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关系、挑战、策略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43 评论:0

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关系、挑战、策略

于建贵

摘要 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系统中存在着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之基础、内化的情感认同是文化自信之关键、外化的行为实践是文化自信之归宿这三层关系。需要准确把握这三层关系以认识微媒体环境下信息碎片化挑战文化系统认知、传播多元化挑战文化情感认同、实践虚拟化挑战文化行为实践的这三重挑战。从而探索应用多向度碎片化文化信息整合、主导性多元化文化传播引导、双对接型文化实践三大策略着力推进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关键词 微媒体环境 文化自信培育 三重挑战

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微博、微信、QQ等为代表的微传播媒体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信息接收、情感表达及行为实践方式,在增强其文化交流即时性与互动性的同时也给文化自信的培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客观分析这种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的现实挑战,探索有效应对策略,培育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

一、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生成的三层关系

文化自信培育有普遍性规律,但是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又有其特殊性要求。这种环境下系统的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内化的情感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关键,外化的行为实践是文化自信的归宿。

(一)系统的文化认知:文化自信的基础

微媒体环境下各种“微信息”风靡,文化信息的碎片化现象严重,这使得大学生对文化认知呈现片面化的状态,而文化自信培育的基础是对文化内容的系统认知。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微媒体碎片化语境下系统的文化认知有助于大学生完整地了解我国文化发展历史脉络,明确我国文化发展“从哪里来”“在哪里”“到哪里去”,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原动力。我国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蕴含着令国人自信、自豪的精神价值,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源。因此,微媒体碎片化语境下系统认知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熟知我们“从哪里来”,寻找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新时期我国形成了根源于人民生产生活中、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滋养下国家发展成效显著,“不论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中国动力’,还是中国政治制度日益成熟为世界各国提供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当代中国的发展都不仅具有国别意义,而且鲜明彰显了世界意义”。这是值得每一位国人自信、自豪的现实文化体现。而微媒体碎片化语境下系统认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助力大学生明确我们“在哪里”,未来该“到哪里去”,是文化自信培育的现实动力。另一方面,微媒体碎片化语境下系统的文化认知有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各文化之间的关系,明确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支撑点。我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准确把握各种文化资源的历史贡献、现实地位和相互关系,是夯实文化理论功底,奠定文化自信理论支撑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化这个庞大的综合体中,5000多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脉,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国学为根”,我国文化发展的根基不可被碎片化传播瓦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文化的结晶,在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学为魂”,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多元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适应中国文化发展的部分应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借鉴资源,在文化自信的培育中要推动“西学为鉴”。

(二)内化的情感认同:文化自信的关键

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情感表达相对自由,但是这种环境下传播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也极大影响文化的情感认同,而情感认同是产生文化自信的关键。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微媒体多元化传播环境下,内化的情感认同不仅对文化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文化行为实践活动具有建设作用,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助推器”。情感往往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不仅有利于分析认知内容,而且有助于强化认知效果。微媒体多元传播环境下内化于心的情感认同有助于大学生在面对碎片、多元的文化信息时,客观分析其传播中隐藏的诸多信息,冷静面对微传播过程中的情绪化语言,促进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认知、认同的形成发展。同时,情感对行为实践具有建设作用,积极的情感能够使大学生活跃起来,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实践活动的热情,做出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坚持正确的文化选择方向,在文化创新与创造活动中实现文化理论的转化,实现文化自信由认知、认同向实践的转化。另一方面,微媒体多元传播环境下,内化的情感认同不仅对大学生悦纳我国文化、达到自我认同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批判、吸纳多元文化有重要影响,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着力点。微媒体多元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情感认同将推动其对核心文化进行全面细致了解与准确把握,有助于大学生为满足自身文化需求而深切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革命文化,客观审视我国文化的优越性,提升文化接受力以促进文化自信的培育。同时,微媒体多元传播环境下,内化于心的情感认同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树立多元文化甄别意识,自觉比较中西文化差异,在多元文化比较中吸纳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优质文化,从而避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自觉抵御西方文化侵蚀,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外化的行为实践:文化自信的归宿

