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体悟马克思的人生境界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87 评论:0

体悟马克思的人生境界

韦建桦

2018年5月5日,是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我们对2012年版《马克思画传》进行了修订、增补和完善,推出这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版”,奉献给广大读者。这部新版画传力求更加完整而又鲜明地再现马克思的人生轨迹,准确而又凝练地介绍他的理论贡献,真实而又生动地展示他的人格之美。

“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略叙本书的编纂初衷

马克思是对世界现代文明进程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人类数千年来优秀思想文化的光辉结晶,是烛照世界历史进程、指引人类前进方向的智慧明灯,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我们编纂这部画传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走近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走近他的心灵,了解他进行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的历程,认识他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和跌宕起伏的生活中展现的品德与情操,在感动的同时进行思考,进而以浓厚的理论兴趣去阅读他的著作,直接聆听他关于历史与未来、自然与社会、宇宙与人生的教诲和箴言。

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里强调的“知人论世”的道理,特别适用于学习马克思理论的过程。我们要研读马克思的著作,就不能不了解马克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知道,马克思是在19世纪的欧洲从事理论创造和革命活动的。他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动因、判断依据和分析结论,直接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革命实践,同时也来源于他对人类历史的深刻思考。我们只有具体地了解马克思考察和认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经历,了解他参与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史实,了解他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的历程,我们在阅读他的著作时才不至于产生隔膜,才能准确地领悟这些经典文献的背景、思路、意蕴和风格。

此外我们还应当看到,马克思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并不只是卷帙浩繁的著作,而且还有感人至深的风范。马克思在数十年风雨兼程的跋涉中显现的信念、风骨、胸襟和情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一部内涵丰富的“无字之书”。这部书同那些形诸文字的著述融为一体,全面地反映了马克思的人生境界。

《马克思画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读者从多重视角真切地感受和体悟马克思的人生境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比较完整地认识这位伟大的哲人、智者和战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析马克思人生境界的四个要素

马克思的一生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壮丽史诗。他的人生境界内容宏富,即使撰写一部多卷本的专著,也未必能纤悉无遗地阐述这一主题。因此,我们在这部画传中紧紧围绕马克思生命历程中的四个基本事实,向读者讲述马克思的故事。我们认为,这些事实构成了马克思人生境界的基本要素。

马克思人生境界的第一要素:矢志不渝地为劳苦大众解放而献身。

马克思的特点是什么?他自己对此作了简洁明确的回答:“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588页)早在中学时期,马克思就已经郑重地思考人生目标问题。在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他表示要在未来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即使付出牺牲也义无反顾,因为到那时,他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459页)。这些感人肺腑的语言,反映了17岁的马克思对人生价值的思索;他的胸怀和抱负,远远超出了一般青年对于谋生和就业的考虑。

中学毕业后,马克思怀着崇高志向踏上了获取新知、探求真理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他目睹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倾听劳苦大众渴求解放的强烈呼声,内心涌动着进行社会变革的激情。他在孜孜不倦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度过了青春岁月,终于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彻底转变。也正是在这时候,他才清晰地认识到:所谓“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就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解放而奋斗。从此以后,他的生命之舟就始终如一地朝着这个目标破浪前进。

马克思出身于一个受人尊敬的律师家庭,自幼好学敏求,勤于思考,23岁获博士学位,24岁任报纸主笔,因禀赋聪颖、才华卓异、文笔犀利而驰誉学林。当时的学术界这样评价年轻的马克思:“他既有深思熟虑、冷静严肃的态度,又有深邃敏锐的智慧。请设想一下,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为一人——这里说的是结合,而不是凑合——,那么结果就是马克思博士。”(莫泽斯·赫斯1841年9月2日给倍·奥艾尔巴赫的信)因此人们确信,马克思凭借自身条件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跻身于“上流社会”。然而,马克思舍弃了舒适安定的学者生活,对金钱、权位和资产阶级的奢靡享乐更是不屑一顾。他毅然选择了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

