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忽略的“中间阶级”
我们需要厘清的第一个观念,就是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忽视了中产阶级问题,中产阶级不曾出现在他们的阶级理论中。仔细想想就会明白,从事阶级分析的大思想家,怎么可能会让自己的理论有这么大的漏洞?怎么可能无视中产阶级的存在?翻阅他们的文本会发现,《共产党宣言》中的“中间等级”(Mittelstnde),《资本论》中的“中等阶级”或“中间阶级”(Mittelklasse),本来就对应于英文的“middle class”(中产阶级)。中产阶级问题的重要性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其实并不逊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问题,只是中文译本中并没有出现“中产阶级”,研究者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问题。
鉴于等级与阶级的差别,我们可以进一步指出,中间等级与中间阶级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应该叫“中间等级”,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则叫“中间阶级”。中间等级就是处于中间地位的等级,与之相对应的是上层等级和下层等级。中间阶级就是夹杂在中间的阶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
构成中间等级和中间阶级的社会成员是不同的。中间等级对应的上层等级是世袭的、拥有特权的土地所有者或封建贵族,下层等级是农奴,其自身主要包括资产阶级和小手工业者、自主经营的农民。资产阶级的构成部分是参差不齐的,一部分是工商业资产阶级和金融资产阶级,也就是大资产阶级,一部分是小资产阶级,前者被马克思称为中间等级的上层,后者则与小手工业者、自主经营的农民一起,构成中间等级的下层。
中间等级的上层即大资产阶级在经济上逐渐占据优势,成为能与封建土地贵族抗衡的势力,最终通过革命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等级制被打破了,中间等级在实质意义上变成了中间阶级。大资产阶级成为上层阶级,伴随着它出现的无产阶级即现代雇佣工人阶级成为下层阶级。这时的处于中间层次的中间阶级,就是原来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没有转化为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和自主经营的农民。
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恩格斯对小资产阶级有段精彩的描述:“在现代文明已经发展的国家里,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资产阶级,它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并且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这段话可以说是他们最清晰阐述中间阶级的段落,其观点在之后的著作中被坚持下来,并不断得到完善。我们可以从中总结中间阶级的几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中间阶级是开放性的、动态性的“阶级”。它的构成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马克思没有固化地、抽象化地理解一切时代的中间阶级,没有否定中间阶级在未来的发展,在其有生之年他并不是只看到开咖啡店的、开餐馆的、开酒店的、小商人、小店主、小手工作坊主等作为中间阶级的存在,在其晚期的文本(最典型的当属《资本论》)中他提到了“一个人数众多的产业经理和商业经理阶级的形成”。
马克思指出,随着私人企业向股份企业的转型,以监督和管理劳动为主的经营者阶级必然会出现,这些人不是直接依靠资本,而是主要靠自己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活动来获得收入,其获得收入的源泉既不是资本也不是雇佣劳动,他们不是严格的资产阶级,而是虽没有生产资料但却可以支配和管理劳动的阶级。
因此可以说,作为中间阶级的小资产阶级不是完整的“资本的人格化”,也不完全是“劳动的人格化”,而是兼具资本与劳动的特质,既站在资本的一方,又从事雇佣劳动,并且还管理和支配其他人的雇佣劳动,这一“阶级”因此从其本质上而言是处于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不能归属于任何一方的“阶级”。
其二,中间阶级是附属性的、补充性的“阶级”。如果说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扮演的角色而算是“主体阶级”的话,那么小资产阶级和自主经营的农民则因依附于它们而算是“附属阶级”。中间阶级的存在因此说明,马克思并没有像很多人所想的只讲两大阶级,把所有社会成员简单划分到两大阶级中。在两大根本对立的阶级之外,还存在着不能划入其中的其他社会成员。我们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方式,对现实之人进行要么是资产阶级要么是无产阶级的简单划分。
只是,中间阶级不是基本主体,不占主导地位,仅仅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重要补充,它会给资本主义生产提供必要的原材料、生活资料,并作为其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重要消费源泉。现代公司中的管理者作为资本的生产劳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支配者,还保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好地运作。中间阶级还会源源不断地给主体阶级输送成员,比如自主经营的农民会因失去土地而成为无产阶级,一部分小资产阶级成员会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而加入资产阶级阵营。
其三,中间阶级是不稳定的、过渡性的“阶级”。中间阶级是不同阶级成员的综合体,小资产阶级就其根本特质来说本身属于资产阶级,农民与处于弱势地位的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又都属于“劳动者阶级”的阵营(在中国,工人和农民的天然联盟关系更加明显)。而且,中间阶级不是静止地、固定地处于中间位置的阶级,其构成成员“可进可退”,既有机会进入上层,也会很无奈地沦落到下层,中间阶级更好地体现出阶级的流动性特点。这也是它和中间等级的差别。
中间等级是在地位上处于中间位置,这种地位是固定的、明确的,当时作为中间等级的资产阶级的地位就是低于僧侣或教士、封建贵族,作为第三等级,地位高于农奴;中间阶级不享有固定的中间等级的地位,而是夹杂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者之间,很容易转化为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的成员。中间阶级的流动性让我们再一次确认阶级相对于等级的进步意义,处于阶级中的社会成员是流动的,不会由于其出身注定一辈子只能在某个阶级中。
其四,中间阶级是拥有一定财产的、政治上保守的“阶级”。中间阶级有自己的财产,是现代社会的“既得利益者”,虽然是少量利益的获得者。它的基本政治意识必然是最大程度地保住并且扩大自己现有的财产,因此并不反对大资本的统治,也不会支持阶级对抗,而只关心社会秩序的稳定。
马克思曾经写道:“民主党人代表小资产阶级,即体现两个阶级的利益互相削弱的那个过渡阶级,所以民主党人自以为完全超然于阶级对抗之上。民主党人认为,和他们对立的是一个特权阶级,而他们和全国所有其他阶层一起构成了人民。他们所维护的是人民的权利;他们所关心的是人民的利益。”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中间阶级具有非革命性的性质,在政治态度上不彻底、摇摆不定的原因。
显然,中间阶级的非革命性是相对的,是针对资本的统治而言的。它也有革命性的一面,那就是体现在反对特权上,因为特权会剥夺他们的财产,会让他们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但归根结底,中间阶级的基本诉求是保护自己的财产不受侵犯,对社会公平的诉求并不是其首要考虑,除非在其财产受到损害时才会打出社会公平的名义,这决定了中间阶级很容易沦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支持者,成为安于现状者。
总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很明确地将中间阶级看作为夹杂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难以统一地形成阶级意识的社会群体,它从根本上来说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而存在,最多只能作为关心自己财产多少、反抗剥夺其财产的松散的社会成员的统一称呼。可以说,中间阶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理论的重要补充,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回应今天的中产阶级的议题有重要价值。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72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2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