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及消解机制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00 评论:0

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及消解机制

黄扬琦

摘要 网络舆情异质种群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间谍”,在舆情信息的源头、过程和反馈三个阶段,分别通过舆情弄虚作假误导大学生价值认知,通过舆情虚假传播诱导大学生价值选择和通过舆情歪曲阐释误导大学生价值行为。为此,必须从舆情信息生产源头、舆情信息传播过程和舆情信息结果三个维度构建起源头管控机制、过程监督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以此消解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异质种群 大学生价值观 影响 机制

异质种群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一件事设置议题,并雇佣网络水军对议题进行大量回复和转发,将其推上热门评论或登上热搜,促成网络舆情爆发的一类特殊群体。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接触异质种群所制造和传播的网络舆情,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明确异质种群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角色,从源头、过程及评价反馈阶段找准其负面影响,继而构建起消解机制,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角色定位:异质种群是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间谍”

异质种群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扮演“间谍”角色,是网络舆情的发布者、催化者和监控者,隐形于日常的网络沟通,混迹在网络中,包括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删帖公司等。异质种群能够煽动大学生的情绪,造成大学生的价值偏知,阻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行为。首先,异质种群作为网络舆情的发布者、催化者和监控者,加大了网络舆情的“反监控”难度,他们不断催化网络舆情的发展,煽动大学生情绪,造成大学生价值偏知。表现在异质种群通过策划目标事件,利用网络水军炒作,形成“洗白”“抹黑”和“模糊事实”舆论效应,这就利用了大学生猎奇心理和不稳定性情绪,散布不良信息,误导事实真相,从而歪曲事实,激化大学生价值情绪,形成激进的价值倾向。其次,异质种群通过煽动性话语和水军数量优势,利用大学生激进的价值倾向,诱使大学生确立不良的价值行为意向,动摇大学生价值观评判标准,对网络规则混淆视听,使大学生做出错误的价值行为,并在错误价值行为实施后予以肯定,从而强化错误的价值倾向和价值观念,使大学生树立错误的价值观。最后,异质种群作为网络舆情规则的破坏者,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理解判断的阻碍因素。异质种群利用网络处理延迟性的漏洞,以个体网民用户为伪装,散布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理解判断产生混淆,从而左右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使大学生在不良价值信息的影响下,原有正确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动摇原有价值观的地位,整合凝聚成不良价值观念,进而误导大学生行为。

二、三维厘析: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

异质种群分别在舆情信息的源头、过程和反馈三个阶段,通过舆情弄虚作假误导大学生价值认知,通过舆情虚假传播诱导大学生价值选择,通过舆情歪曲阐释误导大学生价值行为。

(一)源头之维:通过舆情弄虚作假误导大学生价值认知

舆情事件的产生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捏造舆情信息,会使大学生形成以下三种价值偏知。一是制造虚假舆情信息颠倒是非,误导大学生价值认知。异质种群在网络舆情的信息源头依托网络平台的便利,捏造虚假信息,通过渲染无关环境调动气氛,并使用时下热议的流行语言和观念进行重点描述和宣传,减少事件发生条件描述,歪曲事实真相,颠倒主要责任人,带动事件朝其希望的目标发展。使大学生模糊事件发生发展重点,无法了解事件真相,误解责任主体,产生错误的价值认知,形成是非颠倒的价值偏知。二是制造虚假舆情信息混淆善恶,误导大学生价值认知。异质种群在制造网络舆情信息时,通过对事件进行选择性描述,增加或减少事件发生的条件和时间,把正面积极的社会事件描述成反面消极的社会事件,将事件的性质进行曲解,并使用煽动性语言进行描述,使大学生对舆情事件本身的性质产生误解,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误价值心理,扭曲善恶标准理解,形成善恶混淆的价值偏知。三是制造虚假舆情信息倒置美丑,误导大学生价值认知。异质种群在制造舆情信息时,刻意夸大一责任主体的行为和动机,对其进行歪曲解释,并弱化另一责任主体的行为和动机。使用积极词汇对其进行描述,形成强烈的反差,塑造“美”“丑”形象,使大学生对其塑造的“美”产生同情、怜悯和支持的心理,对塑造的“丑”产生厌恶、唾弃和讨伐的心理,倒置美丑,使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认知,产生价值偏知。