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系统认知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关键,同时也需要外化的行为实践深化以实现文化自信的最终归宿。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外化的行为实践为文化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提供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深化情感认同,最终达到文化自信。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的文化信息呈现碎片化状态,这种碎片化的文化理论无法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这就促使大学生为更好地开展文化行为实践而系统地掌握文化理论,深化文化理论的认知,同时将其用于指导实践活动,有助于检验文化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文化理论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并深入内心,强化其文化情感认同,最终培育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外化的行为实践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文化判断、文化选择,坚守正确的文化信仰,达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最终目的。文化行为实践是大学生在碎片化、多元化、虚拟化的微媒体环境中文化判断、文化选择、文化信仰的具体体现,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活动体现其自身对我国文化价值的自信程度。能使教育者通过大学生行为实践更准确地把握其文化价值选择与判断,掌握其虚拟、多元环境下文化自信现状,并针对性分析影响大学生文化判断、文化选择的具体因素,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高效率的培育措施,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文化判断和选择,树立准确的文化信仰,达到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

二、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三重挑战

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着碎片化信息解构文化系统认知、多元化传播弱化文化情感认同、虚拟化行为方式冲击文化行为实践等现实的挑战,必须准确把握。

(一)微媒体信息的碎片化挑战文化系统认知

微媒体环境下人们在微博、微信、QQ、微电台等微媒体中以精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获取所需信息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但是这种碎片化信息却是文化系统认知的极大挑战。一方面,微媒体碎片化信息打破文化体系的历史逻辑性,无法帮助学生掌握文化发展动向,这弱化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实动力。“中华文化并非静态既定的,而是表现为一个绵延生成的历史过程”。因而,不同时代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非断裂的,而是一脉相承、彼此借鉴发展的。但是,微媒体碎片化的传播随意选取文化系统中的点、面,将运动变化中的文化随意分解成静止的片段加以把握,打破了文化内容之间固有的历史逻辑性,使得通过微媒体获取文化信息的大学生对我国文化认知停留在空间视角而缺少了时间维度和历史维度,无法形成对文化的历史性把握,无法把握文化的发展走向,导致文化自信培育中的现实动力逐渐弱化。另一方面,微媒体碎片化信息解构文化内容的相对整体性,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文化概念,削弱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根基。微媒体对信息篇幅的控制使信息发布者在文字表达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以微博为代表的140个字符的限制使得信息呈现短小、碎化、分散的特征。这种传播内容虽然精简、短小、易于学生接受,但缺乏理性的整体化表达,仅随意选取文化系统中的某些片段,依靠信息中的某一个点获得传播、接受的基础,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概念,这是对文化内容系统性的极大挑战。同时,大学生受到这种非整体性的文化认知方式和零星的文化体验模式影响,普遍形成一种琐碎的、缺乏系统性的思考方式,导致文化自信培育中的理论基础逐渐被削弱。

(二)微媒体传播的多元化挑战文化情感认同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关键是核心文化的情感认同,但是微媒体多元化传播使得情感感知环境十分复杂,弱化了大学生文化情感认同效力。一方面,微媒体传播的多元化弱化文化情感认同的稳定性,使情感认同在文化认知与行为实践中的作用逐渐消减。微媒体传播环境下,传播者即时更新传播内容,更换表达方式,使得微空间文化价值与文化表现形态呈现多元化。这种环境下“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阶段的大学生,自由地参与到无主体状态的交流之中,可能不自觉中成为话语主体。”无法在多元的价值环境中找准情感支点,情感倾向很难达到持久稳定。这种缺乏持久稳定性的情感倾向在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过程与文化实践中很难起到助推作用,使得文化认知活动缺乏专一性,缺乏对我国核心文化情感倾向性认知与实践,从而在多元的文化价值认知中迷失方向,在文化行为实践中缺乏动力。另一方面,微媒体传播的多元化挑战文化情感认同专注性,使情感认同在自我文化悦纳和多元价值辨识中的作用逐渐弱化。微媒体传播很大程度上是由非理性、非逻辑的情绪主导,传播内容受传播主体情绪影响较大,传播者既可以在积极正向的情绪引导下传播社会正能量,也可以借微媒体发泄负向情绪以表达自己的失落或不满。总体而言,微传播是多元化社会情绪的集中表达,而这种多元情绪主导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反智化”“反权威化”的场域。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意义深远的革命文化、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丰富、内涵深刻,需要理性化、权威化的传播,但是多元情绪主导下的微传播往往拒斥真正的思想,排斥精英化、感性化的传播,使大学生很难对我国文化达到专注的情感认同,也对大学生多元文化价值的辨识造成极大困难,导致情感认同在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中坚地位逐渐被弱化。

