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危害及对策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18 评论:0

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危害及对策

杨瑞琴

摘要 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否定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手段,以促成中国“和平演变”为主要目的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峻挑战,需要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批判,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向作用,培育主流网络平台的阵地作用,以此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高校 意识形态安全

习近平同志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也面临着众多威胁,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其中之一。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甚嚣尘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客观”“公正”的面貌出现,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肆意重写历史;以其迷惑性、欺骗性对人们(尤其是对高校青年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揭露其反动性并坚决捍卫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历史虚无主义是以虚无主义思潮为理论根基,以资本逻辑为现实基础,以后现代主义为传播方式的一种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有其特定的内容,其思想源流主要体现在,第一,重提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涌现的“否定革命论”等陈词滥调。这些学说先后被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批判,放置于当下已毫无新意。第二,照抄近年来甚嚣尘上的西方观点,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实质是套用西方社会思潮“重估”我国历史。第三,强化国际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以“东欧剧变”这一历史事件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企图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有其历史过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它便伴随着“全盘西化”的论调进入我国,鼓吹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之后,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怀疑情绪,大肆唱衰社会主义制度,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实质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体现。21世纪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更加新颖、更加隐蔽的方式在我国进行传播,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侵蚀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甚至衍生出了新自由主义等变种思潮。

就本质而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迎合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现实需要,以历史唯心主义为立论基础,以否定和虚无我国近现代历史为主要手段而泛起的一股反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以历史唯心主义为其世界观基础,以形而上学为其方法论指导,以个人主义为其价值观原则的错误思潮。“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历史虚无主义者根据其主观臆断而非历史事实来重新解读历史,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虚无”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从而否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不虚无”的是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海洋文明”,从而大肆宣扬西方的意识形态,企图通过全盘西化中国而达到其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表现,高校师生应引起高度警惕并自觉进行抵制。

第一,借否认中国近现代史来否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爱国人士为了谋求民族独立而展开了救亡图存的生死斗争,这些斗争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显示了革命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任务。但历史虚无主义者却主张“告别革命”,颂扬改良思想而贬损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看不到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实质是否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巨大贡献。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历史虚无主义者否认新中国的历史,大肆渲染甚至夸大历史错误,实质是否认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贡献。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有人却借改革开放来否认前30年的历史,并主观地把改革开放歪曲为“西方化”,从而否认了改革开放的真正历史意义,其实质是否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总之,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否认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来弱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从而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动摇党的领导地位。

第二,借“翻案文章”来丑化革命领袖和历史人物。历史虚无主义的欺骗性之一就在于假借“学术研究”之名,行“翻案文章”之实。梁柱先生曾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致力于做‘翻案文章’,颠倒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所谓颠倒,就是“丑化和否定领袖人物”,反而美化那些出卖民族利益、阻止革命胜利的反面人物。例如近些年甚嚣尘上的“非毛”“反毛”言论,就是其显著表现。起初,他们只是用毛泽东晚年犯下的错误来抵消其历史功绩。如今却越发变本加厉,对毛泽东的生平进行否定,把其贬低为一个不通军事、政治的莽夫。如“毛泽东不会打仗,全是靠情报”“游击战争指导原则不是他提出的”等等。如何评价毛泽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当前是否要尊重领袖人物、是否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待革命领袖的正确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既不能像神那样进行顶礼膜拜,“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第三,借颂扬“海洋文明”来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所谓“海洋文明”,又称“蓝色文明”,是指标榜民主与自由的西方文明,而与此相对立的“黄色文明”是指延续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涵盖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虚无主义者一方面打着文艺创作、学术研究的幌子肆意贬低“黄色文明”,在不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凭某种政治目的唱衰中华文明。通过在文化领域贬低中华文明,从而在政治领域消解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借着传播“蓝色文明”之机,“把西方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加以大肆宣传,表面上看是一味吹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实质上是用是一种隐蔽的、极具欺骗性的手段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海洋文明”对中国进行从文化到政治的全方位渗透,企图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借宣扬历史唯心主义来反对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做出了符合历史必然性的三大选择,而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从而进一步否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及执政合法性,否认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与历史唯物主义截然对立的历史唯心主义。其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不断得到解放的必然历史过程。而历史虚无主义则宣称所谓共产主义是想象中的事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才是文明的榜样,不承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其二,马克思主义以生产力标准作为评价历史进步的根本标准,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完全是以个人喜好、政治目的对历史进行情绪性价值评价,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可以利用资本主义时代的一切文明成果,而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苏联、东欧、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背离人类文明大道的“错误的历史偶然”,苏联放弃社会主义是俄罗斯人民回归“人类文明正道”的表现。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危害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指我国的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承认和拥护,一方面高校师生要能坚决维护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能自觉抵制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高校是培养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场所,而青年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是否安全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同时,高校也是各种思潮、学说、理论交汇碰撞之地,处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习近平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首要任务就是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师生的危害,严防其对高校师生进行价值观、历史观的渗透。

