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审美化设计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96 评论:0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审美化设计

陈忠梅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中介,也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支撑。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和效果实现的重要方面,而审美化设计是促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和期待的内在要求。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审美化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妥善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育对象、教学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在综合考量多要素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具有美感的艺术品,进而保证教学活动在欣赏和愉悦中展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内容 审美化 设计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习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出了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即紧紧地以学生的需求和期待为尺度来开展教学工作。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学内容是教师向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的核心介质,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李瑞奇和张澎军老师提出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审美化,认为审美化是对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深层次上的理论应答。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本身并不能给学生带来普遍的审美体验,而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审美化,就应该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过程中,即教学内容的设计这一环节着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审美化设计,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与期待,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实现教学内容审美化设计的灵魂

“教学内容是社会控制的重要中介。”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否则就会失去其作为教学内容的价值,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设计时必须考量的要素,而教学目标的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者设计教学内容的状态和水平。这就好比有的登山者一开始就把山顶视为自己的登山目标,所以全力以赴;而有的人只把山腰视为自己的目标,所以选择与山腰相适应的登山节奏。立德树人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自然也应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信念自觉,并把它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应该贯穿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之中,从而保证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有魂魄、有主心骨,奠定教学内容的导向之美和育人之美。

(一)导向之美

所谓导向之美,是指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本身蕴含着美感,美在坚持以人为本,关照人的发展;而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可以赋予教学内容崇高的人文关怀之美,进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社会价值。如果用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来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目前课程教学能够较好地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却显得力不从心。不难发现,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只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当作学习和背诵的知识,而不是与自己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的养料。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和轻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没有体验和感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他们发展成才的关系,所以才会像计算机存储器一样把教学内容存放在一个硬盘里,使内容变成冰冷的、没有血肉的数字编码。教学内容没能真正入脑进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然难以实现,而教学内容的社会价值也大打折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可以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鲜活的生命力和人文气息,使教学内容直接指向大学生的情感和需求,也就使教学内容有了科学目标的引导和善与美的充盈,同时也能让大学生体验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是没有血肉的知识点,而是与他们成长息息相关的生命养料,为教学内容的入脑进心奠定基础。

(二)育人之美

所谓育人之美,是指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凸显教学内容本身的育人之美,还能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育人之美。具体来说,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社会管理和教育的一种手段,它最核心的价值与终极追求在于通过传递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内容实现个体在社会中健康、自由、全面地发展,教给人适应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是一种为实现人的发展而展开的教育;而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设计教学内容就能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之美,防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异化。另一方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并不是一句空话,它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视学生成长发展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深情投入,这展现出的是教师的育人之美和奉献之美,而这些美的因素也必定会渗入到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之中,被教育对象感知和吸收。

二、以学生为中心是实现教学内容审美化设计的前提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之争曾一度在学界掀起热议,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教育对象就是教育者作用的客体,但是教育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既是教育者教育引导的对象也是教育者服务的对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树立起服务学生的意识。如同厨师做好了丰富的美味佳肴,就餐者不会囫囵吞枣,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用,然后这些食物才有机会进入他们的消化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最终也需要经过大学生的选择与品鉴才能产生作用。因此,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真正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师与学生的两颗心能同频共振,才有可能奏响和谐的、美的乐章。

(一)贴近生活之美

有学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理解的生活,强调通过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促成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知识授受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长与发展过程,致力于人的整体生成和完满精神世界的构建。”其他教学活动是否都能实现人的整体生成与完满精神世界的构建我们很难给出确定的回答,比如英语教学,它更多的是一种语言技术的教学,但是在语言的学习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异国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意外的收获”;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是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的整体性生成和完满精神的构建,毋庸置疑,这是它的使命和责任,也没有其他任何一门课程像它一样“忠心耿耿”于人的发展问题,而人的发展问题说到底就是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生活的问题。既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要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它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来自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学内容只有从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实现审美化。这一方面在于只有教学内容从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走向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才具备对教学内容的审判能力,并产生亲切之感,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主动地选择欣赏和品鉴;否则,面对疏远于生活的庞大知识体系和冰冷的教材,即使包含了解释社会生活的万千真理,他们也只会远远观望而无法在心中掀起丝毫波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精神层面的开导,更重要的是落脚于学生行为的矫正与规范,而要想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递的信息,即教学内容,就应该与学生的生活与实践建立起强关联,使发出的信息对学生能产生直接的刺激,减少过分隐晦的知识向行为转化的成本和难度。但是,这并不是说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变为生活经验的传授,因为生活经验总是具体的、单方面的,最终还需要抽象到具有普遍指导力的方法、立场和观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把握好生活化和理论化之间的张力,既赋予教学内容活力,又不失教学内容的理论高度。

(二)联结心理之美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问题上的关心,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而很少是如何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乐接受性。”可接受性更多强调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技术处理,乐接受性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情感。而建立在关注学生需求和情感基础上设计的教学内容,必定会具有美感和吸引力。因为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上的判断,建立在关照学生需求和情感基础之上设计的教学内容自然也就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评价和内心愉悦的体验。

有学者就如何巧妙组织教学内容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出了心理匹配策略,也就是教师要搭建起通向学生心理的桥梁,了解和关照学生的需求,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同频共振。因为学生对与他们需求和情感相契合的教学内容不仅非常敏感,而且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增强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观察和研究,全面地了解每个子群体在每个阶段的现实需求,重点把握大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思想行为问题,比如人际交往问题、行为自律问题等,并总结出他们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去满足并引领他们的需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和指导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设计的应有之义,也是赋予教学内容审美化的重要手段。

