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厘析社会思潮传播的规律:借力、借势、借需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31 评论:0

厘析社会思潮传播的规律:借力、借势、借需

耿春晓

摘要 社会思潮的传播往往通过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呈现出来,各种现象背后蕴含着社会思潮传播的借力、借势、借需规律。借力传播规律体现在借学术理论之力、名人影响之力、宗教价值之力、文艺传播之力进行必然性传播;借势传播规律体现在借社会变革之势、借社会热点之势、借时代潮流之势进行应然性传播;借需传播规律体现在借群众利益诉求、借群众心理诉求、借群众价值诉求进行潜隐性传播。

关键词 社会思潮 借力传播 借势传播 借需传播

社会思潮传播是指一定的主体通过各种渠道传达和散布多样社会思潮,试图扩大社会思潮的影响力,增强人们对社会思潮的认同的过程,包括传播反映了某一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理论、政治信念、社会观点和价值主张。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透过社会思潮传播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和找准传播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对合理调节控制和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借力传播:社会思潮传播的必然性规律

社会思潮借力传播的必然性规律,包括借学术理论之力、名人影响之力、宗教价值之力、文艺传播之力,以期通过借“力”掘深社会思潮传播“渠”,扩宽社会思潮传播“面”,扩展社会思潮传播“阈”,拓宽社会思潮传播“域”。

(一)借学术理论之力以掘深社会思潮传播“渠”

一种思想要发展成某种社会思潮,必然会具有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理论,同样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思想潮流,为扩大其传播深度,需要有一定的思想理论形态做支撑,必然有一定的传播渠道,即借学术理论之力传播。“每一种思潮都有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和心理依据,包含着特定的信仰、传统、思想和理论,往往有一套观念和价值体系作为支撑。”一定的思想理论是社会思潮传播的本质与核心,它往往通过借学术研讨、学术报告、学术交流、理论阐释之力传播其思想理论主张,通过在国内相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在相关出版社出版专著,在学术研讨会上大放言辞阐释其理论思想,即通过借学术理论之力充分挖掘社会思潮的多维传播渠道,为其传播貌似“合理”“合法”“合党”的思想提供便利。一是借学术理论研讨掘深社会思潮传播的交流渠道。社会思潮通过借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学术报告会、学术论坛等之名,抢占理论传播高地,充分利用学术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论坛等学术理论的交流渠道,用一些看似有理有据的言论表达自己的“学术理论”观点,打着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学术交流旗号,制造学术争鸣,引发思想交锋,渗透西方的思想价值理念,向与会的诸多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等传输社会思潮的“学术价值”,充分掘深社会思潮传播的交流渠道。二是借学术理论成果掘深社会思潮传播的文献渠道。社会思潮传播者通过出版相关的学术型“著作”、发表系列学理型“文章”,充分运用学术理论成果之力挖掘社会思潮传播渠道。借期刊文章的逻辑性把西方社会思潮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合乎常理逻辑”,较为突出的就是《炎黄春秋》上发表的诸多文章大多渗透着反党反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大力推崇西方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期刊整改前,相关的学者专家、高校师生易受到这一期刊上文章的影响。三是借学术理论报道平台掘深社会思潮传播的宣传渠道。随着新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思潮不再局限于借传统报纸杂志类的新闻宣传之力传播,而是同时肆机抢占新媒体网络阵地,尤其是抢占或渗透到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学术理论的相关宣传平台传播其价值观念。通过借高校学术新闻网站做出相关的“学理性”报道传播其思想价值观,借各种APP、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图文、讲课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自己的“文章”并加以“理论阐释”,即借学术理论报道平台掘深社会思潮传播的宣传渠道,扩大“文章”影响范围,继而影响人们的思想价值选择。

(二)借名人影响之力以扩宽社会思潮传播“面”