马克思为工人阶级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亲身投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斗争。从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到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从领导国际工人协会的工作,到支持巴黎公社革命;从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团结和壮大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到支持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运动,马克思始终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前沿,为劳苦大众的解放奉献了毕生的智慧和精力。

马克思为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1867年4月30日,他在给齐·迈耶尔的信中写道:“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53页)然而,如此巨大的牺牲丝毫也没有改变马克思的初心,他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向这个世界宣布:

“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赚钱的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9卷第550页)

马克思人生境界的第二要素:百折不回地为揭示科学真理而求索。

劳苦大众的解放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锻造理论武器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马克思的肩上。

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任务。它需要科学理论的创立者具备渊博的学识、非凡的睿智,更需要他具有坚如磐石的信念和深入实践的恒心,始终怀着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忠诚。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马克思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沉潜于工作之中。他研究了欧洲各国经济政治的历史与现状,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成果,创立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理论体系。他用唯物史观阐明了人类社会演进的普遍规律,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他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伟大阶级,而无产阶级政党就是领导这个事业的核心力量。他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并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这项前无古人的宏大工程中,恩格斯始终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正是通过他们的精诚合作,一系列精辟的理论观点才得到了科学的论证和经典的表述,人类思想史才迎来了一次辉煌的日出。

在从事理论创造的进程中,马克思一再遇到贫穷和疾病的困扰,加上反动势力无休无止的迫害,使得本来已经极为复杂的研究工作更加举步维艰。这种种困难在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他没有沮丧气馁,没有畏葸不前,也没有降低标准、草率应付,反而以更加严谨缜密的态度对待《资本论》创作。就在这一期间,他患了严重的肝病。在这种情况下,他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健康,而是作品的质量。面对疾病,他立下了这样的誓言:“我必须对党负责,不让这部著作为肝病期间出现的那种低沉、呆板的笔调所损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167—168页)马克思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马克思在写作时忍受过多么剧烈的痛楚,然而不管境况多么艰难,马克思总是坚定而又自信地表示:“我希望为我们的党取得科学上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9卷第554页)马克思深知,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创建科学理论是一项多么艰难而又充满危险的事业,而这项事业又会向科学真理的探求者提出多么严格乃至苛酷的要求。他曾借用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诗句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4页)基于这种透彻的认识,马克思下定了一往无前、万难不屈的决心,始终以极端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理论工作。正因为如此,《资本论》以及由他完成的其他一系列著作才具有永恒的魅力,不仅思想精湛,而且文笔优美,宛如一个“艺术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135页)。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著作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凝结着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深情和心血。

马克思人生境界的第三要素:坚韧沉毅地为战胜人生逆境而奋斗。

逆水行舟,顶风翱翔——这就是马克思数十年斗争经历和艰苦生活的写照。他对此早有精神准备。他很清楚,一个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人,一个在《资本论》中周密论证剥夺者必将被剥夺的人,一个率领劳苦大众向现存制度发起凌厉攻势的人,不可能在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的社会里顺风顺水、安稳度日。不当顺民,必陷逆境;不愿顺从,必遭厄运——这就是人们在那个标榜“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社会里面临的选择。

马克思选择了逆境。他平生最厌恶的丑行就是“逢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588页);他的信念、血性和良知不允许他背弃工人阶级,转而归顺和趋附统治者。这样一来,他的生命航程就势必遭遇逆流和暗礁。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一生经历的时候说过:“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603页)确实,马克思从来没有因为私事、私利和私心而与人结怨;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言人,他是在向整个统治阶级宣战。正因为如此,他就成了“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同上),他所面临的艰险就比常人更加严酷。也正因为如此,他的铮铮铁骨就更令人惊叹和赞佩。

马克思身处的逆境至少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愿望会变成难以实现的“奢望”;二是十分正当的事情会遇到难以逾越的关卡;三是天经地义的人间至爱会因为种种困苦和不幸的交织而遭到残酷打击。这三个特点分别涉及马克思的生活、工作和情感世界。我们可以从中各选一个片段,来看一看马克思如何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果敢行进:

——马克思一生喜欢安静。他在年轻时就曾说过:“安静是唯一能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457页)然而,他却偏偏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青年、壮年和暮年时光,以至他的妻子燕妮认为,只有“动荡”一词才能准确地形容他们一家人数十年的生活。马克思和燕妮在1843年6月新婚后不久,就在统治者的压迫下背井离乡,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普鲁士、法国和比利时当局屡屡发出驱逐令,迫使马克思和燕妮辗转各地,历尽危难和艰辛。从1849年8月起,马克思以流亡者身份带着妻子和女儿一直居住在英国伦敦。在这个被资产阶级称做“最自由”的国家,马克思仍然不断遭到攻击,“成了伦敦受诽谤最多、受威胁最大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3卷第236页)。然而,从欧洲大陆到英伦三岛,反动当局一次又一次的驱逐、通缉、构陷和监禁,始终没有能够动摇和摧折马克思的意志,相反,逆境中的千磨万击使马克思愈加充满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在巴黎、布鲁塞尔、科隆和伦敦,在马克思足迹所到的一切地方,他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引导、支持和组织工人运动,使各国统治者感到惊恐和恼怒。普鲁士当局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曾向马克思表示:只要他改弦易辙,政府愿意立即给他授予官位、赏以厚俸。对于这种卑劣而又愚蠢的收买,马克思嗤之以鼻。他宁可在动荡中苦战,也不愿在安静中苟活。

——马克思一生喜欢办报。他认为进步的报刊“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352页)。因此,马克思从青年时代起就满腔热忱地投身于新闻事业。然而,由他主编和创办的报刊,不是遭到反动当局的查禁和取缔,就是在重重困难中被迫停刊。眼看着自己主编和创办的《莱茵报》、《新莱茵报》和《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在十年之内相继遭到摧残,马克思没有颓丧,反而愈挫愈勇。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指导工人阶级政党办刊办报,使它们成为工人运动中的火炬,而马克思自己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马克思一生喜欢孩子。他认为孩子是“家中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8卷第442页)。马克思是名副其实的慈父,他对儿女的关心和疼爱无微不至。然而在伦敦流亡的最初几年,马克思和燕妮每分钟都受到“极端贫困的威胁”(同上,第563页),无法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必要的医疗保障。从1850年到1855年,他们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罹患疾病,因无钱医治而相继夭亡。沉重的打击使马克思夫妇陷入椎心泣血的悲恸。一向刚强坚毅的马克思忍不住热泪纵横,他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已经遭受过各种不幸,但是只有现在我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不幸。”(同上,第442页)然而惨烈的命运并没有把马克思击垮,他挺立在风刀霜剑之中,很快又顽强地投入工作。与此同时,他和燕妮一起悉心抚育三个女儿——小燕妮、劳拉和爱琳娜,把她们培养成了正直、坚韧、热诚、笃学的革命战士。马克思培育的家风深受战友们的赞佩,成了后来的革命者学习的典范。

以上描述的仅仅是马克思生活的几个侧面,然而它们却真实而又完整地折射出马克思的人格光辉。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在险象环生的境遇中活下来已属不易,而马克思不仅坚强地活着,而且活出了人生的精彩;他“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篇》),在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方面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马克思人生境界的第四要素:乐观自信地为丰富生命内涵而努力。

统治者在不断实施迫害时,总以为马克思必定终日生活在愁云惨雾之中。他们根本不可能知道,马克思在种种钳制和攻讦下依然朝气蓬勃、活力四射、豁达开朗。这就是马克思的气度。他善于在逆流袭来时从容不迫地理顺思路、理顺心绪、理顺各种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他善于在寒冷的荒原上构筑生意盎然的精神家园。

