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马克思主义新闻《《评〈自由〉杂志》》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47 评论:0

《评〈自由〉 杂志》 是列宁最早论证文风的文献,写于1901年秋。中译文仅538个字 (列宁为四个词标了加重号),收入《列宁全集》 中文一版5卷278~279页和二版5卷322~323页。

《自由》 (Свобо∂а) 杂志是1901年5月由叶奥捷连斯基 (尔·纳杰日丁) 建立的自由社在瑞士出版的杂志,共两期,1901年和1902年各一期。该社自称 “革命社会主义”组织。创办者纳杰日丁认为报纸不能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因而列宁在他的名著《怎么办?》 中批评性地引证了他的话: “如果不在各地培植起强有力的政治组织,那么即使有办得很好的全俄报纸,又有什么意义呢?”“要把各地方的工作统一成为全俄的事业,这决不是报纸可以办到的”(6卷153页)。这一认识与列宁对报纸的作用认识大相径庭,也直接导致了 《自由》 杂志的局限性。该刊倾向于经济主义和恐怖主义。经济主义的观点属于工人运动的右派,主张工人只为经济利益斗争;而恐怖主义的观点属于极左派。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集中于一个团体,可见其思想的幼稚与混乱。由于他们反对列宁为重新建党而组建的火星派组织,才引起列宁的注意。他们没有系统的纲领,又鼓吹错误的理念,其拙劣的宣传手法给革命造成了不良影响。在此背景下,列宁撰文批评 《自由》 杂志。

《自由》 杂志宣称自己是为工人阶级主办的通俗杂志,列宁却发现其文风极其糟糕。于是他紧紧抓住什么是通俗这个问题,论证了什么是通俗,以及通俗与哗众取宠、庸俗的根本区别。列宁的观点包含三个方面:

一、通俗≠哗众取宠。列宁批评 《自由》 杂志:“所用的词汇没有一个是简单明了的,一切都是装腔作势……作者没有一句话不是矫柔造作,没有一句话不使用 ‘民间的’ 比喻和 ‘民间的’ 词汇,如‘ихний’ [这是方言,意为 ‘他们的’ ——《列宁全集》 编者注]。”在这里,他对通俗和哗众取宠做了严格区分,认为通俗不是哗众取宠,通俗是语义简单易懂,要用生动的语言,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便于受众理解,而哗众取宠是故意使用畸形的词语或华丽的词藻; 通俗是为了行文的需要恰当使用比喻和词语,哗众取宠则是只追求行文的轰动效应而生搬硬套使用所谓的 “亲民” 词汇; 通俗是文风自然流畅,而哗众取宠是文风扭捏作态; 通俗是行文严谨,而哗众取宠是行文轻浮,用列宁在该文批评《自由》 杂志的话就是,用 “一种畸形简化的充满玩笑和俏皮话的形式”来行文。

1901年列宁 《评 〈自由〉 杂志》 手稿第1页

二、通俗≠庸俗。列宁认为通俗绝不是庸俗。首先,通俗是用新鲜的事实和材料来组织文章,而庸俗就如他批评《自由》 杂志所说: “不引用新的材料、新的例证”,谈论的都是 “庸俗化了的、陈腐的社会主义思想”。其次,通俗是引导读者了解材料,而庸俗是简单粗暴地 “陈述”材料。他批评 《自由》杂志对材料和事实 “也不进行新的加工”,认为庸俗作家的做法是 “把某一学说的全部结论 ‘现成地’奉献给读者”。再者,通俗是尊重读者的主体创作地位,用材料引导读者去思考。列宁谈到,在庸俗作家眼里,读者是没有创造力的,是可以直接灌输思想的。他批评庸俗的作者,因为他们认为 “读者连咀嚼也用不着,只要囫囵吞下去就行了”。

三、如何做到通俗。列宁在严格区分了通俗和哗众取宠以及庸俗后,对报刊如何做到通俗提出了三个方法。

第一,文风简洁,文意易懂。他批评 《自由》杂志 “所用的词汇没有一个是简单明了的,一切都是装腔作势”。在1915年10月 《第一步》 这篇文章里,列宁对如何做到通俗有了更精准的注解,他说:“通俗化无疑是件好事。但是我们既然要使工人阶级有明确的思想,既然认为系统的和持之以恒的宣传工作重要,就应当准确而充分地确定有待通俗化的原则。不这样做……可能留下语言含糊而易遭曲解的后患。”(27卷43页) 列宁认为,通俗的报纸要让受众易于理解,而不是用一些夸张的词语和华丽的词藻含糊地表达思想,正如他在该文中写道,“用简单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他批评一位党内派别领导人时,从反面说明了什么叫通俗: “没有一个读者能够理解这种词句的真正含义,这算什么通俗呢?” (19卷308页)

第二,善于选择材料和事实。列宁批评 《自由》杂志不引用新材料,也不对其进行加工,认为通俗不是要原封不动、不加选择地呈现材料,而是要在组织选取材料上下功夫。列宁在这里用了 “新的材料、新的例证”和 “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两组词来描述选取材料的标准,选取的材料要来自群众,为群众所熟知,选取的材料要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而不是那些旧的和没有加工过的材料和例证。

1991年版的印有列宁头像的卢布纸币

第三,注重引导读者。列宁在这篇文章里对“帮助”和 “教”这两个词标了加重号,占了全文加重词语的一半,说明列宁非常看重通俗报刊的引导作用,认为要做到通俗,就必须对读者进行引导,同时尊重读者的创造性。列宁说: “通俗作家并不认为读者是不动脑筋的、不愿意或者不善于动脑筋的,相反,他认为一个不够开展的读者也是非常愿意动脑筋的,他帮助这些读者进行这种艰巨的工作,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迈开最初的几步,教他们独立向前走。”列宁要求从材料和事实中顺理成章地得出显而易见的结论,不能直接灌输 “全部” 的理论 (列宁在文中将 “全部”这个词语标了加重号),要 “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

该文是列宁在刚创办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火星报》 不久,对非马克思主义报刊的一篇檄文。通过对《自由》 杂志文风的批判,最早表达了他关于党的报刊如何引导工人读者和为他们服务的思想。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21349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