为扩大传播主体、传播范围及传播效力,扩宽社会思潮传播的“面”,社会思潮通过借名人影响之力传播,积极培植一些有影响力的传播主体,如“各类知识分子包括高等院校教师、科研院所专家、网络著名人物、报刊时评专家、社会著名人士等”。一是借知识型名人的影响力传播。这里讲的知识型“名人影响”包括一些在学界颇有影响之力的“学者”“专家”“教授”等,社会思潮借大众对学者专家教授的敬佩心和崇拜感,利用他们的“品格才能”的魅力、知识权威的威慑力,扶植一些有一定知识理论功底的“教授、专家”作代言人,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或训练,不断提升这些“专家代言人”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使其传达的思想主张对学生或大众有一定的知识性权威影响力,并使没有相关专业基础的人们很难认清其传播思想的实质,造成学生和大众的盲目推崇、接受、信仰。社会思潮借这些具有一定“知识权威”的“学者”“专家”“教授”等名人的影响之力传播,以期达到扩大接收者的接受程度的目的,他们或通过与大众进行面对面“谈话”“思想交流”“意见交换”,使其接受并认可自己的“思想”,达成“共识”,成为该思潮的传播者,继而传播给他者;或通过开设网络讲堂,发布相关小视频,表达其传播思想理论的价值,对大众原有价值观造成冲击,使大众接受社会思潮传播者所传达的价值观,以扩宽社会思潮传播的“面”。二是借娱乐型名人的影响力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兴起了大V、明星、网红群体等各种娱乐型名人,社会思潮借这些新型名人群体的情感诉说的影响力,表达对人际关系、婚姻恋爱、自由向往等崇尚西方的价值取向,因其关注度高、粉丝量大,加上其本人的情感色彩浓厚、煽动性大,对网民的影响力较高,其所表达或发布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表情,都可能引发网民的关注或转发,成为热搜点,其传播速度之快、效果之强,易产生巨大的“名人效应”。同时,社会思潮通过借娱乐型名人的影响力,培养一些名人代言人,通过“微”平台发布文字表达不满,通过偷换概念、颠倒是非,正面直指中国社会的不公,污化历史人物,虚无历史事件,反面旁敲侧击地表达西方的“崇高”,“毕福剑事件”就是典型代表;甚至有的“名人”通过在新媒体“直播”平台,运用小视频等直言不讳地表达对中国社会或政治的不满,向更多的人倡导“学习”西方的系列“政治”“价值”体系,以期扩大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力,扩宽社会思潮传播“面”。

(三)借宗教渗透之力以扩展社会思潮传播“阈”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慰藉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它还关乎人们的精神信仰问题,社会思潮无疑不会错过借宗教的煽动力、精神支撑力、宗教渗透之力来传播。一般而言,社会思潮借宗教渗透之力传播,主要通过开展系列宗教活动,满足人们情感需求,不断创新宗教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丰富话语表达的亲和力,注重人文情感交流、人文关怀,巧用宗教的社会整合力和心灵慰藉力等来传播,以期扩展社会思潮传播的“阈”。一是借宗教社会整合力扩展社会思潮传播视阈。宗教可以使社会上多种不同的势力或集团集聚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并使内部团结一致对外,社会思潮借宗教社会整合力来传播,使不同群体、个人凝聚为一个整体,以情感关怀、安抚等名义,对其进行思想灌输、意识形态观念传输,通过糅合西方宗教思想,传播西方社会思潮,以图分解人们原有价值观,引发价值观冲突,继而强势灌输其传播的价值思想,引发价值共鸣,达到扩展社会思潮传播视阈的目的。二是借宗教心灵慰藉力扩展社会思潮传播视阈。宗教往往通过抓住人们在精神上的空虚、心灵上的挫伤,进行关注、关怀并给予一定的心灵慰藉和精神安慰,社会思潮通过组织参加一些宗教活动,如做礼拜、过节、聚会等形式,客观上给人们营造一定的心理调适环境,向上帝、神父等祷告,倾诉不满或困惑,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实际上是借多种宗教活动,借上帝神父等之口向人们传播社会思潮,传播信仰上帝、西方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等社会思潮思想;表面上看,社会思潮与我国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致的地方,但实质上其传播的是西方的意识形态理念、西方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正是通过抓住人们精神层面的空虚、人文关怀的缺失为其提供的传播空间和条件,进而借宗教的心灵慰藉价值向人们传播信仰上帝、西方的意识形态思想,以此扩展社会思潮传播的视阈。

(四)借文艺传播之力以拓宽社会思潮传播“域”