在马克思的精神家园里,深植着对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必胜信念。这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他向各种困难挑战的底气所在。他密切关注工人运动的每一步进展,关注被压迫民族的每一场斗争。就在生活最艰难、工作最繁重的时刻,他还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在一系列文章中高度评价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奋斗精神,坚决支持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斗争,并且深情地预言中华民族必将崛起,成为开启整个东方世界新纪元的曙光。而在那时候,我们中国人还根本不知道“马克思”这个名字。

在马克思的精神家园里,融汇着对革命战友的深情厚谊。“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傅玄《何当行》)在与马克思同声相应、同心相知的挚友中,除了恩格斯之外,还有欧美工人政党的许多领导人和普通战士。他们与马克思相互砥砺、相互支持。马克思在工人运动中享有崇高威望,但他始终把自己定位为同大家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战士。因此在工人们的心目中,马克思既是卓越的领袖,更是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他们赞赏马克思襟怀恢廓、真诚坦率的品质,喜爱他勇于担当、乐于助人、质朴刚健、幽默诙谐的个性。于是,马克思的家就成了登门求教的工人活动家、遭到迫害的各国流亡者、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和寻找真理的革命青年经常聚会的地方。马克思和燕妮总是热情地接待他们,使他们觉得来到了亲人身边。在这样的场合,马克思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开怀大笑,那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欢欣。

在马克思的精神家园里,洋溢着书籍的清芬。斗争是马克思的生命要素,而读书、学习则是马克思的生存方式。他密切关注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演进历史和发展趋势,广泛涉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留下了大量的摘录、笔记和批注。通过博览群书、研精覃思,马克思始终站在理论和学术的制高点,“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601—602页)。他徜徉于书林之中,获得了知识的滋养和思考的快乐;他以无比的勤奋和非凡的智慧,“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第39卷第374页)。

在马克思的精神家园里,蕴含着对艺术和自然的热爱。他钟情于荷马、埃斯库罗斯、奥维德、卢克莱修、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海涅、但丁、狄德罗、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作品,喜爱各地的民歌、童话、寓言和叙事谣曲。在灯下为孩子们朗诵诗歌,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他酷爱音乐、绘画和雕塑,认为高尚的艺术既是人们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又是陶冶性灵、培养情操的人间胜境。马克思热爱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喜欢凝视星空,眺望大海,漫步山林,把精神和自然视为维护健康的“伟大神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9页)。当他同朋友们、孩子们在风景如画的森林中欢笑、奔跑的时候,他感受到了自然界赋予的神奇力量。

最后,十分重要的是,在马克思的心灵深处凝集着他对妻子燕妮的挚爱。在他的精神家园里,这是滋润花木、映照日月的一泓清泉。燕妮不仅是他的亲密伴侣,而且是他的忠实战友。他把燕妮视为“心中的蓝天和太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481页),而燕妮则认为马克思是她的“生命的支柱”;有了这根支柱,她就成了“世间最幸福的女性”(燕妮·马克思1850年5月20日给约·魏德迈的信)。马克思和燕妮并肩从事斗争,共同培育女儿,一起关心孙儿们的成长,在数十年相濡以沫、琴瑟和谐的生活中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爱情之歌。

马克思的精神家园是说不完、道不尽的。他曾经说过,他喜爱的座右铭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589页)。他热爱平凡、朴素而又富有朝气和情趣的普通人生活,他赞美一切真诚、善良、美好的秉性,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正是基于这种深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理想,马克思的内心充满阳光。他情感丰富,个性鲜明,兴趣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显露出纯朴的童心。在他的身上,既有战士的坚毅品格,又有学者的严谨作风,还有诗人的浪漫气质。这一切,展现出了许多人所不知道的真实的马克思。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中国古代哲人热情赞誉的美德懿行,中华民族历来崇仰的理想人格,在马克思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是一个“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荀子·非十二子》)的伟人,一个让我们倍感亲切和温暖的形象,绝不像有些不了解情况的人想象的那样偏执而又冷漠、遥远而又陌生。

