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目标、原则和条件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65 评论:0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目标、原则和条件

陈希 唐登芸

摘要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是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依据和动力,其目标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条件,对于保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信息技术 融合目标 融合原则 融合条件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一新论述为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面对信息技术所引发的新事件、塑造的新时代和描绘的新趋势,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通过准确了解和把握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原则和条件,厘清三者对于推进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而有的放矢地推进高校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体现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本质,规定了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基本原则和任务。正如恩格斯所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因此,明确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是推进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依据和动力。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由此,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是指通过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有效和高度融合更科学地助力高校思政工作者依据可利用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工具、方式、途径等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其向国家、社会在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方面的期望和要求靠拢。这一目标也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信息化背景下的科技性和创新性特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目标性。目标对人类顺利地、有计划地开展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明晰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对推进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切实融合具有重大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指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的方向。明晰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是推进其有效融合的基点。只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明确了,才能围绕这一方向制定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相关的具体任务、实施步骤、工作方式等内容。

第二,提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的动力。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是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后所要达到的思政育人的预期成效,这一预期成效让高校思政工作者看到了高校思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积极效果,让被教育者体会到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育人力量,从而产生实现这一结果和价值的强大动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会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方法、途径以及工具等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力求达到最好的工作效果;受教育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主动跟引,力争向目标靠拢。

第三,其是检验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效果的根本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内容、方式、途径、程度、选择的工具等都是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目标实现是衡量和检验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育人实效的根本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目标从属于高校思政工作自身的目标,是指导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旗帜,其核心要义是在新形势下加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各个目标要素之间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具体而言,第一,主导性和引领性是根本性目标。深度融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大学生思想的教育,这是关系着主旋律、正能量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向错误社会思潮、不良价值观“亮剑”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必须与高校办学方向融合,紧紧围绕着增强师生政治、理论和情感的认同,坚定“四个自信”。第二,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基础性目标。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方法的创新上,是在成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础上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因此,以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目标,才能指导深度融合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办法,探索教育空间,融入教育艺术,增强亲和力和时代感。第三,思想性是必要性目标。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政治工作的融合,重点在于要提供有力度有深度的思想性内容,以具有时代感的形式表达和思维逻辑把深刻的、具有立德树人意义的内容讲清楚、讲透彻,所以融合重点不在于信息技术的一味运用,而是在挖掘信息技术的具体特点、功能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之间的契合性基础上,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思想性和深刻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原则

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原则是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只有遵照一定的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准则,才能助推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真正有效地融合,进而确保高校思政工作的科学开展和合理实施,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其融合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避免“两化”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在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思政工作被信息技术异化,只注重高校思政工作的形式时代感和多样性,弱化高校思政工作内容的思想性和根本性,也要避免信息技术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化,阻滞信息技术的合理发展。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要坚持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步同向。在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和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理念、方法、机制等开展革新工作的过程中,需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方向。从而更合理、更科学地向青年学子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

第二,遵循与“三个规律”相协调的合理选择性原则。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科学性原则主要指融合方法与融合工具的科学选择。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形成合力所释放出来的思政工作的成效性得益于其方法和工具的科学选择。方法的科学性要求高校思政主体必须遵循高校思政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根据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内容以及工作对象的不同特点,科学地选择和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法,以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育人成效的提高为选择标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不同的融合方法有不同的理论依据、适用范围、使用条件,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内容和对象等要素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融合的方法、手段以及工具,如此才能收到预期的积极效果。

第三,遵循与“人的需要”相一致的适度性原则。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程度、范围、进程等都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表面形式和技术面貌,必须以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后思政工作所要达到的实际效果为标准。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充分地发挥了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工作领域的重要技术性助推作用,有力地助推了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但是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强大也始终不可能代替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诸如在对思想政治工作客体的情感培养、人格塑造以及促进其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方面,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显然是无能为力和无法替代的。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调控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和方法上也需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因为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先进,它也不是高校思政工作的目的,而只是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效率的外在工具和辅助方式。因此,在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中,绝不可过度强化信息技术的外在作用而轻视了“人的需要”的内在尺度。

第四,遵循“步步推进”的层次性原则。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与人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提出的关于思政工作的有效方式及阶段性目标。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会束缚其融合的步伐与深度。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本身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结合状态,而是一种过程化的动态进程,其内容和形式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因此,我们绝不可好高骛远,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现有的社会发展现状、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以及高校思政工作的实际状况,分层次地有序推进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进程。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全面推进:一是已经普及的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教学方面的应用;二是充分发掘互联网资源,实现全国各地区高校间思政工作经验和成果的实时分享,利用“互联网+”积极构筑全国性的高校思政工作在线交流平台与资源共享的网络信息空间;三是以“电子信息+”为技术基础,推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理论的成果转化,真正有效地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广泛应用。

第五,遵循“表里如一”的实效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指以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后所呈现出的思政育人实际效果作为衡量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成功与否的标准。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作为一种实践-认识活动,其所呈现出来的实际效果需要通过一定的量化指标进行核验,从而确定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后的思政育人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以及实现程度的大小、投入和产出的比率。这就要求对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所发挥的实际功效进行测量和考评,如此才能真正把握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后所呈现出来的育人效果。必须杜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形式上结合的现象,坚决防止利用信息技术化方法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技术颜值”为目的的作秀心态。因此,为了避免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缺失现实指向性,在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遵循实效性原则。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条件

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才能推进和完成。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完备条件是推进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外部助推力量。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条件,对于切实增强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主动培育高校思政工作者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与媒介素质。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与媒介素质指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和新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知识和技术,以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二是可持续更新的新媒体技术;三是全面的新媒体信息利用能力。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与基本的信息技术与媒介素养,导致本身拥有的十分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与高校本身所积累的得天独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文化资源、设备资源、制度资源等不能十分有效地与信息技术资源相整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不如预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是在努力地借助趋势和潮流进行单方面的研究,使得各种借助信息技术所开展的思政工作有形式、无内容。

第二,积极获取国家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国家力量对新生事物发展的助推作用非常强大。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合理、有效、科学推进同样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属于新生概念,其实践探索处于初步阶段。由于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巨大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国家须制定相关政策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与支持。国家政策对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引导与支持可从整体规划和财政支持着手。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必须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推进,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究竟应该怎样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如何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等做出整体规划。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出之前,各个高校实际上已经对其做出过基本的探索,本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才资源,但要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优势,促进其合理配置和共有共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信息、技术、方法等全国性共享平台方面,若没有专门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就很难在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第三,认真厘清信息技术对被教育者成长规律的影响。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既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也有助于提升高校日常思政工作的成效性和便捷性。但是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过程并不是思政工作者以其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工作手段等与信息技术的简单结合,也不是思政工作者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受教育者的单向内容输送关系,而是思政工作者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关系。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在遵循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潜心静气地总结工作经验,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和不断变化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追求、精神观念、身心需求、思维方式、话语习惯、行为特点等深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把握受教育者的日常学习状态、生活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动态来总结这一群体的成长规律。以此为基础,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充分调动被教育者的积极性,在高校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中留出受教育者的话语表达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方世南,等.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58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