文艺传播是社会思潮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传播所传达的思想、引发的舆论是不易察觉的,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在传统媒介时代社会思潮主要借文艺的语言、文字和文艺活动传播之力传播,主要是通过发行文艺刊物、创作文艺舞台剧等文艺作品来传播,在文艺刊物和舞台剧创作上渗入西方社会思潮元素,传达西方文艺气息,以此混淆视听,无形中给人们传播了西方的价值因素。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潮还借文艺网络传播之力、新兴文化产业传播之力来拓宽社会思潮传播的“传播域”。一是借文艺网络传播之力拓宽社会思潮传播的虚拟场域。在文艺网络传播过程中,社会思潮利用网络文艺大众视频、网络文化艺术节等一些拥有网络文艺气息的活动或作品,造成视觉冲击、夹杂诸多对社会大众精神层面冲击的思想观念;同时伴随着文艺作品等市场化的趋势,社会思潮正依托这些文艺产品、作品之力传播其思想价值主张,企图改变人们的思想认知,因为文艺网络传播过程并不只是文艺作品简单在网上横向或纵向的传播过程,在传播过程中它可能会不断被修改、加工、创造、模仿,有时会曲解原意的文艺作品,表面上看似和原作品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其实无形中已经有被渗透了多种思想的作品,而社会思潮就会借机渗透传播其思想,使其思想主张融入到文艺网络传播的复杂过程中,无形中传播给大众。二是借新兴文艺作品传播之力拓宽社会思潮传播的生活场域。当前新兴文艺作品突出表现在电视剧、电影、微视频等的大量诞生上,在这些文艺作品中,既有大量的“伪”作品存在,打着文艺作品的旗号,传播肢解、歪曲中华优秀文艺的作品,这对一些文艺知识欠缺的大众容易造成一定的误导和误解;又有带有西方价值观的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业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以美国电影大片、日本电影电视剧、韩国各类大型综艺节目等这些文艺“作品”对大众尤其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有一定的侵扰作用,无疑不渗透着西方意识形态、西方社会思潮等价值观念的思想。

二、借势传播:社会思潮传播的应然性规律

社会思潮借势传播的应然性规律主要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在这一期间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其传播的时间、空间、领域都较为宽泛,不断激化、扩张这一时期社会的多种矛盾来传播社会思潮,即借社会变革之势、借社会热点之势、借时代潮流之势传播。

(一)借社会变革之势挑战主流权威以传播社会思潮

社会变革一般发生在社会转型期,期间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各种社会矛盾尤为突出,若执政党对社会信息把握不准确、不及时、不到位,为迎合大众之需,社会思潮就会借社会变革之势提出一系列看似行之有效的方案,借此时机大肆传播其思想、理论及价值观等,且在这一形势之下人们易于接受。一是借社会结构变革之势激化各种矛盾传播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社会结构变革之期,社会思潮种类尤为繁多,其传播内容多从社会出现的某一矛盾中肢解部分问题来表达其价值观念,提出看似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向主流权威示威发难,积极传播社会思潮;同时多种思潮的相互交错交织交锋,共同发力激化社会实质和隐形的多种矛盾,引发思想界的混乱,若主流核心价值体系被质疑、被抛弃,主导引领不及时,人们就易被多元思潮传播的价值观带走、带跑甚至带偏。尤其在当下国内推行的继续深化改革战略,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正值各种矛盾凸显期、国内权威易被质疑期,各种社会思潮借此时期风起云涌,大肆传播,交错混杂,思想异常活跃,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及“普世价值”思潮等借此时期传播较为盛行。二是借传播媒介变革之势抢占媒体空间传播社会思潮。自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传播媒介变革之势较为盛行,社会思潮通过运用新媒体的文字化、数据化、音频化等技术特征,借传播媒介变革之势,整合新旧媒介资源,抢占新媒体空间,不断传播社会思潮,肆机占领传播制高点,使人们开始不断反思或被社会思潮的传播带入迷茫和困惑之中,不断质疑当下的主流价值体系,易被西方社会思潮传播的价值体系“带跑”,盲目追求西方的文明、制度等,甚至排斥国内的一切传统、价值体系、制度等。因此,在社会转型、社会变革期、传播媒介变革期,统治阶级若不能及时引导社会思潮的传播,对人们思想价值体系的危害和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二)借社会热点之势渗透外来价值以传播社会思潮