(三)微媒体行为的虚拟化挑战文化行为实践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最终是实现文化理论的实践转化并提升自身内在的转化动力,但是微媒体虚拟化环境使得大学生行为实践方式以及实践转化动力都受到极大挑战。一方面,微媒体虚拟化的传播扰乱文化判断方向,使大学生出现虚拟场文化价值判断与现实文化价值需求之间的差距。微媒体平台缺少“把关人”在场,海量信息在微空间游弋,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判断力的要求逐渐提高。但是,由于虚拟环境下的信息获取与价值判断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限制,现实生活中的评价标准在虚拟空间的文化价值判断中失效,大学生在虚拟场中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逐渐忽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价值规约,面对各种价值诱惑与侵蚀,失去判断力与质疑力,无法洞察虚拟场中各种文化价值观的隐性危险,出现文化价值判断的迷茫与盲从。同时长期沉迷于虚拟场中的大学生忽视现实的价值需求,在现实的价值判断中失去方向,出现虚拟场价值判断与现实需求价值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微媒体中虚拟化的行为实践消解大学生文化选择能力,使大学生出现在虚拟场中文化选择与现实文化选择困难。微媒体虚拟环境下,信息传播不定量、不定标,个体可以依据自己的偏爱嗜好选择自己的聚焦视野,大学生的文化选择往往局限于与自己价值观相近或是相同的信息,交流限于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这就造成在爱好与需求多元混杂的虚拟场中无法形成统一的文化价值标准,出现个体文化信息选择的难度加大。同时,泛信息化的交流方式加速了虚拟空间的信任危机,很难形成统一的文化价值认同,缺少统一价值认同的虚拟场,为参与讨论的主体引入多种与现实文化价值需求并不相符的价值创造机会,导致文化选择与现实的疏离。

三、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三大策略

应对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的诸多现实挑战,必须多向度信息整合夯实文化认知基础、主导性引导传播强化情感认同效力、双对接行为实践提升实践转化动力,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

(一)多向度文化信息整合策略

微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打破了我国文化的系统性,挑战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系统认知,而在文化自信培育中文化系统认知是自信基础。因此,需要多向度信息整合以应对微媒体碎片化信息对文化自信基础——系统认知的挑战。这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借力课堂综合性教育传播方式,促进信息整合。借力课堂综合性教育进行碎片化信息整合就必须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对我国文化整体性、系统性的教育,需要教育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的内容有全面深刻的领会,对各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精准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既能注重专题化教学又能关注专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为大学生呈现整体化、逻辑化的文化体系,使得大学生对我国文化有全面的认知了解,形成完整的文化理论概念,夯实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二是借力主流媒体全面化传播方式,促进信息整合。借力主流媒体全面化传播进行碎片化信息整合,就必须在传播过程中注重传播资源的开放性与丰富性,既要注重我国文化的整体性、模块化传播,不打破我国文化的逻辑性,也要对多元文化信息进行对比传播,满足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猎奇心理,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多元文化,在对比了解中认识我国文化的优越性,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动向,提升文化自信的现实动力。三是竭力推进微媒体平台专题化传播,促进信息整合。竭力推进微媒体平台碎片化信息整合,做好信息把关是第一步,对隐含文化真实内涵、片面解读文化意蕴、歪曲文化价值的碎片化信息进行筛选,这是将诸多片面性、碎片化信息拒之场外的重要一步。同时,对微媒体平台信息进行专题化整合,通过对微媒体传播的各种零散、碎片化的文化信息进行分类,批判地对各类文化信息进行专题式整合,形成各种文化专题,方便大学生以专题化的方式了解、把握我国文化,提升大学生对碎片化文化信息的综合性判断能力。