三、服膺学理是实现教学内容审美化设计的内在要求

美有许多的形态,有味美、色美、声美、态美,有外表美,也有内在美。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视角来看,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味道也好,颜色也罢,都会发生变化,要么被更美的味道、更缤纷的颜色所取代,要么人们对味道、对颜色的评判标准发生变化;而在所有美的形态中,内在美固然也在丰富和发展,但却相对稳定,产生的作用更加持久弥香。同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也可以追寻这种内在美,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一)重塑理论的立体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义为在高校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它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中诸要素的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其功能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应该注意结构的优化,保证功能最大的发挥。

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确存在纵向与横向上的交叉重复现象,但是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是否是一个真问题仍值得思索。因为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差异性,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并不可能通过一次教学就能掌握学生,况且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本身就应该贯穿学生成长发展的始终,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已经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感和排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这不仅需要专家学者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的设计,还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以及与中学教师之间建立起长期的交流对话机制,共同商讨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内容设计的层次与深度问题。总之,目标就是要尽力让学生在每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都能获得新鲜的内容,至少能够保证所接收到的信息都能超出他们的预期,从而刺激他们的情绪性兴趣,重塑教学内容的立体感。这既是最大程度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功能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审美化设计的内在要求。

(二)释放理论的美感

许多学者都在研究思想政治教学话语的转化问题,提出要将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诚然,以新的接地气的话语方式来传递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但是,这种方式却可能导致新的问题,那就是教学内容的肤浅化和庸俗化。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把握好生活话语使用的度,这就可能是一桩舍本逐末的“买卖”。同时,或许我们还应该反思:现在的大学生是否就真正在追求表达方式的新鲜?笔者认为并非如此,现在的大学生喜欢新鲜刺激只是浅层次的,在深层次上他们崇尚科学理论,也服膺学理。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实际上,也只有真正通透彻底的理论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通透彻底的理论就好像一束光,既能让他们怦然心动,也能让他们豁然开朗,帮助他们领略真理的魅力。当然,理论的通透不仅需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透彻把握和灵活运用,还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设计。只有有思想的内容设计才有可能将复杂的理论层层解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既不落入俗套,也能满足大学生对学理的追求,最终释放理论的魅力与美丽。

四、坚持问题导向是实现教学内容审美化设计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带有思想性的政治课,也是带有政治性的思想课。它所讲授的内容不是精神的产物,而是来自社会实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就应该对社会的思想政治问题、对个人的思想行为问题予以解释和回答。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对“事”“时”“势”的把握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借“事”“时”“势”来设计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解释力,展现教学内容的化事之美与适时之美。

(一)化事之美

习总书记提出“因事而化”,这里的“事”,既是事情也是问题,既有国家大事,也有社会事件,还有个人小事;“因事而化”就是要根据存在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或者问题来开展教学工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备“化事”的能力。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之中,就要求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能够敏锐地捕捉国家、社会的问题和学生个人的问题,根据问题来设计教学内容,赋予教学内容对大小问题的解释力和解决力,展现教学内容的化事之美。

具体来说: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体现化大事的能力。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热点事件,大学生可能会浏览到这些新闻,但是却不一定会深入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影响,由于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问题会表现得十分冷漠或是被社会舆论所左右。实际上,国家和社会的事也是大学生的事,关系着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切身的利益,比如,勒索病毒、萨德事件。当这些事件发生之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应该用理论给予强有力的解释和回答,帮助大学生提高认识,同时培养大学生关注国家、社会新闻事件的兴趣,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体现化小事的能力。学生的小事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一旦教育缺位或者引导不力就可能演变成社会事件,甚至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而真正有力量的教学内容能够化小事于无形,这就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坚持问题导向,把学生发展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通过教学内容渗透于无形之中改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适时之美

大自然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只要抓住时机,就会收获一番美丽,比如,极光、海市蜃楼、彩虹。习总书记强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强调了时机也强调了时势。时机和时势对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都非常重要,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同等重要。在适当的时机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往往比遵从教材顺序设计教学内容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适应时势的发展革新教学内容,往往更能赋予教学内容生命力和表现力。而要想把握时机和时势,仍旧需要教育者具备问题意识并坚持问题导向。

其一,坚持问题导向,在适当的时机设计适当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该受制于教材顺序,按部就班,毫无惊喜。虽然教材内容的顺序是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商讨的成果,具有较为科学的逻辑,但是,我们仍旧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情况做出灵活的调整。实际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根据新闻事件的发生做出适当的调整并不会对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造成太大的影响,比起在恰当的时机组织教学内容取得的效果,调整教学内容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为借助恰当的时机和事件组织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还能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时势的发展革新教学内容。一方面,正如每年甚至每个季度时尚界都会举办时装秀,为大众提供审美参考,教学内容本身也应该及时更新赶上潮流,才能具有可供学生审美的新颖之处。另一方面,形式服务于内容这句话不仅仅在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形式的重要价值,即服务价值。因此,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也应该注重对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擅用新媒体新技术包装教学内容,擅用新媒体新技术背景下形成的新的交流方式、交往方式来设计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也使教学内容更具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3]吴康宁.对教学内容的若干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1993(4).

[4]王岳喜,李洪星.回归生活:哲学解释学视域中的教学内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2).

[5]卢家楣.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J].教育研究,2002(12).

[6]李瑞奇,张澍军.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J].思想教育研究,2017(4).

[7]曾繁仁.试论美育的本质[J].文史哲,1985(1).

[8]方卫兵.彰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 创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9]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56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