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体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46 评论:0

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体

虽然马克思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马上就能做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与动物的区分、从物种的生物特性去界定人,依然沿袭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进路。在他看来,人的存在是类存在,人的类特性不同于动物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因此可以被定性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体”。

正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直接区别开来:人有意识地把自身当作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并且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能自觉地把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动物的生命活动不是自由的,也不是自觉自主的,动物只能为了维持肉体生存而活动,它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不能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意识的对象。这种逻辑延续的是“人是动物但又高于动物”的套路,其新意在于人高于动物的依据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种活动也被马克思称为“生产劳动”,但它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或从事的生产劳动,而是理想层面的劳动,是能展示人的生命力量并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劳动,基本特征是自由、自觉(有意识)、自主。人的内在本质就是这种自由自觉的劳动,劳动产品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本质就在他的劳动所创造的世界中显示出来。人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证明他的生产是能动的类生活。也正是通过这种生产劳动,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

这种生产劳动绝不是谋生劳动,不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或者获取财富的工具,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为了吃、喝、生殖所进行的活动只是动物的机能,只有从事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如果我们从事的是谋生劳动,而不是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那表明我们还不符合人的类本质,还达不到人的标准。如此定位的话,符合人的类本质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不用说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即使在今天也很少有人能达到标准。

马克思看到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劳动在外化、对象化的过程中产生出私有财产,成为异化劳动,人根本没办法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反而作为非人化的存在物被生产出来,“生产不仅把人当做商品、当做商品人、当做具有商品的规定的人生产出来;它依照这个规定把人当做既在精神上又在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生产出来”。

人变成了非人化的存在物,人的活动变成非人的活动,变成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人因此变成了动物般的存在。这就是说,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生成使人不再是人,人的劳动过程、劳动产品和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本来都是人之为人的表征,现在都变成了完全异己的力量,结果是“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套人复归于人的回归逻辑,他此时所设想的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就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说白了,就是现实存在的人成为他所预设的真正的人,实然的、非人的人成为应然的、理想的人。可以说,将人的类本质看作自由、自觉的劳动,而把未来社会构想成摆脱异化劳动、扬弃私有财产、促使人的类本质实现的理想社会,这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逻辑是相似的,马克思此时并未走出从设定抽象之人到构想理想共同体的进路。

当然,马克思已经有所不同了,他指出人是自然存在物,既是能动的、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存在物,又是受动的、受制约和限制的存在物,他更加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他设定的不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而是从事自由自觉劳动的人。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思考,马克思关注到了劳动的社会性、现实性,为后来关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做好了铺垫。

人类社会未来的希望在于人们的劳动本身,人类社会历史不是断裂的,而是连续的,人的劳动已经创造的东西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奠定了现实基础,人在这种连续的社会历史中不断丰富自己、实现自己。将人的劳动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借以思考人的发展问题,说明马克思已经有足够的储备去重新思考现实之人的现实生活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74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