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马克思主义新闻《报刊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98 评论:0

这是马克思对报刊工作的一个基本认识,于1843年1月在论证萨克森王国报纸《莱比锡总汇报》 (Leipziger Allgemeine Zeitung) 在普鲁士王国境内遭到查禁事件时提出。

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联邦尚是由30多个邦国组成的松散 “国家”。《莱比锡总汇报》 是1837年在萨克森王国出版的一家日报,持自由主义观点。1842年11月,该报刊登了德国诗人格奥尔格·海尔维格 (Georg Herwegh,1817—1875) 批评普鲁士国王的一封信,于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于1842年12月28日下令在本国境内查禁该报,海尔维格也因此被驱逐出普鲁士。

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

潘鸿海绘画

1842年年初,从柏林大学毕业后的马克思参加在普鲁士科隆出版的报纸 《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 (简称 《莱茵报》) 的工作,并于当年10月担任该报主编。针对普鲁士当局查禁 《莱比锡总汇报》的事件,他于1843年元旦在报纸上发表社论 《 〈莱比锡总汇报〉 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批评普鲁士当局查禁该报。社论最后写道: “只有斗争才能不仅使政府,而且使人民、使报刊自己相信报刊具有真正的和必然的存在权利。只有斗争才能表明,这种权利究竟是一种让步还是一种必然,是一种幻觉还是一种真实。” (2版1卷353-354页)

随后,马克思与一些保守报刊就如何评价 《莱比锡总汇报》 被查禁展开辩论,接连发表六篇文章。在第二篇文章《〈莱比锡总汇报〉 的查禁和 〈科隆日报〉》 最后一段,马克思写道: “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不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通常为人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所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2版1卷397页)

马克思的辩论对象《科隆日报》 是一家老报纸,1802年创刊,当时该报支持普鲁士当局查禁 《莱比锡总汇报》,否认报刊有批评国家机构的权利,并指责反对派报刊滥用国家当局所给予的新闻出版自由的权利。接着,马克思还针对该报写了 《好报刊和坏报刊》《答 “邻” 报的告密》《〈科隆日报〉的告密和 〈莱茵—摩泽尔日报〉 的论争》 三篇文章。

在上面论及报刊规律的文字中,马克思所说的“报刊”,亦即这几篇文章中反复提到的 “人民报刊”(der Volkspresse),即民营的非官方报刊,也可以译为 “民众报刊”。“人民” 指的是非特权阶层的一般民众,并没有特殊的阶级划分和政治含义。19世纪40年代,商业报刊在德国开始普遍出现,其中包括较多的非官方政论报刊,这些报刊在德国落后的政治制度背景下显现出批判封建专制的政治意识,《莱比锡总汇报》 即是其中一家。马克思所说的 “报刊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主语 “报刊” 指的就是这类报刊的运作和发展特征。

针对普鲁士当局指责 《莱比锡总汇报》 “报道传闻”、“捏造” 事实,马克思承认这类报刊的某些报道不够真实,但他指出,人民报刊在表达人民思想感情时,往往是充满激情的、夸大的、失当的,显得不够老成、不够确定、不够周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这些缺点经过报刊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及时纠正和克服的,今天它所报道的事实或所发表的见解中的错误之处,明天它自己就会推翻; 报刊不经过渊源于其本质的必然发展阶段,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报刊。另外,报刊的整个机体是由各种类型的报刊构成的,不同报纸关心的内容、发挥的功能不同,彼此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新闻记者只是一个复杂机体中的一小部分,在这个机体中他可以自由地为自己挑选一定的职能,报纸通过人数众多的团体成员的不同分工,就会一步一步弄清全部事实。马克思将报刊反映客观事实的这种特征概括为“报刊有机地运动” (1卷211页)。

但是,马克思认为报刊工作虽然不能受外部强制力量的干预,但自身也应遵循以上工作规律,而不能任意摆脱。马克思确认报刊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便是建立在上面诸多论证基础上的。他使用的名词“规律” (Gesetz) 与英文law对应,其第一个含义是“法律”,而不是尺度、标准等其他也可以译为 “规律”的名词,显然,他强调报刊 “规律” 的不可侵犯性质。

马克思关于报刊规律的中译文,最早见于1956年出版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版第一卷,该卷是从俄文版转译的,出现了某些翻译差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一卷根据德文原文译出,对旧版译文做了部分校正。有关 “报刊的内在规律” 一段中译文的主要差误分析如下。

一、旧版译文: “但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 (1卷190页)。新版译文: “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不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 (2版1卷397页)。新版译文有两处校正: 一是将 “应该” 校正为 “必须”。德文原词是notwendig,意为 “必要的、必然的、必须”。旧版译文 “不应该” 仅是道义上的应然判断,新版译文 “必须” 更为忠实原文。二是将 “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 校正为 “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这是一处重要校正。在原文中,“使命” 的德文对应词是Bestimmung,与前一句的 “使命” 是同一个词,并没有 “压力” 的意思。原译文 “使命”对应的动词是vorzuschreiben,意思是 “规定”,而非 “施加”。

二、旧版译文: “这种规律……” 新版译文:“这些规律……” 在 “规律” 的指称上,德文对应词是人 (物) 代词sie,这个词既可指代单数,也可指代复数。新版译文将 “这种” 校正为 “这些”。事实上,马克思并没有把报刊的内在规律视为某种单一的、抽象的东西,而是根据报刊本身特殊的运转方式,对其诸多规律性现象进行了具体的论证。新版译文更为接近马克思的本意。

三、旧版译文: “……由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新版译文: “……不可能任意摆脱的”。旧版译文“专横暴戾” 对应的德文名词是Willkür,有 “任意”“专断” 两个基本意思; “丧失” 对应的德文动词是entziehen,该词还有 “逃避” “摆脱” 之意。此处马克思强调的是报刊受其内在规律制约,不可随意而为,新版译文译为 “任意摆脱”,准确地表达了马克思的本意。

马克思在论述报刊的内在规律时,用 “植物”做喻证。在论述报刊通过其有机组成互相补充而成为真正的报刊时,马克思比喻为 “就像每一片玫瑰花瓣都散发出玫瑰的芬芳并表现出玫瑰的特质一样”(2版1卷397页)。马克思后来曾把艺术的发展比作植物的不同季节,说明货币转换为资本时使用 “生长是树木固有的属性” (26卷Ⅲ册517页)、“梨树的属性是结梨子” (26卷Ⅲ册510页) 的比喻,显然马克思惯用这类喻证,强调规律的自然形成和不可逆转。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21360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