由于社会热点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影响程度高等“新”“奇”“快”的特点,是社会各种具体矛盾、具体问题的交叉综合反映,而社会思潮反映的是社会热点的重大问题,传播的思想在社会上的反应会较大,易产生系列“社会效应”。一是借社会民生热点事件之势渗透外来政治经济价值以传播社会思潮。随着国内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正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社会矛盾则通过诸多社会民生类热点事件表现出来,此时社会上盛行的思想观念比较复杂,存在着多种异质声音,这为社会思潮传播渗透外来的思想价值提供了时机。当前“民生热点问题”主要以“改革”为背景,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腐改革力度、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金融改革等,社会思潮借“改革”之势传播外来价值,面对大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迫切期待,通过扩大当前“同工不同酬”“同退不同酬”“同老不同养”“同区不同富”“同病不同待”等民生热点问题的矛盾,把矛头直指国内经济政治体制问题,散布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不能真正让人民富起来的谣言,认为根本实现不了共同富裕,通过夸大教育、司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扩大扭曲教育不公、司法不公的表象和实质,将反腐过程中部分官员的行贿受贿事件扩大为整体性的政治腐败,畅谈国内存在着意识形态的专政灌输,肆意传播西方所谓的公正平等价值理念。二是借社会历史热点事件之势渗透外来文化价值理念以传播社会思潮。当下社会中出现的污化英雄人物、虚无历史事件、丑化领导人等历史类热点事件频频发生,这是典型的社会思潮借历史事件纪念日、某位领导或英雄人物诞辰、社会历史转型等重要时刻,扰乱并逐步改变人们的历史认知,趁机传播外来价值,渗透外来文化理念。尤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较为明显突出,打着“解说”历史人物、“挖掘”历史事件、编造历史故事、“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肆意扭曲历史事件、污化历史重要人物、虚无历史事件真相、洗白西方国家对我国做过的历史恶行,通过贬低丑化中国历史来抬高西方,散布谣言、编造各种“看似科学,实为谬误”的历史谎言,为其向大众传播西方的价值观、西方的理念提供理解空间。“反映社会热点的社会思潮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因此借社会热点之势传播的社会思潮,不仅能反映社会的矛盾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社会的发展走态,如若不能及时把握或把握不准社会思潮借社会热点之势传播的规律,这种社会思潮极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社会危机,甚至可能会危及国家、政党的稳定与安全。

(三)借时代潮流之势扶植“代理人”以传播社会思潮

时代潮流是社会发展的常态,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种体现,一定的社会思潮以一定的时代潮流为前提,因此,社会思潮借时代潮流之势传播,通过“顺应”潮流走势,鼓动人心,积极渗透传播一些“反马”“非马”的思想,歪曲潮流发生初衷,扶植并培养相应的群体代言人,由代言人负责向特定群体传播社会思潮。一是借青年运动之势培植青年群体“代理人”以传播社会思潮。青年运动是时代潮流发展的结果,是“青年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为追求共同的社会需求和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规模,并产生一定影响的社会活动”。青年运动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从青年运动的主体来看,青年的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比较强,虽拥有一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并未形成完全稳定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坚定的价值观信仰,易受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从青年运动的目的和内容来看,其所追求的是与自身的利益相一致的政治理想、道德准则、思想意识、价值信仰等。社会思潮正是通过抓住青年运动主体的特性并结合其追求的目标来极力培养扶植青年“代言人”,利用青年的激情和热情,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的青年学生,进行思想价值“交流”,阐述一些看似与青年切身利益和追求信仰相一致的“理论”蓝图,通过扩大国内社会矛盾问题,不断给青年灌输西方社会的美好,渗透西方制度体系、价值观念体系,以期达到借青年运动之势传播社会思潮的目的。二是借网络舆情之势扶植网络空间“代理人”以传播社会思潮。网络舆情是时代潮流的网络转向,在网络空间发生的一些虚拟性群体事件对人们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盛行,社会思潮常在以互联网和手机终端为主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意见表达,并与网络舆情种群相互“切磋”,发起网络网民的集群,引发网络冷暴力和网络人身攻击等系列“连锁反应”。社会思潮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定向传播功能,主攻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明星名人、网络大V,以及当下比较“受欢迎”的网红群体等网络舆情种群,积极对他们进行“培养”,扶植其成为社会思潮传播的网络“代言人”,通过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鼓励,鼓动其传播一些地区的社会矛盾问题,或散播、倡导一些看似合理的利益表达运动,或在微博、微信、QQ等平台发布一些相关的评论或“呼吁”运动,或利用粉丝的喜爱关注引发网民间的各种口水大战,其间不免夹杂着各种社会思潮,积极宣扬社会思潮倡导的“自由”“人权”“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使其以网状式的传播方式迅速在网络中传播开来,扩大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使社会思潮得以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扩大社会思潮传播的主体和接收客体。