(二)过程之维:通过舆情虚假传播诱导大学生价值选择

舆情信息传播过程将舆情事件的影响推向高潮,使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受到巨大的冲击。一是抓住社会管理的缺失漏洞传播虚假舆情信息,诱导大学生选择错误价值观。异质种群在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利用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的数量优势,在舆情事件的讨论过程中,带领节奏,夸张宣传舆情事件的产生的部分客观因素,使大学生无法全面正确认识社会真实面貌,对社会现状产生错误认识,产生对原有政府管理能力、社会治理能力的信任冲击和质疑,蔑视社会管理,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二是通过丑化教育主体传播虚假舆情信息,诱导大学生选择错误价值观。异质种群在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片面阐释舆情事件责任人的动机和动机原因,利用大学生的学生身份与对学校、老师和教育部门的畏惧,以及对考试和作业的抵触情绪,将事件责任人的个人道德素质问题归因于教育主体的缺失混淆视听,以偏概全,夸大教育制度的负面作用和教育主体的责任,丑化教育主体,使大学生对教育主体的权威性产生怀疑,进而冲击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三是通过污化媒体团队传播虚假舆情信息,诱导大学生选择错误价值观。异质种群虽从属于媒体团队,但并不是规范正当的媒体团体。异质种群与规范权威的媒体团体形成对立,在舆情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利用网络水军的煽动性话语,大肆渲染权威媒体团队对舆情事件反应速度慢,处理效率低,称权威媒体团队掩盖事实真相,捏造事实依据,试图降低权威媒体团队的可信度,动摇大学生对权威媒体团队的信赖,转而向异质种群寻求事实,污化权威媒体团队,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三)评价反馈之维:通过舆情歪曲阐释误导大学生价值行为

舆情信息的评价反馈阶段是持久并漫长的,异质种群利用反馈管理部门时间差,误导大学生价值行为。一是歪曲阐释舆情信息真相,导致大学生产生重个人轻集体的价值行为。在舆情信息的评价反馈阶段,异质种群在管理部门提出舆情事件的产生原因和舆情事件的预防、解决措施之前,歪曲阐释事实真相,并渲染舆情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并将舆情事件的产生原因归结为忽视个人利益和发展。他们强调个人的利益,传播西方利己主义价值观,宣传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使大学生不择手段地追逐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二是歪曲阐释舆情信息真相,导致大学生产生重金钱轻道德的价值行为。在舆情真相被大学生彻底接受之前,抓住管理部门在舆情真相解释不明或未解释到的地方,进行大肆的夸张,质疑舆情真相的真实性,指出舆情事件责任人责任的承担与其社会地位和财富有关,趁机宣传拜金主义价值观,认为金钱是生活的万能钥匙,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误导大学生做出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行为。三是歪曲阐释舆情信息真相,导致大学生产生重享乐轻奋斗的价值行为。异质种群在评价管理部门对舆情事件的处理结果和舆情事件产生的后续影响时,对舆情事件责任人享乐并寻求刺激的自私行为表示理解和认同,并将其行为进行曲解,传递享受和追求精神刺激是合乎道德的观念,传播享乐主义价值观,误导大学生尽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使大学生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精神状态之中,造成大学生寻求享受安逸、忽视奋斗进取的价值行为。

三、破解之策:构建消解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的机制

消解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必须从舆情信息生产源头、舆情信息传播过程和舆情信息结果三个维度构建起源头管控机制、过程监督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

(一)构建舆情信息生产源头管控机制

用户注册管理是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源头,也是管理部门减少异质种群数量工作的基础。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严格规范ID用户名的审查和认证。部分大学生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网络世界中为了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常将网络ID设置为网络大V或者明星的类似ID,并且很难辨认,这使得大学生受到诱导。规范ID用户名的审查和认证即管理部门需将重点网络大V和明星的ID进行网络登记,在普通用户注册时随即进行排查,与其相似的网络ID无法注册成功,减少虚假不实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认知产生不良影响,并且优化网络环境,净化评论区。二是增加注册填写内容的项目。管理部门需要严格控制异质种群的数量,在网络世界里,一个人可对应多个网络ID,一个人的发言次数和影响力可通过申请不同的小号而成倍增加,即网络发言账号的数量远大于普通用户的实际数量。并且异质种群通过这一漏洞增加网络发言账号数量,形成网络水军,扩散其影响力,为大学生价值观施加消极影响。为消解这一影响,管理部门在制定用户注册制度时应增加填写项目,除手机号码和邮箱绑定之外,还应增加指纹识别或身份证号验证等一对一的填写项目,将网络中的ID和现实中的网络用户一一对应,保证一人只能拥有不超过3个账号,从源头上减少异质种群的数量,便于追究网络谣言散布者的责任,同时也对异质种群起到警示作用,使大学生谨慎网络发言,同时认清异质种群的真实面目,坚定正确的价值认知,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三是严格控制不同ID的登录频次。在管理部门控制ID数量的基础上,严格限制短时间内同一用户不同ID的登录频次。在网络舆情发生后,异质种群通过网络水军制造舆论的重要方式是充分利用“一人多ID”的便利,在短时间内迅速切换,散布不良网络舆论,造成舆论时势,诱导大学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严格控制同一账号不同ID的登录频次就是在增加异质种群形成网络舆论时势的时间,同时也为管理部门赢得应对和整理舆情真相的时间,减少异质种群利用不同ID制造网络舆论混淆视听,冲击大学生价值观的可能。

