由于他掌握了大量的时事消息,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就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对时事形势的分析鞭辟入里,并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在和同学们谈论时事时,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充满激情,因此被同学们誉为“时事通”,从而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当时学校的课堂并不平静。1915年1月,日本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独霸中国的“二十一条”,并于5月7日发出最后通牒。5月9日,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毛泽东在《明耻篇》上的题词手迹

这时,与毛泽东过从甚密的同学易永畦因病去世。5月23日学友会为他举行追悼会,毛泽东撰写了挽联和一首长达40行的五言古风,也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留下手迹的最早诗作。它同《明耻篇》封面题词一起,表达了对亡友的深切哀思,同时也抒发了对民族危机的沉重忧虑。挽联写道: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作论,百年会有没,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挽诗写道: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城南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腮。采采余孤影,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声浪中,毛泽东一直在做宣传鼓动工作,不断地写文章作讲演。当听闻在京的黎锦熙也被杨度的筹安会拉了过去后,他立即在1915年11月9日给黎锦熙去信:“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并劝黎离开北京这块“腐臭之地”,“急归无恋”。后来弄清是误传,他才如释重负。当时毛泽东担任校学友会文牍,由他主持把原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梁启超、汤化龙起而响应反袁复辟的有关言论编印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在校内外广为散发。

1916年6月6日,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控制了北京政权。曾参与策划护国战争的梁启超,转而致力于南北和解,以防事久引发革命危机。

毛泽东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但对北洋军阀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很赞成梁启超的主张。6月下旬,他赶回韶山看望病卧在床的母亲,因南方军队在银田寺一带骚扰,被阻隔途中,越发认为政局应该稳定。

7月18日和25日,毛泽东两次写信给萧子升,说:“国局自上月30日约法、国会、内阁三大问题解决后,……渐趋统一。此由于南部诸英之深明大义,和段氏之中枢斡运,黎公之至诚感人。”他把段祺瑞、黎元洪与反袁的“南部诸英”列在一起来称赞;但对湖南驱逐袁世凯任命的都督汤芗铭之后,出现的一些诸如“暴徒乘机报复”等现象忧心忡忡,“湘省之祸,比之辛亥为烈”,“杀机一起,报复未已。法兰西之祸,最为可惧”。此时,毛泽东对国家和政府的看法还处于彷徨期,显露出曾一度信奉过“无血革命”的端倪。

但是,毛泽东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是看得很透彻的。当时,国内报刊传出日本内阁将要改组的消息。日相大隈重信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人希望他下台后日本的对华政策会有所改善。毛泽东却在7月25日给萧子升的信中说:“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而且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1937年7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了。24岁的毛泽东果然言中了。

在广泛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组织指挥的才干也在不断地增长。1915年上学期第一师范的校长是张干。暑假期间学生举行了一次反张干的“学潮”。起因是那个学期快结束时,张干宣布了湖南省议会的一项决定,从本年秋季起,要征收师范学生每人每学期10元钱的学杂费。张干是坚决执行这项决定的,但遭到了家境贫寒和得不到家庭接济的大多数学生的激烈反对,在校内外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毛泽东写了一篇“驱张宣言”,认为他没有当好校长,对上阿谀奉承,对下专横跋扈,办学无方,贻误学生。写完后连夜赶印,广为散发。张干得知后,决定将以毛泽东为首的17名学生全部开除。但由于进步教师的仗义执言,据理力争,张干只好收回成命,改为给他们记大过处分。张干也因此事于当年下半年被免职。

几十年过去了,毛泽东一直惦记着这位校长。1950年,毛泽东在家中宴请当年的同学周世钊时,得知老校长一直在教书,很有感触地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30多岁就当了一师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估计他要向上爬,结果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他还带有几分自责地说:“现在看来,当时赶走他没多大必要。每个学生多交10元学杂费,不能归罪于他。”当周世钊向毛泽东谈到现在张干六口之家的生活窘况时,毛泽东感慨万分地说:“张干应该照顾,应该照顾!”过了一周,他致函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张次(张干别号)、罗元鲲两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现年均七十多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我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张为校长,罗为历史教员。现闻两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酌给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接信后,王首道曾两次代表湖南省政府将1200斤救济米和50万人民币(旧币)送到张干家。后来毛泽东又接张干到北京住了两月。张干感激不尽,逢人便说:毛泽东真是“天高地厚”,“此生此世,不知如何报答!”。

毛泽东经常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毛奇(molkt)是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1917年6月,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20个项目。参加的学生有400多名,34人当选,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半年后毛泽东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显露出的“浑身是胆”,得到了众口一词的称赞。