三、借需传播:社会思潮传播的潜隐性规律

社会思潮借需传播的潜隐性规律主要体现为借群众利益诉求之需传播社会思潮、借群众心理倾向传播社会思潮、借群众价值诉求之需传播社会思潮。

(一)借利益诉求之需激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传播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借群众利益诉求之需传播,反映社会生活中最现实的问题,以西方的名义,给予群众最需要的特定利益帮扶,形成较为“鲜明”的中西民生生活差异,通过抓住群众利益诉求得不到较好的满足,以此激发群众对重大现实问题的不满,大肆传播社会思潮。一是借群众社会民生诉求之需传播社会思潮。社会思潮通过抓住群众某些特殊的利益诉求,如缩小收入差距诉求、解决子女教育诉求、医疗保障诉求、社会保障等诉求,提出具体的看似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给予部分群众一定的物质帮助,包括增加对群众经济上的支撑、给予群众子女“公平”的出国留学机会等,开出一些万能的“灵丹妙药”,灌输一些国外生活的美好,让群众“帮忙”积极宣传其所做出的“贡献”,企图通过解决人们生活中某些特殊问题,让群众感受到中西方之间的差异,以期改变人们原有的价值观,改变对国家的美好期望,接受西方的“先进理念”“宏伟蓝图”,肢解国家社会主义的群众基础,为其传播社会思潮提供群众基础。二是借群众生态和谐诉求之需传播社会思潮。自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群众对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强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是群众在生态方面的利益诉求。但由于当前仍存在着生态不和谐的情况,突出表现在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不协调、生态文明教育滞后、环境污染仍较为严重、空气质量不高等生态不和谐的系列问题,这为社会思潮借生态和谐的利益诉求之需传播提供了空间,通过挑拨群众对生态不满的情绪、借对和谐生态环境的追求,夸大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极力吹捧西方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达到传播西方社会思潮的目的。三是借群众民主权利诉求之需传播社会思潮。社会思潮通过借助群众在民主权利方面的利益诉求传播,利用群众对平等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对公正的需求等政治利益诉求传播,不断夸大人们对现实政治诉求不满的现状,向群众推行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系列价值观念,通过拍摄西方部分富裕地区小视频,“展现”西方人民政治的“民主”、法律的“公正”、分配的“公平”等,以此表达西方人们能够自由地行使自身相应的民主权利,形成与群众生活的对比,企图使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望、反感,激发群众对重大现实问题现状的不满,使其逐步接受、认同其传播的思想价值观念,达到借群众民主权利诉求之需传播社会思潮的目的。

(二)借心理诉求之需消解群众对国家意识的认同以传播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通过借群众“被关注”“被尊重”“被认同”等心理诉求之需传播,以期达到从心理上扭曲或消解群众对国家意识形态认同的目的。一是借群众“被关注”的心理诉求之需进行“聚众”传播。社会思潮“聚众”传播主要针对小部分群体而言,通过对特殊事件进行反向发酵,激发部分群众共鸣,利用在日常生活中或网络上做事、发言较为“积极”的群众,如常见的夸夸其谈的话痨者、见风使舵的戏精等,抓住其博取关注的强烈心理、爱刷存在感的心理诉求进行传播。这种“被关注”的心理诉求本身是中性的,但往往被社会思潮传播所利用,进行“聚众”传播,以小见大,以少见多,以一传十的速度进行扩散式传播,利用不同群众的聚众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或故意夸大各种信息原意,或扭曲原意,亦或改造原意,散布一些对国家不实不利的谣言,曲解信息发布者的初衷,曲解国家意识形态,同时积极传播多元社会思潮,混淆人们的价值认同。二是借群众“被尊重”的心理诉求之需进行“定向”传播。通过利用群众在为人处世等方面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大肆向群众传播多元社会思潮,“被尊重”是每个个体都需要的心理诉求,这种心理诉求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地位的被尊重、政治权利的被尊重、生活琐事的被尊重、人格上的被尊重等方面。社会思潮正是通过抓住部分群众在某些方面没有得到尊重,如自己研究的成果被盗取、人格上受到侮辱、政治权利受到侵犯等,肆意夸大事件效果,抓住“被尊重”的强烈心理诉求,进行定向传播,攻破定向群众的心理防线,瓦解其对国家意识的认同。三是借群众“被认同”的心理诉求之需进行“分层”传播。社会思潮通过利用群众在心理上被需要、被重视、被信任、被认可等不同程度的认同诉求进行“分层”传播,即分认同的需求层次,按照群众“被认同”心理诉求的现状起点逐层刺激群众向更高层级的被认同心理诉求转变。一方面,利用群众获取安全感的需要,抓住其被需要、被重视的心理诉求,牢握其被忽视、被冷落的不满心理,表面上为这些群众打抱不平,给予鼓励,实则向群众在心理上灌输渗透传播社会思潮;另一方面,利用群众强烈的归属感需求,抓住其被信任、被认可的心理诉求,包括被朋友亲人的信任认可、被所在公司企业的信任认可、被国家的信任认可等,通过激化并夸大与这些人、事之间的矛盾,制造其被朋友亲人嫌弃、被公司企业怀疑、被国家抛弃的假象和心理幻境,肆机向群众传播社会思潮,在心理上给予其安慰,给予其归属感,给予其被认同的虚假心理认同。

