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马克思主义新闻《喉舌》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43 评论:0

“喉舌”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概念之一,是借用说话的器官来定义党报的性质和功能。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使用 “喉舌”说明报刊作用的是梁启超。他1896年在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一文中写道: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 后来他又说: “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 1905年孙中山创办 《民报》 时强调: “ 《民报》 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 1932年5月8日,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 的 《敬告读者》 也说: “本报为党之喉舌,即为人民之喉舌。”

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者徐宝璜1919年12月在《新闻学》 一书中说: “新闻纸者,国民之喉舌也。”名记者张季鸾1926年在新记 《大公报》 创刊号 《本社同人之志趣》 中提出: “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是为公众喉舌。”

1896年梁启超刊于 《时务报》 的文章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第1页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喉舌” 的喻证是一种正面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也使用这个喻证说明党报的性质和作用,且使用频率较高。根据党的历史文献,以下关于喉舌解释的两点均被继承:

第一,喉舌的主体是党或党的领导机关。如1942年9月22日 《解放日报》 的社论 《党与党报》所说: “报纸是党的喉舌,是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我们是党的机关报,在工作上有很大的责任,作为党的喉舌,当每天经过报纸向群众讲话。” 后来毛泽东指出: “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选集4卷1318页) 即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党报 “喉舌” 作用的阐释。

第二,喉舌的主体是人民。1933年8月10日,当时党的总书记博古在 《红色中华》 百期纪念时写道: “《红色中华》 是苏区千百万群众的喉舌。” 1942年4月1日,他作为延安 《解放日报》 社长,在报纸社论《致读者》 (经毛泽东修订) 中说: “报纸的任务: 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

1944年秋博古在 《党报记者要注意什么问题》的讲话中说: “我们要成为党的喉舌,必须贯彻党性、群众性、组织性、战斗性。” “每个党报记者的同志要认识自己作党的喉舌、党的眼睛、耳朵是很光荣的。” [ 《秦邦宪(博古) 文集》 488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延安 《解放日报》 社论 《党与党报》 使用 “喉舌”喻证的段落

1995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规定,我们党和国家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喉舌的喻证产生于中国文化背景下,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马克思使用 “喉舌” 的喻证的意义则是相反的。中文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有40多处用 “喉舌” 比喻报刊性质的论述,曾有文章论证喉舌作用时追溯到马克思,据此认为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 “喉舌” 之说是从马克思那里来的,这是一种误解。前者与马克思著作中文版里的 “喉舌”没有概念上的渊源关系,对于这一点,陈力丹曾做过相关考证。(参见陈力丹 《精神交往论》 274-27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笔者查阅了马克思的这样一句话: “对于扮演最下流最卑鄙的政府密探的辩护人和喉舌的 《泰晤士报》 和 《每日新闻》 的匿名作者,将作出公正的评价。” (8卷429-430页) 译文 “喉舌” 的对应词是“Sprachrohr”,该词在德语中指 “喇叭,话筒”,这里也可以翻译为 “传声筒” 或 “代言人”,带有贬义色彩,表达的是马克思对报刊充当当权者传声筒的批判意味。

中文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里有40多处 “喉舌” 概念,所对应的原著用词有多种,较的多是“organ” (英),还有 “mouthpiece” (英)、“Moniteur” (法)、“Sprachrohr” (德) 和 “Mundstuck”(德) 等。凡是正面翻译为中文 “喉舌” 的,在原句中均不应翻译为 “喉舌”。其中有三处曾被我国学者引证过。第一句是马克思1842年在 《莱茵报》上说的: “出版物是历史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表露。” (1卷50页) 德文原文是daβ sie die rücksichtslose Sprache,die offenbare Gestalt des historischen Volksgeistes ist (德文版1卷40页)。此处“喉舌” 对应的词是 “Sprache”,意为 “语言或语言表达”,该词在德语中没有中文意义上的 “喉舌” 之意,它的形容词 “rücksichtslos” 意为 “毫无顾忌的”。该句可直译为: “报刊是历史的人民精神的无畏的表达和公开的形式。”

第二句是马克思1849年为 《新莱茵报》 辩护时说的: 报刊 “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6卷275页)。德文原文为der allgegenwärtige Mund des eifersüchtig seine Freiheit bewachenden Volksgeistes (德文版6卷231页)。这里 “喉舌” 所对应的词为 “Mund”,即德语中的“嘴” “口”。这句话如果不考虑翻译 “雅” 的话,可直译为: “报刊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嘴巴。”

第三句是马克思1850年在 《新莱茵报评论》 征稿启事里写的: “报刊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 (2版10卷115页) 德文原文是Das gr⍥βte Interesse einer Zeitung,ihr tägliches Eingreifen in die Bewegung und unmittelbares Sprechen aus der Bewegung heraus (德文版7卷5页)。这里 “喉舌” 所对应的词为 “Sprechen”,是动词,意为 “说话,表达,发言” 等。这句话可直译为: “报刊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就运动直接发言……”

“喉舌” 的喻证在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中始终是正面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得到完善。但不能仅根据中译文,就把这一喻证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挂钩,要认真研读马克思的原著,真正理解原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21370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