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找准互联网适度介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着力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26 评论:0

找准互联网适度介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着力点

赵成林

摘要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介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必然趋势,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质、互联网的多元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互联网运用间的特殊性,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互联网介入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着力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导权、传统模式与“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融合和教师队伍建设与时俱进的三个着力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互联网适度介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互联网 适度介入 着力点

互联网的发展和日益普及,正在迅速改变着信息环境发展方式、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互联网的普及、运用和互动传播的优势,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发生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各高校也在进行“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的探索。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较强的意识形态性质,需要注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其性质使互联网适度介入,以期真正实现“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1+1>2”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互联网适度介入的内涵要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一种数量上的界限,也就是说它是事物还称其为该事物的一种限度、幅度和范围,如若超出,该事物就会转化为他事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互联网适度介入,就是要把握好两者融合的度,不能超出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就无法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互联网相融合的度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互联网的性质和两者融合的特殊性。

(一)互联网的适度介入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质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与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课程不同的课程性质,即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这种特有的课程性质需要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需要教师作为“主导者”对学生存疑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现象做出及时有效的解惑,一刻也不能耽搁,这是传统面对面课堂具有的优势和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丰富性”“多元性”等特点的互联网需适度介入。

(二)互联网的适度介入取决于互联网的多元性等性质

互联网的形成、发展和普及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从1994年我国正式拥有互联网开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伴随而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始了初步探索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机遇既欣喜,又对其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本领恐慌”而倍感焦虑。2014年,“慕课”闯进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技术新媒体教学应用与创新高层学术研讨会”至今已经召开了三届。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在主动地、积极地进行“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法”研究与改革,并探索出了一些值得参考与借鉴的模式。互联网信息传播与传统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相比,具有一些鲜明特点:第一,互联网信息的数字化与信息环境的虚拟性;第二,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平等性;第三,互联网的丰富性与多元性;第四,互联网的主体性与互动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互联网对传统教学行为带来一些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说互联网对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不足为过。例如,大学生在互联网海量信息大潮之下成为信息异化的主要受害者,人类创造了信息和信息技术,但人对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已使自己如作茧自缚般陷入自己编织的信息网中,人所创造出的信息反过来变成了主宰和支配人的生活的主体力量。所以,互联网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丰富性”“多元性”等特点决定互联网介入具有很强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适度。

(三)互联网的适度介入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互联网运用间的特殊性

“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平等性增强。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往往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教师的主体性往往强于学生的主体性。而“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教学模式更多地体现出老师与学生的民主与平等关系,在信息的交流过程中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模式转化为“教师↔学生”双向模式,意见的表述与解释也出现了去权威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教学过程隐蔽性突出。这种相对隐蔽性的特点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它根源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在“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意见,教师通过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帮助,更方便、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使得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的这两种特殊性如果能被恰当利用,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自身规律,即“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面对面与学生接触、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要使其在最大程度上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点,就需要互联网的适度介入,不走极端,方能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理想之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互联网介入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正在探索中,互联网的介入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但存在着互联网提供的部分信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新的教学模式导致“教法”和“学法”改革相对立和新的教学形式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问题。无疑,准确把握现实困境,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互联网适度介入策略思考的前提和基础。

(一)互联网提供的部分信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往往进行的是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教育和引导。而互联网由于其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信息无限丰富,存在一些“公知”“大V”的胡编乱造,学生们通过互联网所获得的部分信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极强的意识形态性质相悖。例如,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陆和台湾的真实差距,看完我惊呆了!》《去俄罗斯七天,彻底被震惊了,超乎原本想象》这种改头换面的文章,经搜索发现这种雷同的文章不仅有台湾版和俄罗斯版,还有日本版、朝鲜版、越南版,并且得到了大量网友的转发,产生极其负面的效果,干扰学生们的思考与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这种问题是互联网适度介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最大现实困境。

(二)新的教学模式导致“教法”和“学法”改革相对立

何为教学?教学是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授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识和学生学习的一个共同活动。无论什么形式的教学改革都不能打破教与学相统一的这个底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改革,但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存在简单化倾向,把教与学相对立,要么单一进行“教法”改革,要么单一进行“学法”改革,出现了“我要教”和“我要学”的矛盾,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于“慕课”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领域。例如,2016年5月28日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技术新媒体教学应用与创新高层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我要教’的课程,在学生来看就是‘要我学’的课程,互联网实现了学法的改革,学生可以在寝室,甚至上厕所的时间都可以拿出手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关于诚信的课件可能被室友们分工合作,不诚信地刷完。而对于修养课来说,这将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所以,利用互联网单一地进行“学法”改革或“教法”改革,都是没有意义的。互联网介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出现的“教法”与“学法”的对立这一现实困境也亟待解决。