(二)构建舆情信息传播过程监督机制

完善网络信息监督管理机制就是在舆情事件爆发的过程中,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向的引导,做好善后工作,排除消极的干扰。这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信息发布准核制度。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后,管理部门应减少网络舆情信息发布的平台和账号,从源头上掐断不实信息发布的可能,减少异质种群利用网络舆情散布不实信息的机会。建立公正科学的舆情事件真相公布账号和平台,在任何舆情事件发生之后,只通过政府授权认可的权威平台发布信息,确切地做好舆情监管,让大学生能接触到事实的真相,为其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提供现实依据。二是建立网络舆情关键字评论审查制度。一旦重大的社会事件发生,管理部门在网络舆情的评论上应严格进行控制,所有带有事件关键字的信息都应经过审核再发布,在舆情产生后降低其热度,保证网络舆情信息真实有效并且正面积极,使大学生接触到的是过滤筛选后的有价值的信息,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减少别有用心的异质种群参与其中。并利用网络舆情进行大肆诱导,使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受其影响的机会减少,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利用大V和公众媒体“控评走量”。“控评走量”原是追星用语,意旨在提到自己喜欢的明星新闻下面,无论新闻是正面或负面,都在下面的评论区表达自己对明星的喜爱、该明星的优点或该明星的新作品。在舆情事件公布之后的“控评走量”即是发挥其优势,使网络大V和公众媒体转发权威平台的事实真相,并在下方进行合理的评论,掌握评论区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压缩异质种群发挥的空间,净化网络舆论评论环境,使大学生身处正向积极的评论环境中,认识到舆情背后的真相和意义,巩固并坚定其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合理的价值行为,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三)构建舆情信息结果反馈评价机制

舆情真相揭露后并不是舆情应急系统工作的结束,后续的反馈和评价是为下一次舆情事件的爆发提供依据。一是及时发布并宣传事实真相进行辟谣。在舆情事件真相浮出水面时,管理部门应及时发布并宣传事实真相,打消大学生的疑虑和猜测,进行辟谣。舆情事件的热度呈抛物线形式变化,在其热度下降之前进行辟谣能将辟谣效果最大限度地覆盖到大学生。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和三分钟热度的心态使他们无法持续关注某一具体舆情事件,并且网络舆情事件更迭较为频繁,大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随之分散。及时发布并宣传事实真相,能使大学生在形成价值偏知,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之前,安抚大学生的价值心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二是跟进实施舆情的后续疏导工作。大学生是新兴群体,不盲目迷信权威,勇于质疑权威,异质种群正是利用这一心理,在事件解释后煽风点火,污蔑管理部门,颠倒事实真相。舆情事件真相公布不是一步到位的,许多大学生会对其解释模糊和未解释到位的地方进行追问,同时异质种群则会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使大学生质疑事件真相的真实性。这时,应做出二次解释,细致解答大学生的疑惑,对原有解释进行补充说明,使大学生确切认可舆情真相,减少大学生因对事件真相的疑虑而形成价值偏知,冲击原有价值观的可能,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三是整理归纳重大网络舆情事件记录档案。在网络舆情事件平息之后,管理部门应将此次事件的前因后果归档整理,将在此次事件中煽风点火的异质种群予以封号惩处,情节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也为下次同类型网络舆情事件爆发提供参考依据,并在每年年中和年末进行总结和宣布,减少异质种群利用网络舆情事件继续炒作的可能,并在更大范围影响大学生,使大学生明辨黑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下次网络舆情事件有充足的心理承受力,巩固价值判断标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成敏.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

[2]黄微,李瑞,孟佳林.大数据环境下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要素及运行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21).

[3]刘艳萍.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环境因素论析[J].教育探索,2015(9).

[4]李纲,陈璟浩.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4(2).

[5]戴维民,刘轶.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4(1).

[6]王建亚,宇文姝丽.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构成及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

[7]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58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