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人生而为个体吗?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42 评论:0

一、人生而为个体吗?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基本上都有一个前提预设,那就是每一个人自然、天然地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个人都是独立的意识中心。个人是构成一切共同体的基础,是最原初、最基本的单位,相对于国家、政府,处在本原和终极目的的地位,具有无以超越的最高价值。个人的自由、生命、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或政府只不过是个人利益实现的条件和手段,其组成原则或存在的合法性应以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利益为依据。这套理论逻辑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现代政治似乎都必须建构在个体认同的基础上。

马克思偏偏不认同,反而还从中发现了问题。他追问的恰恰就是:人生来就是独立的个人吗?一味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就有利于个人自由的实现吗?被宣称的个人自由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不能出现?

之所以发现这些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马克思遭遇到将个体推崇到极致的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施蒂纳。在其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纳指出,“自我”是唯一现实的存在者,既是独一无二的,也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民族、社会、阶级与个人是对立的,对这些共同体形式的强调,意味着让有个性的、独一无二的个人服从无个性、无差别的普遍的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把个人理解为“唯一者”,高扬“自我”的价值,只是看似具有革命性,看似有利于个人自由。因为无前提的、不受任何条件制约的、绝对独立的个人“始终是一个虚幻的形象”,不过是撇开历史进程的、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中的“神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而为了推崇个人的独立,将个人与共同体甚至社会对立起来,个人也就必然会沦为“抽象的个人”,自由也就会变成抽象的自由。

马克思还在拟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总的“导言”的开端,批判了经济学领域和政治哲学领域的两种理路:其一是斯密和李嘉图把“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当作出发点,其二是卢梭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两者尽管有所不同,但都预设了个人主体的天生性,都是从单个的、孤立的、独立的个人开始建构理论体系,如此缺乏想象力的虚构“只是大大小小的鲁滨逊一类故事所造成的美学上的假象”。

但马克思又指出,不能以为这些思想家们纯粹在杜撰故事、胡思乱想,他们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理路,实际上是有一定社会背景支撑的,本身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历史进程。在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并没有今天我们所说的“独立的个人”。因为,“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生产力的落后使每个人根本没有办法摆脱自然血缘联系,而只能成为狭隘人群的附属物,从属于包括氏族、公社等这样的整体。大部分人没有独立意志,处在一定的统治秩序中,服从于君主的直接统治,谈不上独立的、成熟的个人。

随着16世纪以来封建社会的解体,自由竞争的市民社会的到来,18世纪才开始出现摆脱了自然联系的“独立的个人”。斯密、李嘉图、卢梭等思想家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天生独立的主体”,正是对这段历史事实的无意识表述,而并不是纯粹理论的空想或者故事的虚构。强调个人天生的独立主体地位,提倡独立的个人的特殊性和个人的自主、自由,从政治领域、价值理念上确认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应景”之举,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没有客观历史依据。

但马克思又认为,这种理论建构并没有历史地看个人的出现,不是把独立的个人看作历史的结果,却看成历史的起点。独立的个人不是自然的、天然的、永恒的,而是历史形成的、后天练就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塑造出了独立的个人。只有在艺术化的作品中,我们才会看到那个孤立的鲁滨逊似的个人,那个独立的、孤立的因而也是抽象的主体,而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

不能天然地设想人自然就是独立的、自由的,这样做只会把个人从日常的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从而陷入抽象的个人论之中。将一套理论建立在抽象的孤立个人的基础上,注定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理论注定只能是政治哲学家个人美好想象的绚丽展示,尽管能打动人心,但只是一种有一定想象力的理论之花,而不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把握。

现实社会中不存在孤立或独立的个人,只在政治国家层面上宣称个人自由而不去关注现实社会,是不可能实现个人自由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社会中,只有通过改变社会,才可能打造出自由的个人。如果只是强调独立的个人的自由,而不去思考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很可能造成个人与其他个人的对立,出现个人与个人互相为敌、人被自己的关系所约束的局面。

没有经济领域、物质生活条件的保障,个人自由就会沦为抽象的自由。在生产关系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形式上的政治平等带来的结果也只能是少数一部分人实现自由,大多数的个人根本没机会享有自由。一个国家不能只提供个人自由权利的保障,还得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个人的生产和生活难题。必须回到现实中,看看现实的、从事物质生产的、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看看被认为是独立的、自由的现代的个人为何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73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