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马克思主义新闻《杨松》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54 评论:0

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史上,杨松 (1907—1942) 的名字并不响亮,他在 《解放日报》 总编辑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很少参与公开的活动。人们都知道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知道杨靖宇等一大批抗联的英雄,却很少有人知道杨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这样一位党的新闻史和战争史上的重要而可敬的人物,人们不应该忘记。

1907年11月14日,杨松出生于湖北大悟县一个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原名吴绍镒。杨松的父亲吴德秀在武昌湖北督军公署任职时与董必武有深交。杨松通过父亲与董必武认识,在陈潭秋、董必武的影响下,他开始秘密传递、阅读 《中国青年》 等进步书刊。1926年8月他加入共青团,任共青团武昌区委书记。北伐军攻克武汉后,他到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宣传部工作,以 《血光通讯社》 编辑和记者的身份为 《汉口民国日报》 写了大量文章。

工作中的杨松

1927年2月杨松受团组织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随后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往符拉迪沃斯托克,任太平洋职工会中国部主任和 《太平洋工人》 杂志编辑。1928年出席中共六大。1933—1934年间,他以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身份组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和第五军,兼第四军政治委员。1934年12月他组织召开宁安县委扩大会议,通过 《关于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及目前工作任务的决议案》,这个文件在一个月后被满洲省委下发至东北各地党组织,迅速传达,纠正了抗日斗争出现的关门主义倾向。杨松的工作与宁安会议决议,对东北地区抗日斗争走向正确的方向起到了很大作用。

1935年5月11日,杨松以吉东特委的名义致中共满洲省委,建议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杨松和东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李延禄设计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布局,后来抗日联军的编制大体就是他们的设想: 南满杨靖宇部为第一军,吉东王德林部为第二军,哈东赵尚志部为第三军,李延禄部为第四军,周保中在宁安建立第五军,三江地区夏去杰抗日武装为第六军,饶河游击队编为四军四团后扩编为第七军,谢文东部编为第八军,李华堂部为第九军,五常地区汪雅臣部为第十军,桦川祁致中部为第十一军。

1935年七八月间,杨松出席共产国际七大,在会议期间参与中共 《八一宣言》 的起草工作。同年9月,他起草 《东北抗日联军组织条例》; 10月初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七军;10月11日,主持召开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至第七军干部会议,并为会议起草 《东北抗日联军呼吁一致抗日通电》。1935年11月2日,他在 《救国时报》上发表文章 《论东北人民反日统一战线》。1936年2月10日,杨松起草了以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的 《为建立全东北抗日联军司令部决议草案》。1936年2月20日,他起草了 《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为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以及以此为标志的抗日武装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杨松不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将领,然而是他向东北,特别是东满、北满各地的地下党组织和抗日武装送来了 《抗日救国六大纲领》,为抗日同盟军四军、三军、五军、二军解除了 “左” 倾的路线,使之得到发展壮大。他组织的东北抗日联军使进入山海关的日寇大军被拖在东北,三四年内不能入侵华北。

1938年2月,杨松与李范五、于化南等八位同志从苏联回到延安,他们运回了苏联援助的一些武器弹药,还带来了大量书籍和文稿。毛泽东在杨家岭的住处接见了杨松一行。1938年10月,杨松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代表出席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并担任会议秘书,参与文件的起草工作。来到延安后,杨松任中宣部第一副部长,后兼秘书长和宣传科长。当时中宣部部长由党的总书记张闻天兼任,因而中宣部的日常工作便由杨松处理。杨松还协助张闻天创办了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并执教于马列学院。在杨松回到延安的四年多时间里,毛主席经常与杨松一起散步谈心,他会见苏联客人,常请杨松当翻译。

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 《解放日报》 创刊,杨松担任该报首任总编辑、中央党报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配合社长博古展开工作。办报初期,人少事繁,百端待举,他除了直接处理许多事务外,还对每天的报纸逐字逐句进行检查。《解放日报》 每天发表的社论,大多数是杨松写的。报纸发刊的第一个月,他接连写了29篇社论。这些社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战略形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即使在这样繁忙的情况下,他还致力于写作,著有 《论民族》《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点滴》《今日苏联》 等书籍; 与吴亮平合编 《社会科学概念》,该书在东北解放后被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规定为初中和高中政治课本参考书; 他与邓力群合作编辑了近百万字的 《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该书连续三次再版,直到现在还为史学家们所推崇。

为了办好《解放日报》,杨松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他办公室的油灯经常从黄昏亮至深夜,又从深夜亮到黎明。由于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斗争环境,杨松患上了肺结核。得知杨松病重,毛泽东曾两次亲临医院探望。1942年11月23日,年仅35岁的杨松在延安病逝。杨松去世后,毛泽东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亲笔题写挽联:“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根据《解放日报》 干部职工的提议,杨松被安葬在 《解放日报》 报社社址清凉山的山顶上。

杨松于1936年重返莫斯科时与苏联姑娘萨尔达结婚,生有一个女儿。1938年他到延安时只身一人。杨松虽然年轻,但博学多才,不仅能做俄语翻译,还懂英文,能讲解政治经济学、古典哲学、中国历史和联共 (布) 党史,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斗争经验,是党杰出的革命活动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毛泽东给杨松的题词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21386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