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马克思主义新闻《波列伏依》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42 评论:0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波列伏依 (1908—1981) 本姓卡姆波夫 (Кампов),是苏联著名的随军记者、作家,获得过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斯大林奖金、国际和平奖、劳动红旗勋章、红星勋章等荣誉。

波列伏依的照片和他的签名

波列伏依在1908年3月4日 (俄历3月17日)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医生。1913年,波列伏依的父亲出任特维尔市法官,于是全家人搬到了莫斯科西北的一座小城特维尔市,波列伏依在这里长大。1916年波列伏依的父亲因肺结核去世,母亲为了补贴家用在当地纺织工厂医院做医生。

波列伏依六年级时,学校组织大家听农民诗人的报告会,14岁的波列伏依听完报告后随即将感想写成文章投递到了 《特维尔真理报》 (Тверскаяnрав∂а), 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文章。 此后, 波列伏依经常给 《特维尔村庄》 (Тверская ∂еревня)、 《无产阶级真理报》 (Пролеmарская nрав∂а) 等当地报纸投稿。

1926年,技校中学生波列伏依听从 《特维尔真理报》 主编卡普廷斯的建议,以 “小偷” 的身份在社会底层混迹了20天,有意接触地下犯罪,撰写出了一系列社会调查报告。为了保护自身安全,编辑建议他改用化名 “波列伏依”,这成了他日后发表作品的笔名。根据这段经历,波列伏依于1927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特写集 《一个生虱子的人的回忆录》,对社会底层人的生活进行了描述。此书由苏联文学家雅尔采夫作序。在初稿阶段,《特维尔真理报》 编辑部曾寄给高尔基征求意见,高尔基的回复非常犀利,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此后,波列伏依与高尔基保持了联系。

1928年,波列伏依从特维尔工业技术学校毕业,在其母亲工作的纺织厂做技师,在这期间他参加了工人通讯小组。作为积极的工人通讯员,他很快被当地共青团组织作为培养对象,于当年调入了共青团报纸 《新生代》 工作,从此他投身于新闻界,后转至 《特维尔真理报》 工作,同时负责指导工人通讯员小组。

波列伏依最初的新闻写作并不顺利。从1928年高尔基致波列伏依的信中可以看到,高尔基指出了很多具体问题,如 “词不达意、形象描写拙劣、有些词不是写错就是用错”,信的末尾高尔基为波列伏依指出了可供学习的榜样。(参见王庚虎译 《高尔基论新闻和科学》 169页,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在不断学习中,波列伏依的写作手法日益成熟,开始在莫斯科的中央 《真理报》《火星周刊》 《十月》 (Окmябрь) 等报刊上发表一些随感、短评。

正如波列伏依所说 “新的作家,很多是从记者当中出现的” (刘白羽 《莫斯科访问记》 61页,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1939年,波列伏依在 《十月》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沸腾的车间》,整部小说取材于工厂,反映了当时的斯达汉诺夫 (斯大林树立的一个矿工典型人物) 运动,虽然有 《真理报》等报刊的转发与推荐,但这部小说的影响有限,波列伏依的作家身份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1939年发生苏联入侵芬兰的战争,波列伏依首次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随军采访。1940年,波列伏依加入苏联共产党。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波列伏依转至 《真理报》 工作,以 《真理报》 军事记者及苏军政治工作人员 (少校军衔) 的身份随军采访。他参加过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到过保加利亚、捷克、波兰、南斯拉夫,最后随苏军进入柏林。在随军采访期间,波列伏依完成了四本战地笔记,近100万字,总题目是 《随军采访的四年》。

1945年,波列伏依作为 《真理报》 的代表旁听了纽伦堡审判,采访了相关人员,凭借一手材料向国内发回了大量报道。这些报道最后集结成 《末日》一书出版。战后,他根据自己在战地积累的材料写出了大量的人物通讯,发表于 《真理报》 等刊物,并将其中的一部分集结于 《当代人》 (1952) 一书。

在战地采访中,波列伏依采访到了一位在战争中失去双脚装上假肢还坚持战斗在一线的空军中尉马列西耶夫 (А.П.Маресьев),但当时的 《真理报》编辑部认为,为避免给外界造成俄军人力不足的印象,没有刊发波列伏依的这篇人物通讯,只是刊登了最高苏维埃对马列西耶夫的嘉奖令。战争结束后,波列伏依用了19天的时间将无脚飞行员的故事改写成了长达20余万字的小说 《真正的人》 (中译 《无脚飞行员》),于1946年在 《十月》 上发表。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受到了出版界的热议,同时也受到了苏联大众的欢迎,大家为波列伏依成功塑造出的英雄所感动。此后 《真正的人》 被翻译成49种语言出版,印刷180多次。这本书奠定了波列伏依著名作家的地位,因这本书他获得1946年的斯大林奖金、1947年的苏联国家奖。1948年,这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钢铁意识》。中国人获知波列伏依多是从无脚飞行员的故事开始的。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内波列伏依的墓地

1948年,波列伏依的短篇小说集 《我们是苏维埃人》 再次获得斯大林奖金。除此之外,波列伏依根据战地积累材料还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文学,其中《我们是苏联人》 (1948)、《金子》 (1949)、《大夫的信任》 (1966) 等被改编成电影。波列伏依后来去过很多国家,1956年到访过中国。他采访过古巴革命家菲德尔·卡斯特罗,也采访过美国企业家戴维·洛克菲勒,波列伏依将在世界各地的采访结集成册,出版了 《世界的尽头》 《新中国旅行三万里》 《美国日记》 等旅行报告,其中 《美国日记》 获得1959年的和平国际奖。

从1953年10月起,他担任苏联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后改称理事会书记)。1962年起主编作协刊物《青春》。1969年起任苏联和平基金会主席。他还是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9年起)。1981年6月去世,享年73岁,葬于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当年,中国的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 《永志不忘: 我的记者生涯》 中译本。1983年,特维尔市以波列伏依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以纪念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21361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