第一,抹杀中国历史,动摇高校师生的政治立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形而上学、以偏概全的方法对我国历史进行肆意裁剪、篡改,严重干扰了高校师生对历史真相的正确认知,并动摇了部分高校师生的政治立场。其一,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重写”历史事件、“重评”历史人物抹杀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与高校师生固有的历史观发生冲突,从而贬低了中华民族精神,削弱了部分高校师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其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从而质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和执政合法性。这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不断向高校进行渗透,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高校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科学认识,不利于在高校中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埋下了社会冲突和社会动荡的因子。其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会影响高校师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部分大学生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荼毒,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甚至质疑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一方面表现为政治冷漠,即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漠不关心,政治参与度低;另一方面表现为政治动摇,即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民主宪政表现出极强的兴趣,甚至为其大唱赞歌。总之,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抹杀中国历史,利用青年师生政治视觉不敏锐、鉴别力不强的弱点,削弱了其民族自尊心,影响了其对中国共产党的科学认识,动摇了其政治立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第二,抹杀革命领袖,歪曲高校师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历史虚无主义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其一,不是把历史人物放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中去考察,而是孤立地加以评价;不是从历史人物的阶级立场、生平功过等各方面去考察,而是片面地加以评价;不是以发展的眼光将历史人物置于动态的历史过程中考察,而是静止地加以评价。这种形而上学的评价方法,歪曲了高校师生对历史的基本认识,使其难以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二,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领袖的诋毁和诽谤,严重危及了高校师生业已建立的精神信仰。长期以来,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力宣传下,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与崇高品德早已妇孺皆知,人们尊重领袖、英雄,实则是尊重历史,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刮起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邪风,必然导致对革命领袖的不实评价,从而阉割正义特质,动摇高校师生的精神信仰。其三,历史虚无主义者评价历史人物时完全违背了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一方面毫不顾忌当时的历史条件与历史发展的主流,而抓住一些细枝末节的史料或是一些历史人物的错误,攻其一点并加以大肆渲染,博人眼球;另一方面完全回避评价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原则,看不到革命领袖最基本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服务,从而虚无了价值标准。历史虚无主义者妄图达到其抹黑中国共产党、动摇高校师生的精神信仰、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目的,应当引起各个高校的警惕和重视。

第三,抹杀中华文明,消解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如今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但有部分历史虚无主义者还在高唱西方道路的赞歌,实则是开历史的倒车。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主观臆断出发竭力贬低中华文明,一味吹捧西方文明,使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其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判断一种文化先进与否的标准是主观的,所谓判断标准就是是否符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性”,其最终目的是推销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按照这种所谓的标准,中华文明当然是“腐朽的”“落后的”。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高校师生难以对中华文明做出合乎客观实际的判断,难以树立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信心,难以把发扬民族文化作为己任。其二,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对中国进行从文化到政治的全方位渗透,通过贬损中华文明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最后促成其“和平演变”的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学术交流、网络媒介、文学读物、影视作品等进行传播,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同时以一种戏谑的口吻重说历史,迎合了部分青年学生的猎奇心理,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娱乐性。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很容易使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年学生在不自觉中受其影响、被其引导,丧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而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会进一步影响高校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和信任,从而不利于为社会主义事业凝聚精神、储备人才。

第四,抹杀马克思主义,造成高校师生的思想混乱。历史虚无主义者宣称:“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历史虚无主义归根结底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错误思潮。其一,历史虚无主义肆意贬低中华文明,抹黑革命领袖,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不利于高校师生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造成了高校师生在历史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混乱。其二,与历史虚无主义相裹挟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实用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会对高校师生的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并且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其三,历史虚无主义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地位。历史虚无主义者一方面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意图弱化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动摇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又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民主宪政等意识形态,企图在思想上把高校师生拉入“资本主义阵营”。总之,就是要在高校中造成思想混乱,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加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难度。

