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毛泽东《领导人民得解放》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阅读:193 评论:0

八 领导人民得解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8年抗战胜利结束。8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先锋,始终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与赫尔利、蒋介石合影

抗战刚刚胜利,毛泽东就不顾个人安危,以“弥天之勇”亲赴重庆谈判。1945年10月8日下午,就在张治中为《双十协定》即将签字而举行盛大宴会的时候,在太行山麓的河南焦作附近,一架国民党运输机迷航,降落在中共控制区。在这架飞机上,人们发现了由蒋介石亲自发给阎锡山的《剿匪手本》,其中提出要痛加“剿灭”的所谓“奸党”和“匪徒”,竟然就是正在应蒋介石邀请而来重庆谈判的共产党和毛泽东。

国民党的内战政策,激起了包括国统区要求和平民主的广大人民的强烈愤慨,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同意于1946年1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签订的五项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冲破国民党独裁和实行民主政治,因此得到了中共的高度重视,全党上下准备认真履行这些协议。

然而,共产党的真诚换来的却是国民党的背信弃义。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和谈协定,全面进攻解放区,悍然挑起内战。中国共产党人只能奋起反抗,用手中的武器为中国人民寻找光明的前途。

为了应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打赢这场人民解放战争,中共一方面发动人民群众为巩固解放区而斗争,并将抗战以来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支持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正当要求,为自卫战争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对国统区人民运动的领导,开辟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推动广泛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对敌作战。

自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大量消灭其有生力量,逐步扭转了战场形势。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外线作战,并迅速站稳了脚跟。10月10日,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这一时期,虽然战争形势紧张,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一方面担负着极其紧张繁重的军事指挥工作,另一方面依然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狠抓党的建设,根据解放战争中党建所面临的不同形势和不同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任务、确定原则、制定政策、督促落实,为党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根据战争的形势的变化、结合土改和接收全国政权的需要,在思想上着重纠偏防“左”,在组织上整党,在制度上健全党委制、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加强纪律性,并及时提出两个“务必”,使党的建设在解放战争期间不仅没有因为战争的影响而削弱,反而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为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和全国政权的顺利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乃至我们今天党的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就在人民解放军迅速完成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变,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在望的时候,中共中央于1948年4月30日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倡议。

《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热烈响应。是年8月起,海内外著名的民主人士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东北和华北解放区。

此时,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中共中央当机立断,把握战机,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连续组织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154万余人,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就在国民党大势已去之际,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55名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声明,表示“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进革命,建设新中国而尽力。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七届二中全会。

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采取的基本政策,指明了新中国从农业国到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刻,指明了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建设的新方向,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统治中国长达22年之久的南京国民政府宣告灭亡。

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才最终翻身得解放,完成建国大业,结束了百年来的黑暗和屈辱。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向伟大复兴新征程!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ozedong/202211103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