(三)借价值诉求之需助长群众对西方价值的追捧以传播社会思潮

近代以来我国对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褒贬不一,又没有及时建立起被大众认同的价值体系,导致了人们在信仰价值上出现了迷茫、困惑,甚至迷失,盲目求新媚外。当前群众面临着理想信念缺失、精神层面空虚、价值判断模糊、价值取向不明确等现状,有着强烈的核心价值诉求之需,亟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精神食粮来弥补,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群众内化接受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社会思潮正是抓住了群众在价值诉求上的需求不能及时被填补的空档,积极向群众传播西方的价值信仰理念,助长群众对西方价值的追捧。一是借群众对道德标准的需求传播社会思潮。当前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道德、不文明现象,部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有待提高,如市场上缺斤短两、拐卖妇女儿童、走路开车“碰瓷”、医生收取钱财才肯医治病人、盲目享乐、盲目拜金等现象较为常见,群众强烈希望有一套强硬的道德标准来制衡这些行为,在做出行为判断时能有一套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当前群众急切需要的一种价值诉求。社会思潮正是抓住群众对道德行为标准的强烈诉求,一面对这些不道德行为严厉批判,一面又夸大这些事件的影响,指责社会的道德行为标准出现了问题,积极寻找存在的漏洞,企图通过用西方的价值判断标准影响群众,为西方社会思潮传播提供潜在空间。二是借群众对共产主义的向往传播社会思潮。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崇尚共产主义是群众对未来理想生活的一种价值目标,在这一强烈目标的指引下,群众会将其作为奋斗目标,这会形成与现实生活的鲜明对比,目标的遥远与现实的残酷对群众的影响比较强烈,而社会思潮通过借群众对实现未来价值目标的落差来“引导”群众把眼光看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融合不同思潮间共有的西方“价值取向”,巧借群众对未来生活的精神追求,灌输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念,输出所谓的人权观、民主观、自由观等思想主张,积极“引导”群众对其价值观的认可,引发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理念的质疑和认同危机,继而误导群众的价值取向,积极传播社会思潮。三是借群众对理想信念的需求传播社会思潮。社会思潮通过群众理想信念上的缺失、空档、迷茫,借群众在精神价值信仰层面上的危机,积极“重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信仰,向群众大肆吹捧社会思潮的核心思想、价值理念,培植民间和网络“代理人”,重点关注人们的信仰问题,填补精神困惑,给以思想层面、价值观层面的意识形态灌输和“指导”,寻求群众在信仰问题上的突破口,并积极通过网络广泛宣传这种思潮的价值理论,通过抓住群众对理想信念的强烈渴求,对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的信仰追求,构造所谓的“普世观”,所谓的“人权”,所谓的“信仰”,使群众逐渐接收、认同其所宣扬的价值观、价值信仰,盲目追求西方的多元社会思潮,达到使群众接受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目的,助长群众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追捧,继而大力传播社会思潮。

参考文献

[1]黄蓉生.青年学研究(第二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陈伟军.论社会思潮引领与传媒价值调控[J].贵州社会科学,2012(2).

[3]方付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传播策略研究[J].电子政务,2012(12).

[4]何梓.略论社会思潮的本质和特征[J].岭南学刊,1999(3).

[5]安娜,林建成.新媒体条件下社会思潮传播特征及其引领[J].社会主义研究,2016(6).

[6]王永友,史君.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实质、方式与应对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2).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55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