1917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人物互选》当选名录

1917年11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队王汝贤部,由株洲、湘潭一带向北,往长沙方向溃退。长沙市民十分惊慌。一师位于南郊,靠近粤汉铁路,是溃军必经之地,随时可能遭受劫掠。校方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向学校提议,可以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护校。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因此,一些经过校门口的零散溃兵都不敢轻易闯入。18日,有一支3000多人的北洋溃军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常分散到附近居民家劫掠食物。消息传来,全校师生慌作一团。毛泽东沉着机智地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三个队,拿着木枪,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同时,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联络,由他们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大放鞭炮。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本来就张皇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毛泽东乘机派人去交涉,使他们全部缴枪,长沙由此免去了一场兵灾。

这次军事行动缴了军阀部队的枪,消息很快在长沙传开,当地居民都说,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奇闻、奇迹。全校师生一致赞扬毛泽东“一身都是胆”。这是毛泽东平生搞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他的大胆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基于对情况的充分了解和事先的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同班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回答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归,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

1915年秋,毛泽东开始在一师学友会任文牍,1917年10月学友会改选时,被选为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这是第一次由学生担任这两个职务,此前都是由教员担任。对此,毛泽东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出色的组织才能,为促进同学们全面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老师代理,实际由毛泽东主持学友会工作。学友会开展了许多课余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其中毛泽东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办好工人夜校。

这年的上半年,一师曾办过一期工人夜校,但没有办好,中途停办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工人夜校还办不办?由谁来办?大家看法不一。毛泽东认为这是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应坚持办下去,而且一定要办好。方维夏老师同意他的意见,决定由三、四年级学生来办,由学友会教育研究部具体负责。

10月30日,毛泽东写了一则《夜学招生广告》,用语是一般工人能懂得的大白话,真诚地表达了为失学工人分忧解难的拳拳之心。全文如下:

列位大家来听我说句白话。列位最不便益的是甚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语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起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方才是便益的。虽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劳动,又无人教授,如何能到这样,真是不易得的事。现今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今年上半年学生很多,列位中想有听过来的。这个夜学专为列位工人设的,从礼拜一起至礼拜五止,每夜上课两点钟。教的是写信、算账,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若是要来求学的,就赶快于一礼拜内到师范的号房报名。列位大家想想,我们为甚么要如此做?无非是念列位工人的苦楚,想列位个个写得、算得。列位何不早来报个名,大家来听听讲?有说时势不好,恐怕犯了戒严的命令,此事我们可以担保,上学以后,每人发听讲牌一块,遇有军警查问,说是师范夜学学生就无妨了。若有为难之处,我替你做保,此层只管放心,快快来报名,莫再担搁!

这则广告开始是委托警察贴到街头的,但没收到预期效果,只有9个工人来报名。毛泽东召集同学们分析原因。原来工人觉得上学不要钱,哪里会有这样的好事;不识字的人本来就不会去看街上的广告;让警察去贴广告,人们有一种惧怕心理。找到原因后,毛泽东和同学们又带着600多份《夜学招生广告》,深入到工人群众中间,进行宣传动员。他们分头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边分发边与工人谈心,作细细解释,“大受彼等之欢迎,争相诘问,咸曰‘读夜书去!’”。五天后,就有120多人报名。

第一师范工人夜学的《夜学日志》

1917年11月9日,工人夜校开学了!毛泽东提前到校,热情地接待来上学的工人们。他给工人们讲了话,将夜学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作了详细说明,如他说道:“每次上课,衣服听便,不必求同。”让工人们听了心里热乎乎的。他还兼任“甲班历史”课教员,给工人们讲授历史课,讲授历代之大势及近年关系最巨之事迹,所以粗养其历史的观念及爱国心。他在当天日志中写道:“此次报到,既极踊跃,而次序又甚为整齐。”毛泽东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写进了《夜学日志》,说工人要求入学的心情,“如嗷嗷待哺也”。在此后的日志中他陆陆续续写下了:“管理取严格主义,以坚学生信仰”;“教授两点余钟,学生听之颇能娓娓不倦”;“教室洋油灯四盏,有两盏不明,灯在四角,中间颇暗,应添一盏”;“此次地理讲义不善,字嫌小,又不明白”等等,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贫苦工人群众的浓浓情谊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第一师范工人夜学旧址

毛泽东通过主办工人夜学,启发了工人觉悟,密切了与工人的联系,扩大了社会影响,也初步取得了做下层群众工作的直接经验。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ozedong/20221178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