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马克思主义新闻《新型记者》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87 评论:0

“新型记者”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中的一个名词,特指区别于其他政党和民营新闻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工作者。1943年6月10日延安 《解放日报》 的文章 《政治与技术——党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 “新型记者”进行了论证,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1) 新型记者的名字是与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工农兵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立志定向做工农兵的记者。(2) 新型记者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民主事业抱有伟大的献身精神,无限忠诚。(3) 新型记者要有甘当工农兵小学生的态度,有当他们 “理发员” (指为他们修改稿件) 的志愿。(4) 新型记者的技术修养和政治修养是分离不开的,是和为群众服务、与群众结合的精神分离不开的。(参见陈力丹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 83 -84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新型记者” 是为区别于资产阶级记者而提出来的。抗日战争时期一些青年记者来到延安,被要求“首先要分清楚延安和西安”。在根据地,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根据当时各方面的党的文献,关于 “新型记者” 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概述如下。

一、新型记者要为工农兵服务。新型记者的服务对象是工农兵,他们所写的新闻要使工农兵群众看懂理解。1942年3月16日中宣部 《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第五条指出: “各地党报的文字,应力求通俗简洁,不仅使一般干部容易看懂,而且使稍有文化的群众也可以看。通俗简洁的标准,就是要使那些识字不多而稍有政治知识的人们听了别人读报后,也能够懂得其意思。” 新型记者不同于资产阶级记者,后者是被资本家雇佣的,新型记者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兵服务的。1943年9月1日中华民国记者节这一天,党在国统区的机关报 《新华日报》 发表社论《记者节谈记者作风》,进一步明确了记者与人民的关系: “‘为人民喉舌’,这是每一个新闻记者所用以自负的……紧握住自己的一管直笔,做真理的信徒,人民的忠仆。一方面,凡是真理要求我们说的,要求我们写的,就不顾一切的说,不顾一切的写,人民心里所想说的,所认为应当写的,就绝不放弃,绝不迟疑的给说出来。”

二、新型记者要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限忠诚。关于这个思想,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 《新中华报》1941年2月6日社论 《纪念本报新刊两周年》 指出:“本言论机关在民族解放事业中所应尽的天职,在动员、组织、团结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长期抗战的工作上,成为鼓励前进的先锋的号角……在坚定民族抗战意志,引导中华民族渡过重重难关,顺利抵达抗战胜利,建国成功,自由幸福光明的彼岸的进程中,本报成为一座标路的石碑与指示航行的灯塔。” 《记者节谈记者作风》 一文还强调了 “新闻记者应该为抗战建国的国策努力宣传,向国外宣传,向民众宣传,这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

延安新闻纪念馆再现抗战时期党报记者的工作情形

三、新型记者要紧密与工农兵结合。新型记者要下到基层,做到走群众路线,为群众发声。例如,1944年3月4日 《新华总社关于通讯社工作致各地分社与党委电》 就指出,要培养基干通讯员,实行主力 (记者)、民兵 (基干通讯员)、自卫队 (通讯员) 三位一体的结合,巩固通讯工作。党中央机关报 《解放日报》 社长博古提出: “要去发掘埋藏在群众生活中积极的东西,在平凡的生活里,去找群众正在创造的新事物。要把那种浮光掠影、走马看花的作风去掉,只有深入地了解事物,才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田方 《回忆延安 <解放日报>》,中国共产党历史网2014-09-23) 经过 “哪里有新闻?记者的工作地点在哪里?” 的专题讨论,记者们打起背包,带上稿纸和墨水,纷纷下厂下乡下连队。这种工作方法被誉为 “上天入地一线穿”: 上天,即从党中央和各级领导机关取得方针政策和具体线索;入地,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一线穿,是讲记者的工作,要如同一条线似的,把上和下,中央和基层,党的政策和群众活动、群众意见穿起来。(参见王敬 《延安 <解放日报> 史》 69页,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四、新型记者要建立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念。1942年延安 《解放日报》 改版期间,编委会分析编辑部人员中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认为首先要解决政治立场问题,随之也要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记者是人民的公仆,不是 “无冕之王”。(参见王敬《延安 <解放日报> 史》 65页) 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 <解放日报> 几个问题的通知》 也以这个标准组建通讯员队伍,要求各地通讯员需经整顿,通讯员需要具有文字能力,并且热心党报,政治立场明确。1943年3月31日,《解放日报》 总编辑陆定一讲述政治同技术的关系时说: “我们办的是党报,要把政治贯穿一切,政治掌握稳了,技术才有需要。写通讯,不必从托尔斯泰作品里去找形容词,而是要按照党的政策,到基层去做调查研究,自然会有新鲜题材。” (《陆定一文集》 321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46年9月1日记者节这一天,延安 《解放日报》 发表社论 《改进我们的通讯社和报纸》,进一步提出了 “培养一批优秀的新型的青年新闻战士” 的要求。“新型记者” 概念提出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阶级斗争,这是出于政治上与国民党划清界限的需要而提出的政治要求。1949年以后,党的文件没有再突出使用这个概念。记者是一种社会性职业,服务于人民对新闻的需求。这个概念中所包含的记者做人民公仆、联系群众和深入实际的要求,与这个职业的性质是关联的,不会过时。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21385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