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46 评论:0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十月革命之后,中国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向人民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此后,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中国革命还是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都始终致力于将先进的无产阶级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精神武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就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开始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更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紧迫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形成三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一是融合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对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二是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包括各级党校对党员干部所进行的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员干部的整风学习、党委中心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等;三是在高等(中等)学校中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教育。中国共产党历来把新闻媒体看作“党和人民的喉舌”。在第一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中国主要通过新闻媒体对人民大众宣传党的主张、路线和方针,解释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它的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现实时效性,会随着社会建设重心的变化而改变。通过新闻媒体对人民大众宣传当时党的主张、路线和方针等,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行教育、普及与传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载《学习时报》2009年11月12日。不管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安源成立“中共安源党校”,还是中国共产党获得政权后建立起省(市)党校、地(市)党校、县(区)党校的全国完整体系的党校工作网,以及改革开放之后制度性的党校学习制度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党员干部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载《学习时报》2009年11月12日。具有很大的现实针对性,都是紧密结合党当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展开学习,研究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于解决党员干部世界观的主要矛盾。第三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国民教育对学生(中小学和大学)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从最初传入中国,到今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九十多年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理论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已不再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还包括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称之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90多年间,党章历经17次修改,一共产生过18部党章文本中国共产党召开了19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只制订了党纲,而没有来得及制定党章,从第二次代表会起每次会议都会对党章作出不同程度的修改,第五次代表大会除外,第五次代表大会未对党章进行修改,会后由中央政治局对党章进行了修改。,它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全部过程,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从《中国共产党党章》里我们可以看到,1945年的七大时的党章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其总纲中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1997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章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十三次修改。党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其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一致同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先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容的教育。通过这一内容的教育,使人民大众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方法来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规律,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总称。其中,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具有根本的意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是在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应用基本方法得出的,同时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本身也内在包含着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并通过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得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同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看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需要十分重视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顾此失彼。为了增强教育的效果,自1985年以来,中国党校培训班和高校开设的课程就不再单独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课,而是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人类社会规律为主线,对广大党员干部、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内容具体涉及: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和观点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意识从其本质来看只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物质的产物。世界统一于它的物质性,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世界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发展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都是事物矛盾对立统一斗争发展的具体演绎。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和观点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不仅具有摹写性,还具有创造性。实践是人类认识的中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认识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感性认识通过积累、加工飞跃形成理性认识;其次,从认识到实践,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表现为从认识到实践和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循环,经过每一次的循环,使认识的内容上升到更高的程度。在认识论的层面上,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和观点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或迟或早的变化发展,但是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变化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同时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或者起促进作用或者起阻碍作用。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活动和改革实践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们各自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又有所差异,科学技术革命能促进社会的巨大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要持群众观点,要走群众路线。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形成、本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和观点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商品理论中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二重性,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可变资本带来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造成资本积累,资本通过循环周转与再生产导致社会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产生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政治上,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在意识形态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反映。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垄断的经济和金融寡头的出现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垄断资本向国际扩张导致国际垄断的形成。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由个体资本所有制到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发展,最后发展演变为国家资本所有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当代资本主义通过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及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等激励机制缓和劳资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成了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公民权利有所扩大,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和观点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和观点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发展史和科学社会主义中。社会主义发展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到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到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的建立到多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内容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工人阶级执政党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当作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资料公有制,“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看法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但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必然趋势体现在其“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论述中。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主要通过上述五个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开,同时这五个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教育里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有错必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学习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中的精髓,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论。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和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此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

(一)毛泽东思想的教育

毛泽东思想并非只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1945年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七大上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盛继红:《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页。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1981年出台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文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和主要内容体系作了科学的阐述,指出它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对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就是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所包括的六个方面来进行的。各个部门或组织进行的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会根据行业特征对内容有所侧重,像军队开展有关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就侧重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但总的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关于开展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方面,内容主要侧重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1.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的教育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分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通过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认为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转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统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前途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包括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理论的教育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形成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以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要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走合作化的途径;用和平赎买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把对企业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概括而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把工业化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作为目标,初步形成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提出在经济建设中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等十大经济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内容贯穿着一系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核心内容,贯穿毛泽东思想全部内容的精髓,这三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毛泽东思想。进行毛泽东思想教育就是要围绕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人们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中国特殊国情作出的理论创造,让人们充分理解毛泽东思想是在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道路、前途、步骤及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重要部分,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也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

1.邓小平理论的教育

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199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上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党的十四大以后,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一书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展开为16条,邓小平理论教育围绕这16条内容展开,主要包括:[1]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3]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4]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6]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7]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8]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9]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10]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1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12]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13]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14]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15]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16]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此纲要于1995年5月10日经由中共中央同意印发,作为全党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辅助材料,也可供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阅读。内容主要侧重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方面。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突破了过去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全面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的途径。更好地认清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应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邓小平和中共中央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判断强调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至少上百年,因此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主要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以及三步走战略构想等。

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我国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僵化的体制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方式,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的重点,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对外开放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包括: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是强国之路,是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中坚持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要形成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形成多形式、宽领域的开放。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摒弃资本主义丑恶的东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现共同富裕;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据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体现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进行分配时需要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考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理论。论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分析“三权分立”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外交战略理论。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遵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除以上七个方面理论外,邓小平理论教育还包括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党的建设等理论教育。此外,邓小平理论教育还包含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教育。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2003年6月8日,中共中央在同意印发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具体包括十一个方面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围绕就这十一条内容展开,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编写课题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31页。当代中国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在内容上侧重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高度概括为三句话,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共产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把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要与中国生产力保持直接的、紧密的联系,要拥有、控制和掌握先进生产力、生产要素的社会配置权以及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共产党的先进性其次体现在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全部工作要始终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全部工作,要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此,在全党范围内提出了以下的纲略:一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二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具有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要通过它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具有感召力和劝导力,要通过它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出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仅要提高社会经济水平,而且要充实人民的精神生活,保障社会福利,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建立法治社会,维护领好的社会秩序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要消除局部贫困、少数贫困,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各省市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平衡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大小康社会的覆盖面。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通过自主创新,实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努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教育兴国,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应始终阐明“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教育。

3.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十七大报告中指出: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2013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印发的《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内容包括十个方面,这十个方面也是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此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纲略,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中心内容: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三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同发展。以上内容构成了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这一思想载入宪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围绕以上内容,并着重通过“八个明确”核心观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展开。“八个明确”是: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十四个坚持”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凝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八个明确”的教育主要是指导思想层面的教育,重点讲的是怎么看,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个坚持”教育是行动纲领层面的教育,重点讲的是怎么办,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教育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75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