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机制
田茂香
摘要 要实现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必须认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机制,抓好三个层面的着力点: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作用的内在运行机制;二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引领的具体机制;三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引领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三个层面的机制相互补充、共同作用,构成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思潮 引领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碰撞对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已刻不容缓。正如印度国父甘地曾说:“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引领机制的建设,促进其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引领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作用的内在运行机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产机制
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产机制主要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何生成的,这对于实现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从本质上解释了其为何要引领社会思潮以及为何得以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在文化建设层面上进行的战略思考和重大创新,其产生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理论和实践背景。
首先,从国际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是应对当今文化全球化浪潮的迫切需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文化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文化殖民主义”也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面对“文化殖民主义”的不断扩张,需要我们发展自己的文化以应对“文化霸权主义”,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促进世界文明的和谐共存。
其次,从国内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发展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借鉴吸收了先进的世界文明成果。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深刻阐明了党的崇高执政理念,体现了新时期党对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代表,也必定能够承担起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伟大责任。
再次,从理论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善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的新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体系,使人民群众价值信仰教育有了更加充实的理论基础,也直接推动社会主义价值信仰体系的建构和完善,进而有利于凝聚整个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最后,从实践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现实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发展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重重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整合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念,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信念来应对这些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产生的,他本身就凝聚着广泛的社会共识,成为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他将推动和团结起整个国家的力量来应对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主要是指在其生成以后如何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同时影响其所在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使之形成符合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任何思想理论要发生作用都以其得以传播为前提条件,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实施影响,多样化社会思潮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摸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规律,理解其传播机制,才能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牢牢地占据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位置。一般来说,思想理论的传播机制主要由这四个基本要素组成: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接收(受)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也是如此,应当是这四个基本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传播者即引发传播活动的机构和人,在传播过程中充当主体角色的同时也发挥着主体作用。它包括专门从事宣传工作的宣传部门、学校教师及教研室等,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也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这就要求传播者必须具备以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为核心的良好素质,尤其是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自觉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规范地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
传播媒介即输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产生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传播媒介,比如,按照传播媒介的物质形态可以分为口语媒介(包括授课、讲座、会议、日常交谈等)、纸质媒介(包括书刊、报纸等)和电子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网络等),这三种媒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善于综合运用这三种媒介,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效率,扩大其在人民群众中的感召力。
传播内容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传播。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是从本质上对其内容进行的凝练概括,具有高度的深刻性和抽象性。因此,要想使这种理论为一般群众所理解进而认可,就必须使其大众化,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并融入其中,使其能够在人们的生活中“落细、落小、落实”。
接收者并不完全就是接受者,每个人在传播过程中所接收到的信息都会经过自身的选择接受或排斥的过程,并且由于个人素养、立场、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原因导致接受内容的程度可能不同。最有效的传播就是接收者都是接受者,即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都能完全被接收者所接受认同。所以要想使我们每一个接收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都能对其完全接受并认可,需要高素质的传播者、有效的传播媒介和充满生机活力的思想理论共同作用于接收者。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机制主要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被受众所接受和认可,并转变为人们指导自身行为的价值理念,这实质上是研究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问题,使人民群众掌握这一抽象理论,同时也使这种理论掌握群众并最终向物质力量转化。一般来说,任何思想理论的接受机制总是需要经过选择、理解、内化和外化这四个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机制也是如此。
首先是选择环节,它是接受活动的开始。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信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受众个人并非毫无选择地全部接纳,而是对外界信息先进行筛选而后才接受。选择过程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是分析比较各种信息,权衡利弊并判断其价值;第二是偏爱某种思想理论,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更加偏爱选择某种适合自身的理论,并不遗余力地去拥有它的价值;第三是坚信某种理论,对这种理论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并会努力为之奋斗。需要注意的是,对信息的选择会因个人的原有认识程度、自身主观需要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实质都是以完善自身为目的的。
其次是理解,受众经过选择阶段决定接受某种思想理论后就开始理解的过程。理解主要有两种形式:同化和调节。当外界信息和受众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思想体系一致时,这种外界信息就能直接被建构到受众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理解新的事物。相反,当外界信息与受众原有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需要重构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其能够容纳新的信息。这都是人类认识发展所必须经过的两种过程。
再次是内化,内化是指受众在经过选择和理解的过程后,不仅纳入新的信息,而且还要将其转变为稳定的思想信念,并成为支配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内在力量。这个内化的过程比仅仅接受和理解某种理论更为复杂,它不仅要求达到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还要求将其转化为坚定的信念并能持久稳定体现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这需要长时期的磨合锻炼才能完成,这是构建受众接受机制的关键环节。
最后是外化,是指将受众之前内化完成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实际可见的外在行动,即由知转化为行的过程。外化以内化为基础和前提,外化也是内化的行为表现,一个有效的理论接受应该是实现知和行的统一,但知易行难、知行脱节、表里不一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内化没有成熟稳定,导致外化的基础不够牢固。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需要在受众真正接受认可的基础上付诸实践,使其能够体现于生活的各处细节。
我们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传播和接受机制的理论中不难发现,要想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理论研究,并且利用有效传播媒介传播到大众中去,最终被大众所接受认可,并能转化为大众的行为,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具体引领机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强化机制
