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监督》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68 评论:0

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和宣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正式出现在党的文件中,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原话是: “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 从当时的表述看,舆论监督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主语 “舆论”虽然字面上是指公众的意见,但根据上下文,主要是指 “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因为一般认为,媒体代表舆论; 监督的对象是党务和政务,针对的是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官僚主义、各种不正之风。

1992年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1996年党的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1997年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2007年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2012年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均出现 “舆论监督” 的概念。十八大政治报告指出: “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所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使用了 “舆论监督” 的概念,原文是:“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这是在报告的第十三部分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之下第七点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的最后三句话,是对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任务的概括。而舆论监督属于 “从严治党” 的一部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媒体 (包括网络) 自身职能。舆论监督的对象是党各方面的工作,目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这个意义上,舆论监督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关于 “舆论监督”有了最新的论述角度,不仅提及的监督种类是最全面的 (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共六种),更为重要的是,强调所有的监督形式和种类都要在党的统一指挥下,全面覆盖,权威高效。

1990年以后,这个概念被写入一些法规,如《报纸管理暂行规定》 第七条; 1993年以后,被写入法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十条。2017年5月公布的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第三条写道: “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他把一个经常被误读的新闻工作基本方针 “正面宣传为主” 梳理清楚了。显然,不能把正面宣传理解为 “报喜不报忧”。习近平要求两个 “直面”,而不是回避或拐弯抹角地报道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但要求 “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即媒体对此类新闻的报道要是非分明。这样的报道就是正面报道,强调的是取得正面效果。习近平对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看得很清楚,多次讲过一些领导不适应媒体批评的问题。有些地方和部门遇到敏感复杂事件,习惯于采取 “捂盖子”的做法,有的还通过宣传部门 “灭火”,利用各种公关技巧“忽悠” 和 “摆平” 媒体,这种观念和做法在信息社会无异于掩耳盗铃。各级领导和部门对舆论监督要有承受力,不能怕自己的 “形象” “利益” 受到损害而限制媒体采访报道,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懂得尊重媒体,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充分运用好媒体这一平台。

2016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理论版文章《深刻把握正面引导与舆论监督的辩证统一》 就习近平的论述指出: “舆论监督抓住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党中央明令禁止、明显违法违规、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典型性人和事进行批评性报道,目的是使党和政府掌握实际情况,了解群众诉求,找准问题症结,进一步推动问题解决。正确的舆论监督,激浊的目的是为了扬清,曝光问题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监督丑恶现象是为了防止类似现象再次发生。虽然被批评的现象是阴暗的、丑恶的,但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感到党心与民心同频共振,更加相信党和政府,从而实现 ‘四个有利于’。因此,从目的效果上看,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是有机统一的。”

虽然舆论监督这个概念是中国独有的,但是它所包含的传播媒体的这种职业权利的意识,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期就已经有了。马克思很早就把监督当权者视为媒体的首要职责;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也强调过传媒对党和苏维埃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鉴于中国的媒体政策,舆论监督的主语 “舆论” 是由媒体代行的,舆论监督的特点在于,它是党和政府领导、管理职能的延伸,因而具有其他国家媒体所没有的强大的后盾力量,加上媒体工作迅速、及时的职业特征,这种监督往往比其他形式的监督能够更快地促成问题的解决。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21387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