(二)主导性文化传播引导策略

微媒体环境下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复杂性挑战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情感认同效力,而在文化自信培育中情感认同是关键。因此,需要主导性文化传播引导以应对多元化传播对文化自信的关键——情感认同的挑战。这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文化传播理念,掌握微媒体传播主方向,提升情感接受效力。针对当前微媒体文化传播缺乏确定的准入规则,传播理念混乱,导致文化传播方向偏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微媒体文化传播方向,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微媒体文化传播的思想指导,增强微媒体文化传播的思想性,提高微媒体文化准入规则。这就需要在微媒体空间设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专业化、专门化平台,完整准确地展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升传播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净化微媒体传播环境,为大学生文化情感接受提供良好的文化感知环境,以提升情感接受效力。二是用我国主流文化引导文化传播内容,掌握微媒体文化传播主动权,提升情感接受持久性。针对当前大学生信息来源对微媒体平台的依赖程度较高,但是微媒体文化传播形式与文化传播内容复杂导致大学生主流文化情感认同效力低,以主流文化引导微媒体文化传播内容,加强我国主流文化价值对微媒体空间的占有,主动占有微媒体阵地,为大学生感知主流文化、认知主流文化提供更多的平台,以此提升对我国主流文化情感持久的认同效力,促进文化自信的培育。三是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文化传播,掌握微媒体文化传播主导权,提升情感认同接受专一性。微媒体环境下多元文化传播,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机会,但是很多大学生却在微媒体多元化的信息海洋中迷失自我,成为多元文化信息的“看客”与“收纳袋”,对多元文化信息缺乏理性思考,导致思考浅显化,无法感知文化深厚的情感艺术,文化的情感认同效力低下。引领多元文化传播就是对微媒体多元文化进行批判的整合,主动吸纳借鉴多元文化中优秀的、合理的、适合我国文化发展的成分,批判抵制多元文化消极负面的影响及西方价值观对我国的侵蚀,以增强我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情感接受效力。

(三)双向对接型行为实践策略

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行为方式的虚拟化挑战其文化实践的转化动力,但是文化自信培育中文化行为实践是最终归宿。因此,需要双向对接型行为实践方式以应对虚拟化行为对文化自信行为实践的挑战。这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采用虚拟与实践互补的实践方式,促进文化行为方式的活化,提升文化行为实践转化动力。这不仅需要创设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基础性实践活动,而且要鼓励大学生积极组织并参与虚拟文化创新性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吸引到文化活动的参与和创新当中,结合现实行为实践的可操作性与虚拟行为实践的多元化方式,不断丰富文化行为实践方式,提升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大学生文化行为的实践转化能力,培育文化自信。二是以现实文化实践为依托提升虚拟文化行为实践能力,提升文化行为实践转化动力。现实的文化实践可控性强,在现实文化行为实践中对大学生文化判断标准与文化选择方向都可及时调整,确保大学生正确的文化判断标准与文化选择方向,可以培养较高的文化判断能力与文化选择能力。因此要以现实行为实践为依托提升大学生在微媒体虚拟空间中的文化判断与文化选择能力,提升大学生虚拟空间的行为实践能力,促进文化行为实践转化。三是以微媒体传播影响力助推现实活动参与积极性,增强文化行为实践转化动力。目前,大学生对微媒体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从微媒体获取的信息量逐渐增大,同时,微媒体传播亲和力较强、传播的影响广泛、传播方式和话语表达易于得到学生的接受与认可。因此,在文化行为实践中注重利用微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助推大学生文化行为实践的参与积极性。这就需要对微媒体传播方向与传播内容做准确的把握和严格的筛查,借微媒体传播影响力提升成功的文化实践活动的传播影响力,以此提升大学生参与文化行为实践的积极性,促进文化自信培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沈壮海.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J].求是,2014(18).

[3]田克勤,郑自立.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

[4]胡晓轩.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

[5]曹林.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及对言论生态的影响[J].新闻记者,2011(9).

[6]胡倩倩.试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逻辑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9).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58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