以上所说的四个要素,使马克思的人生境界显得恢弘奇崛、瑰丽多姿。我们了解了这一切,就不会感到奇怪:为什么马克思身受各种压迫却“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602页),为什么他对心怀嫉恨的市侩和小人视若无物,为什么他对蝇营狗苟、趋炎附势的庸俗习气如此鄙夷不屑。这是因为马克思站立在高山之巅,他所关注的是时代风云和民间疾苦,是社会变革和历史潮流;对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使他总能以淡泊宁静之心去领略人生的无限风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这两句诗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马克思的内心世界。

在这部《马克思 传》中,我们紧扣以上四个基本要素,力求准确地勾勒出马克思生命历程的主线,再现他的人生境界的风采。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简述本书的编辑思路

讲好马克思的故事,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马克思的一生波澜迭起,马克思的理论博大精深,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又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因此,为了编纂这部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宗旨的传记,我们首先必须对浩繁的史料进行梳理和提炼,力求反映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正如唐人韩愈所说:“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只有用提要钩玄、取精用弘的方法,才能精准、简洁、鲜明地再现马克思的壮丽人生。

真实是本书的灵魂。唯有保证史实记叙和理论阐述的准确,这部作品才能对学习经典著作具有切实的参考价值,同时对研究经典作家具有独立的学术价值。因此,我们要求自己用编译经典著作的科学态度从事编纂画传的工作。我们重温了马克思的一系列著作和书信,广泛搜集并认真研读了涉及马克思生平事业的各种史料和研究成果,对画传的总体方案、条贯脉络、篇章结构、各章导言、各节提要和大事年表进行了反复斟酌和推敲,对反映历史事件、人物、组织、著述和文稿的大量图片进行了审慎的考证和精选,以保证这部作品成为真实可靠的信史。

创新是本书的亮点。要让读者通过一部画传了解马克思的实践活动和理论贡献,就必须在叙述风格和阐释方式上勇于创新。在史实记叙方面,我们改变历来沿袭的单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模式,尝试开辟一条使编年叙事与专题介绍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新路,并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在全书序言和各章导言中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进行简练的概括,以便更加完整地反映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在理论阐述方面,我们注意避免史论分离和重史轻论的倾向,力求清晰地再现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同时充分利用最新的编译和研究成果,简明而又准确地介绍马克思重要著作的写作背景和思想精髓。在这部画传中,我们重点展现马克思的光辉业绩和杰出贡献,同时也着力展示他的高尚品质和博大胸怀,尽可能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马克思的伟大一生。

立体的语言是本书的特色。以文为经,以图为纬,经纬交织,图文互补,构成了这部作品独特的、立体的叙事语言。我们感到,采用这样的语言既是对当今读者需求的适应,也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中国古代先贤早就倡导并实践过将读图和读文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宋代史学家郑樵说过:“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通志·图谱略》)我们在编纂本书时借鉴了这种“左图右史”的思路,选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重要论述以及马克思的亲人和战友的生动回忆,让读者对这位革命导师的思想和品格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更加真切的印象;同时,我们精选了中外名家的许多美术作品,其中有的描绘恢弘的历史场景,有的表现重大的革命题材,也有的反映动人的生活细节。这些作品与珍贵的历史图片、简要的说明文字融合无间,使思想的感召力和艺术的感染力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马克思画传》初版于2012年问世,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在迎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对初版进行了认真修订:一是围绕马克思的实践活动及其社会背景,充实了若干有价值的史料;二是围绕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及其理论要义,增补了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三是围绕马克思的品格与情操,增添了许多重要的资料和信息。与此同时,我们还对叙述文字和版面设计作了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总之,我们恪守精益求精的原则,力求使新版画传内容更丰富、逻辑更严谨、表述更精当,以期进一步适应读者的需要。

我们希望,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这部《马克思画传》纪念版能帮助读者完成一次穿越时空之旅,走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如日初升的年代,走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扬帆启航的地方,去感受和体悟马克思的人生境界,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汲取把握人生航向的智慧和经受风雨、搏击波涛的勇气。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65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