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马克思主义新闻《约翰·里德》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83 评论:0

约翰·里德 (1887—1920) 是美国左翼新闻记者,美国社会主义劳工党创始人,他的著作 《震撼世界的十天》 (Ten Days That shock the World) 为中国读者熟知。里德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个富裕家庭。1906年9月里德考入哈佛大学,在那里他开始接触社会主义。他为哈佛学生刊物 《讽刺月刊》 和 《哈佛月报》 撰稿,并参加了由他的同学沃尔特·李普曼 (即后来著名的美国报刊专栏作家) 等组织的社会主义俱乐部。

1910年6月里德从哈佛毕业,随后用打工和写游记所挣的路费去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考察。1911年年初,里德回到美国,开始了他的左翼记者的生涯。经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 (Lincoln Steffens,“扒粪运动” 的领军人物) 介绍,他先后在《纽约环球报》 《纽约杂志》 工作。第二年参与左翼《群众》 杂志的工作。1913年,美国新泽西州帕特森发生了2.5万名丝绸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的罢工,里德在这段时间的新闻采写中,不仅在新闻事件中探明事态经过,而且还同参与这一事件的人们一起生活。

约翰·里德

《震撼世界的十天》 中文版封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里德作为 《大都会》 杂志的记者,先后赴法国、德国、意大利、土耳其、巴尔干、墨西哥、俄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战地采访。1914年他发表了 《暴动的墨西哥》,1916年他发表了 《东欧的战争》。1917年,里德作为随军记者前往俄国,怀着极大的热忱到莫斯科参观访问,经历了十月革命。

1918年年初,里德回国后撰写了反映俄国十月革命的长篇报告文学 《震撼世界的十天》。1919年3月,该书在美国反苏俄的高峰时期出版。这部书被公认为国际报告文学史上反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经典著作。该书分为十二章,标题分别是: 背景、行将到来的暴风雨、前夜、临时政府的崩溃、飞跃的突进、救国会、革命军的前线、反革命、胜利、莫斯科、掌握政权、农民大会。里德用目睹的事实,生动地描写了布尔什维克从1917年11月7日占领冬宫到11月18日召开农民代表大会这关键十天的情形,为公众提供了一幅理想化的人民革命的全景图。里德当时出席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对参加大会的代表发言都做了记录和报道,对当时彼得堡主要报刊的重要文章和宣言做了摘要,对士兵和武装工人的激昂情绪和艰苦的战斗生活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里德还参考了当时各方的资料,其中有同一时期官方出版的政府法令、布尔什维克接管外交部后发现的秘密条约和秘密文件。里德的 《震撼世界的十天》 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震撼世界的十天》 出版一个月内印刷了四次,出版头三个月销量达到9 000多册; 里德在该书序言里说: “在实际斗争里面,我是爱憎分明、绝非中立的。但在叙述那些伟大的历史时,我却力求用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记者的眼光来观察事变,务求把真实的情况记载下来。”

列宁读了该书1919年美国初版之后,于1920年1月20日为该书的美国新版作序。他写道: “我以极大的兴趣全神贯注地读完了约翰·里德的 《震撼世界的十天》 一书,由衷地把这部著作推荐给各国工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发行千百万册,译成各种文字,因为它真实地、异常生动地记述了那些对于理解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事件。这些问题现在正得到广泛的讨论,但是在决定接受或拒绝这些思想以前,必须了解所做的决定的全部意义。约翰·里德的这本书无疑有助于阐明这个问题,而这正是世界工人运动的基本问题。” (38卷60页) 载有列宁序言的新版于1926年出版。

列宁夫人克鲁斯普卡娅为该著的俄国版作序,她写道: “一个外国人,一个美国人,不懂当地人民的语言和生活习惯……怎么能够写出这本书来呢?好像他每一步都会陷入可笑的错误,都会忽略许多本质的东西似的。……诚然,革命的目击者只是很少数的人。约翰·里德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他是一个极为热情的革命者、共产党人,理解这一事件和这一伟大斗争的意义。这种理解使他具有尖锐的眼光,而没有这种眼光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书来的。……对于青年人,对于下一代的人——亦即十月革命对他们来说行将成为历史的那些人说来,这本书将具有特别巨大的意义。里德的这本书,乃是我们时代的史诗。”

里德1918年回国后加入美国社会党,1919年退党,另组美国共产主义劳工党。同年9月,里德被该党选派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秘密赴俄途中他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来到俄国后,里德走访了俄国各地,多次会见列宁,曾与列宁长谈。他为共产国际的出版物撰写了很多关于美国政治状况的文章。在听说美国政府起诉他后,他经芬兰秘密回国应诉而被芬兰当局逮捕,在监狱中度过三个月,后经苏俄营救被迫留居俄国。1920年10月19日因患伤寒病逝,安葬于克里姆林宫墙下。

在后来的美国,里德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大众文化的符号,多部电影以他为原型,例如 《里德: 墨西哥叛乱》 (Reed: Mexico Insurgente)、《烽火赤焰万里情》 (Reds,1981)、《红钟》 (Red Bells,1982),他被美国人称为 “浪漫的革命家”。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21387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