(三)新的教学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求相错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并适应时代特征的教师队伍。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带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改革变化主要有“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形式。主要由一些“明星”教师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提前完成课程的片段录制,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知识片段,学生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其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能做一些辅助性工作。这对于主讲“明星”教师来讲是一种莫名的压力,而对于其他教师来讲,不利于他们教学素养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学者认为:“从参与授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规模来看,尽管能实现众多高校的参与,但相对于各高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授课教师还只是其中的少数人群,其所引发的直接问题可能是阻碍未参与授课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这就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潜在优质师资的培育,也会阻碍一些教师的未来成长”。所以,互联网介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不能恰当地处理教学方法与教师素养提升之间的关系,将会对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带来根本性影响,最终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这种介入也注定是无效的甚至是阻碍发展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互联网适度介入的关键着力点

目前,“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正在探索、试点阶段,从高校要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导权、促进传统模式与“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融合和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与时俱进三方面进行策略思考,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互联网介入“相抵触”“相对立”和“相错位”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着力于确保高校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导权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领导权式微。这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导致了学生通过互联网所获得的部分信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构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互联网适度介入的重要策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如何构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导权?

理念上认识掌握领导权的必要性。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如何构建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需要明确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否存在。“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夺取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或集团,为维护本阶级或集团的经济政治利益,遵循一定的国家权力分配管理原则,以国家机器(包括暴力机器和非暴力机器)为保障,运用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国家职能,通过制定意识形态政策、设立意识形态机构、配备意识形态管理人员,占有支配意识形态资源和组织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国家权力。”互联网拓展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领域,人们在这个新型数字化空间的虚拟性社会中陷入了一种虚实难辨、模棱两可的境地。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空间里失声、失效、失势的现状颇为常见,意识形态领导权在网络空间中是会存在下去还是会终结,许多人对此展开了讨论。笔者认为,网络空间存在意识形态领导权,并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增强。网络空间其实是对现实社会的一个虚拟反映,是当今人们现实生活所分不开的一部分。所以,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一个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虚拟场域中不会减弱,只会增强。

制度上保障掌握领导权的可行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在有了理念认识的前提下,还需要加强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领导权构建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以此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构建提供必要保障。一方面,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考核等制度建设。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主体队伍要“懂网、知网、用网”,善于学习互联网和传播学的相关知识,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此前提下要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了解广大网友的心声,帮助网友答疑解惑,做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和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构建的践行者。另一方面,要及时完善立法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监督制度,要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净化网络生态。尽快实行网络实名制度,让一些“网络大V”不敢随意造谣。政府、高校和企业要形成协同管理监督机制,集中资源全力维护网络安全以及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构建的秩序性。

(二)着力于促进传统模式与“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融合

“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主要有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具体形式,而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慕课平台已经上线,并且出现“慕课热”的趋势。但慕课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引起慕课教学形式是否符合课程的性质和特征、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和能否促进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等讨论。“你可以在每个教室里放一架钢琴,但它不会带给你现成的音乐文化,因为音乐文化体现在人身上”,各种形式的改革都有可取之处,但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所需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机互动。所以,将传统模式与新的教学模式融合是互联网适度介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又一重要途径。

“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值得传统教学模式借鉴。“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就是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云计算等设施可以使大量教学材料和信息得以低成本地储存和传输。大数据技术可以快捷高效地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制定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而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便利与及时。这些优势提升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例如,可以确定“微课+小班讨论”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有效融合。慕课等网络平台的教学课程可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点的讲解,同学们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几个学时之后开展一次小班讨论课,老师在讨论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点认识的偏差可以及时引导,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有效补充。师生互动才会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才能真正让学生有独立感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达到知识、情感和信念的统一与协调转化,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着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与时俱进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队伍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力量,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是互联网适度介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备条件,即确保教学队伍专业化建设。互联网适度介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教学水平够强和“懂网、知网、用网”的教学团队。高校党委要领导和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教学工作,各部门要齐抓共管予以配合,形成主讲、辅导、助教三位一体的教学专业化团队。结合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形成四个教学团队,汲取“慕课”等新型教学形式的优点,将其融入传统教学中。还要成立一个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教学团队,专门从事学生学习效果分析和微课的录制与编辑。最终使思想理论课教学队伍的每一位老师不再只是“之乎者也”的知识讲授者,而是引领他们成为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热爱学生的引导者,成为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情感交流的践行者。针对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高校要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养成计划”,建立并完善“综合评价、注重学评”的考核评测体系,完善“青年教师网络文章参评”的相关制度,最终要实现的就是培养一支献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事业,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熟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善于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从而打破互联网介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领恐慌”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2-28(1).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5]徐蓉.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4(5).

[6]郑永廷,任志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7).

[7]姜洁.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N].人民日报,2016-4-20(1).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黄蓉生,等.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60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