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马克思主义新闻《《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24 评论:0

1918年3—4月 间, 列宁受俄共 (布) 中央的委托,两易其稿,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这篇文章的初稿第十章和定稿第六部分“组织竞赛”,共约7 000字,集中论证了社会主义报刊的作用。这也是列宁十月革命后首次集中论证苏维埃报刊问题。这篇文章早在1920年就由金国宝节译为中文 《建设中的苏维埃》,发表在 《解放与改造》 第2卷第6期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社出版了该文完整的中译文小册子,名为 《劳农会之建设》,是为 “列宁全书第一种”。

1921年列宁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中译本封面(当时标题是 《劳农会之建设》)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18年4月28日的 《真理报》第83号和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 第85号附刊,随后出版了单行本。列宁在该文中设立专门章节论述了苏维埃报刊的任务。他在论述报刊任务时设想的社会环境是,取消商品交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劳动公社制。这一设想从现在的社会主义实践来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这种不通过市场和商品交换来发展经济的努力失败后,列宁及时提出并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列宁在文中提出了 “报刊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34卷172页) 的思想。他认为,报刊应从主要报道政治新闻转向报道劳动问题,而且这种报道带有相当的教育性质。他说: “这项任务就是把报刊由主要报道日常政治新闻的工具,变成对人民群众进行经济教育的重要工具。为苏维埃群众服务的报刊,对于政治领导人员的问题,对于无关紧要的政治措施,即各个政治机关的日常工作和例行公事,要少费一些篇幅……报刊应当把实践中直接提出的劳动问题放在首要地位。”(34卷135-136页)他写道: “让我们把报刊上那些报道所谓日常新闻的材料减少到1/10 (如能减少到1/100更好),而让那些向全体居民介绍我国少数先进的劳动公社的模范事迹的报刊广泛销行几十几百万份吧!”(34卷136页) 列宁关于报刊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思路是正确的,他批评报刊上政治空话和琐碎的日常事务的报道太多,也是切中时弊的。但他提出报刊上的日常新闻越少越好、劳动公社模范事迹的宣传越多越好的观点,否定了报刊报道新闻的基本职能,显然不妥。

列宁进一步提出 “把枯燥的、死板的官僚主义的表报变成生动的实例 (既有使人厌弃的例子,也有令人向往的榜样)”(34卷172页)。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报刊的主要内容是树立榜样和开辟 “黑榜”(批评) 两类内容。

他认为,报刊要大量报道模范的劳动公社的经验,使其成为落后公社的辅导者、教师和促进者。他说: “榜样的力量在新的苏维埃俄国成为首先是道义上的、其次是强制推行的劳动组织的范例。” (34卷137页) 现在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榜样的力量就能发挥作用。就此列宁写道: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个别榜样的意义,比如说,某个生产合作社的榜样的意义,必然是极其有限的……在政权转到无产阶级手里以后,在剥夺了剥夺者以后,情况就根本改变了……报刊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详细介绍模范公社的成绩,研究它们取得成绩的原因和它们经营的方法” (34卷172页)。这其实是典型报道的一种倡导。榜样是需要的,但其效用不可能是无穷的。

列宁要求报刊同时揭露各种好逸恶劳、无秩序、投机活动,他说: “各社会主义政党要把那些不接受整顿自觉纪律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任何号召和要求的企业和村社登上黑榜”(34卷138页),以便 “呼吁劳动者的舆论来根治这些弊病”(34卷13页)。一旦那些企业和村社被登上 “黑榜”,就 “要采取特别的办法 (特别的措施和法令) 把它们整顿好,或者列为受罚企业,把它们关闭,并且应当把它们的工作人员送交人民法庭审判” (34卷138页)。他认为,这种公开报道 “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它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地参加解决这些与他们最有切身关系的问题”(34卷138页)。当时列宁的这一观点与“强迫全体居民参加消费生产公社” 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试验紧密联系。他要求报刊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公开揭露工作中的一切错误,对我们现在的媒体工作也有指导意义。但直接依据报刊的 “黑榜”来进行处罚,甚至依据 “黑榜”把劳动公社的 “工作人员送交人民法庭审判”,不符合法治程序。

另外,列宁还抨击了传统的报刊尊重商业秘密的做法。他认为,资产阶级的报刊受到资本的支配,用保护 “神圣财产”的 “商业秘密” 掩盖作坊中、交易中以及供应等活动中的真实情况。而社会主义劳动公社公开讨论企业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这正是生活中最根本的、最主要的、最迫切的问题。列宁认为,报刊要将各个公社的经济问题提交群众评判,帮助他们认真研究来改进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是个别资本家、地主和富农的 ‘私事’。在苏维埃政权下,这不是私事,而是国家大事”(34卷172页)。列宁这一论证的前提是没有商品交换的战时劳动公社的经济形态。后来他改而实行新经济政策,不再批判 “商业秘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商业秘密”是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如果媒体公开企业的商业秘密,将会给企业,甚至会给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在没有商品交换的战时共产主义条件下,列宁将报刊的订阅制改为分配制。1921年起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商品交换,允许报刊刊登广告,恢复订阅制。

1920年2月,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在克里姆林宫公寓与美国记者厄尔 (Lincoln Eure) 谈话

列宁的这篇论文关于社会主义报刊作用的论证,对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影响很大。他关于报刊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工具的基本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一些具体论证,由于当时实行超前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制度,显然存在认识偏差。关于社会主义报刊在新经济政策下的作用,由于列宁1920年以后的身体日益衰弱,尚缺少像当年写作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那样的全面而具体的论述。(参见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 42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21352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