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的状况下,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实现其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引领的首要条件。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念,横向来看,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的区域之间都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纵向来看,过去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意识也相互交织着。但共同存在并非地位等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人类阶级社会产生之后,任何社会里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实都是由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决定的,都服务于统治阶级并发挥着对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一元”与“多元”的共同存在,而其中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社会主导地位,统摄着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
但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出现了愈益突出的关于意识形态的矛盾和斗争,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向中国不断输入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国内表达着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利益主体支持着不同的社会思潮,并试图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威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因此,要巩固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首先,需要加强自身理论研究,促进理论的科学化和彻底化,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其次,既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规范宣传行为,使其不在传播中变形走样,在理论宣传与传播中掌握人民群众。最后,还需要国家政策法规从外部予以支持和配合。
(二)对同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协调疏导机制
我们可以根据与主流意识形态关系的不同把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区分为同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与主流意识形态非对抗性的和对抗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一般来说,不同的利益主体所代表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本身包含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尤其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更为复杂多元的利益群体为寻得不同的利益必然选择不同的意识形态支持。对于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包容协调还是批判抵御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由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可知,我们应该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因此,从同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两重性来看,一方面,对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的部分,应该包容它们的存在,这能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具活力。另一方面,对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区别明显,但并不违背其本质要求的部分,应该加以协调和疏导,努力将其引导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容纳的合理范围之内充分发展。
(三)对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抵御机制
我们必须坚决批判和抵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立的对抗性非主流意识形态,这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增强辨别能力,能够透过敌人给出的“糖衣”看到内在本质的“炮弹”,因为普通群众缺乏理论素养,辨别力不高,易于受到别有用心分子的蛊惑,所以,我们必须更加旗帜鲜明地给予批判,决不能等闲视之,任其泛滥。当然,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通过闭关锁国来构筑思想防线已不可能,“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学习和教育,提高我们自身的免疫力,在批判斗争中发展。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发展机制
处在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们,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与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能够变化的是主流意识形态价值整合和矛盾处理的方式。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进行分析,对先进的部分积极吸收借鉴,对落后的部分坚决批判抵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原则,把理性开放的态度贯穿于与其他社会思潮对话交流过程的始终,通过最大限度的思想共识的建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领域的整合、引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个思想共识可以包含多个社会领域,其中最根本的应该是政治共识,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立国之本,必须坚持在这个底线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思想共识,使多样化社会思潮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引领的社会支持保障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引领的社会支持保障机制,应该是既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健康发展,又能引导多样化社会思潮在科学的范围内健康发展的方式方法及其有效结合。在一个统一的社会有机整体里,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他社会思潮的引领,不仅需要依赖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支持,还必须发挥经济基础和其他社会要素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构建引领的物质基础机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有效引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展现出自身的吸引力并且说服群众,归根结底必须体现在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经济发展成效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只有把经济发展好,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的好处,他们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得到解决,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被人民大众真正认可,实现对其他社会思潮的引领。因此,必须注重强化实现引领的物质基础建设。
(二)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共识的机制
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表率,其行为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效果。倘若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从各个方面达成共识,将直接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落实。反之,如果领导干部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脱离群众、贪污腐化,会直接破坏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再好的理论也会变得苍白无力,失去群众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就更无从谈起其引领作用了。因此,必须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理论共识的构建机制。
(三)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的人才队伍基础的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想要得到有效发挥,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和思想理论工作者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等等,这些因素对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产生直接影响。正如毛泽东曾说:“无产阶级没有自己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培养,使理论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人民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魅力,同时提高宣传队伍的理论修养,让人民群众更主动、更乐意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真正认可并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机制的建设。
(四)规范大众传媒,建设和谐文化生态的机制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主渠道,它具有覆盖面广、影响程度深、社会作用大等特点,所以要充分重视大众传媒在社会思潮传播中的作用。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主张:要慷慨支持美国新闻署和自由欧洲电台,他说,在宣传上花1美元,其功效相当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实行监督和管理,认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媒体传播中去,渗透到精神文化的发展中去,引导并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弘扬正能量和抵御低俗文化的社会氛围,努力构建起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文化生态环境,才能强化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的机制。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生成、传播以及为大众所接受的机制出发,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具体机制,还需要构建起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的社会保障机制,以构成实现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张骥,刘云章.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机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4).
[2]陈秉公.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途径——关于十七大报告一个基本观点的深层理论解读[J].政治学研究,2008(6).
[3]王秀阁.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机制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
[4]邓卓明,税强.论引领社会思潮的五大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5).
[5]谢迪斌.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逻辑理路与行为过程[J].教学与研究,2016(5).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56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