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马克思主义新闻《列宁的广播思想》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86 评论:0

20世纪20年代,广播陆续在各国兴起。1920年11月,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匹茨堡KDKA台开播;1921—1923年,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中国相继出现广播电台; 1922年11月7日,苏维埃俄国建立的莫斯科中央广播电台 (初名 “共产国际广播电台”) 正式播音。该电台的功率为12千瓦,在当时世界上属于功率较大的。苏俄在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广播电台的建设能够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步伐,与列宁对广播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是分不开的。1918年8月,在列宁的倡议下,苏维埃俄国第一个无线电技术科研中心——下诺夫哥罗德 (旧译 “下新城”) 无线电实验室成立。作为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政府总理),列宁多次过问广播工作的进展和落实情况。从1918年至1922年,他关于广播事业发展的询问、指示、书信、电报有20多件。这些文件和他的国务活动记录较为清晰地展现了他关于广播的思想。

一、无线电广播—— “不要纸张、不受距离限制的报纸”。列宁对广播的优越特性有充分的认识。1918年德国爆发革命,他通过无线电报获知相关消息后称赞道: “要不是无线电,我们会迟迟不了解德国在发生什么事情。这个无线电,真是绝妙的东西。” 在收听到法国政府的广播后,列宁说: “我们很少得到法国报纸,因为我们被团团围住了,但是可以从无线电中收到消息,天空毕竟是霸占不了的,我们可以截获外国的无线电讯” (36卷335页)。正是由于看到了无线电广播的发展前景,列宁支持国内无线电专家的工作,要求发展无线电广播。

1920年2月5日,他在回复无线电实验室副主任、无线电专家米·亚·邦契-布鲁耶维奇的信中写道: “您正在创造的不要纸张、‘不受距离限制’ 的报纸,将是一件大事。”(49卷244页) 1921年1月26日,他致信人民委员会秘书尼 ·彼·哥尔布诺夫,批准给予无线电实验室的帮助,再次指出: “这是不要纸张不要电线的报纸,因为利用扩音器和收音机,整个俄罗斯都可以听到莫斯科所看到的报纸,这种收音机经过邦契-布鲁耶维奇的改进,将很容易地成百成百生产”(50卷90页)。1922年5月19日,列宁就发展无线电技术问题致信斯大林并转俄共(布) 中央政治局委员,他认为: “我们的技术完全有可能通过无线电广播把人们的现场讲话播送到尽可能远的地方去,也完全有可能使用千百个收音机,使共和国内千百处远离莫斯科几百俄里、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远离几千俄里的地方收听到莫斯科的讲话、报告和讲座。”(43卷191-192页)

在这里,列宁看到了广播技术先进的方面,并多次表达了这样的认识,即无线电广播是与报纸类似的又一社会性传播媒介,且具有报纸不具备的优势,不受纸张、电线的束缚,不受距离的限制。但是,将广播比喻为报纸,说明列宁是以报纸作为参照系来观察广播的,他尚没有意识到这种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本身可能带来的人们认知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

列宁在灌制录音讲话 (1919年3月底)

二、无线电广播—— “给宣传鼓动工作带来极大好处”。列宁作为政治家,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看重广播的。1922年1月12日列宁在给政治局委员的信件中强调: “请政治局委员们注意到下诺夫哥罗德无线电实验室的特殊重要性,注意到它已经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它在最近的将来在军事和宣传方面能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好处。” (42卷381页) 他认为,“这项工作对于我们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会给宣传鼓动工作带来极大好处”(52卷433页)。“我想无论是就进行宣传和鼓动,特别是对没有文化的居民群众进行宣传和鼓动来说,还是就转播讲座来说,实行这个计划都是我们绝对必要的。”(43卷193页) 这些散见于信件和指示中的话语,反复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发展广播的目的是更有效地进行宣传。因此,列宁看重广播的远距离传输,在于它能使宣传的范围更大; 广播的内容通俗易懂,能使宣传对象扩展到不识字的底层民众。列宁不仅重视利用无线电广播对国内民众进行宣传教育,也意识到广播在对外宣传和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方面的强大力量,他将广播与世界政治紧密联系起来。

广播的基本功能是向公众传播信息,它的延伸功能包括教育、娱乐、宣传等。列宁偏重广播的宣传功能,有当时政治形式迫切需要的环境背景,可以理解。从传播的主体来看,列宁强调广播的宣传功能,将传播权牢牢地掌控在党和政府手中,于是形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简单传受关系。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21373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