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特别强调了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批判,并把它提到“捍卫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习近平明确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各种意识形态争锋的主要场所之一,要带头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尖锐的批判,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第一,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研究,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根基。首先,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应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错误思潮的理论研究,揭露其世界观上的唯心主义、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进行彻底的驳斥;揭露其阉割我国近现代历史、唱衰中华民族文化的丑恶行径;揭露其“学术研究”“还原历史”的幌子下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政治目的,将其从学术领域这最后一块避难所驱逐出去。而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在高校中打造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人才队伍,使其成为维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中坚力量。其次,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也要结合当下现实情况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社会历史领域的问题。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历史唯物主义在认识历史、解释历史时要坚持客观性、规律性、正确性和整体性这四条原则,以此和历史虚无主义划清界限。当前,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工作除了要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根基,也要致力于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师生主动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强有力的理论武器,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危害及最终目的,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捍卫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

第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总方向。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挑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总方向。其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师生的三观加以引导,进而形成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规范高校师生的言行。其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出现思想偏差、立场动摇的高校师生加以纠正,“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高校历来就是各种思潮、文化争夺的重要场所,加之青年师生没有经过革命的洗礼难免出现政治立场不鲜明、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等现象,从而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对于这一部分师生应向其大声疾呼,使其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成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一分子。其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有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为载体大力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传播途径就是所谓的学术研究、文学作品,高校应及时开展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的学术研究活动净化高校文化氛围,这既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力反击,又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力弘扬。

第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向作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渠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足会降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要坚持党的领导,应从以下几点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其一,就师资力量而言,高校思政教师首先应该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具备明确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对最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有一定的掌握,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重点、难点的调整向学生传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其二,就教育内容而言,高校思政教师应该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对思政理论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更新,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地发展。在当下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甚嚣尘上的现实情况下,应该在授课中对这些错误思潮的表现及危害加以揭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吸引力。若一味避而不谈,学生从其他渠道(如网络社交平台、文学作品)接触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反而容易受其蒙蔽,影响学生的思想稳定。其三,就教学方法而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采用灌输方法,虽然在多年的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面临着发展的现实要求。当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应该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社会思潮的入侵、大学生自身意识形态安全观念淡化等新情况做出回应,采取师生双向主体、双向学习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培育主流网络平台的阵地作用,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领域的肆意传播赋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以新的内涵。其一,构建主流的网络平台,大力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当下,互联网以及各种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师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构建主流的网络平台可成为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争夺阵地的有力途径。通过主流的网络平台推送、发布关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的信息,关于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信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等等。以此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作品中形成一股正能量,扫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恶劣影响。其二,对现有的网络平台进行监督和规范化管理。现有的网络平台,有些具备比较清晰的政治立场,能发布一些内容健康、高雅的信息,可以加以改造和利用;有些网络平台却靠着发布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信息来博人眼球,甚至投靠了某些境外势力,靠着传播虚假信息来谋取利益,必须进行监督和管理。其三,提高高校师生对网络虚假信息的警惕性。从主观方面而言,提高高校师生对网络虚假信息以及各种错误思潮的辨别能力也是抵制错误思潮的重要方法。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资源、纷繁复杂的思想意识,高校师生必须有清醒的政治思维,才能揭开历史虚无主义的伪装,维护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

概而言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认中国近现代史、贬低中华文明、丑化革命领袖来否认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进而怀疑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质是企图推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费一枪一炮就完成所谓的“和平演变”。这种任意裁剪历史的唯心主义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干扰了高校师生的政治立场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造成高校师生的思想混乱。基于此,我们必须要与历史虚无主义做坚决的斗争,对其展开深入的学术批判,并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大力宣传,以此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中造成的恶劣影响,使高校师生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保障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为“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倪光辉.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1).

[2]潘莉,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特点及其危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3]田居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3(19).

[4]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

[5]刘书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及其思维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

[6]杨军.透视非毛化思潮[J].思想理论教育,2013(21).

[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3(9).

[9]尼·伊·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M].徐昌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56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